首頁 > 歷史

清朝士兵服裝上的“兵”與“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是天壤之別

作者:由 史冊風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1-04

清朝的癢士是什麼意思

在清朝的影視劇作品之中,我們經常會見到穿著短褂計程車兵,他們穿著的服裝四面開叉,便於在戰爭中騎射與戰鬥。

而士兵通常又會在短褂外面穿一件馬甲式樣的衣服,用專業的話來講叫做

號坎

。號坎上又

畫有一個圓圈。這身裝扮就算是士兵的標準配置了。

清朝士兵服裝上的“兵”與“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是天壤之別

而細心的觀眾又會發現,

有計程車兵的衣服圓圈中寫著“兵”,有的又寫著“勇”。

那麼為什麼,同樣是為了保家衛國做出貢獻計程車兵,為什麼衣服上寫著的字又不一樣呢?

兩個不一樣的字代表了兩個不一樣的軍種,想要介紹這兩個軍種,又必須從兩個軍種形成時的歷史背景講起。

01

“兵”的真實面貌

起初,

清軍還沒有入關時,將領們指揮著攻城略地計程車兵,都是來自八旗軍。

清朝士兵服裝上的“兵”與“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是天壤之別

這一支經過嚴苛訓練、經過無數

大大小小

的戰鬥的軍隊,一度讓草原上的各個部落聞風喪膽。

八旗軍甚至在遼東地區與明軍正面對抗,一出手便斬殺明軍十萬士兵,而自身卻損失微小。由此來看,這已經不是單純的戰術使用上的優勢了。

那時候八旗軍作戰的機動性極強,

常年生活在草原上讓他們變得孔武有力,身材高大,

在近戰方面有著巨大優勢,更別說他們還擅長騎射作戰,戰鬥力簡直是碾壓明軍。

八旗軍一路高歌猛進,一直打到了山海關。彼時又因為山海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八旗軍的戰力才暫時的被阻攔在了中原之外。

清朝士兵服裝上的“兵”與“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是天壤之別

直到吳三桂擊敗李自成,主動開放了山海關迎接了清軍,自此清朝的政權落在了中原的土地上。

入主中原之後,統治者立刻發現了兵力資源匱乏的問題,光靠一支驍勇善戰的八旗軍,根本無法守住這偌大的疆土。

因此下令建立了一支名為綠營軍、以漢人為主體的正編軍隊,大多駐守在除了京師之外的全國各地,

清朝士兵服裝上的“兵”與“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是天壤之別

而八旗軍主要是以八旗內的皇親貴胄的子女為主體的,主要負責守衛皇城之內的安全。

綠營軍和八旗軍,都屬於號坎上圓圈內寫著“兵”的一類軍種。

隨著大清國力日漸強盛,八旗子弟逐漸變得紈絝墮落,戰鬥力快速下降,最後淪落到連民間組織白蓮教都剿滅不了的地步,綠營軍的戰鬥力漸漸佔據了上風。

02

“勇”軍的來源

起初出現鄉勇,是在雍正八年,鎮壓西南少數民族部落時,綠營軍已經

初現

了暮氣日深的蕭條景象。

清朝士兵服裝上的“兵”與“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是天壤之別

眼看又一次出現了兵力不足的問題,統治者又下了令,

允許地方官員招募鄉勇,將鄉勇與正編的“兵”並用。

但是在咸豐之前,“勇”軍的人數不固定,武器也沒有統一標準,甚至沒有營制。

在需要的時候被組建起來,戰爭結束之後就會被裁撤,徵集來計程車兵即會各自歸去,種田為生,各自繼續為生計所愁。因而

“勇”軍只能夠算得上一種臨時性質的軍事力量。

由於無法受到有效的長期訓練,所以勇軍的戰鬥力較弱,上戰場殺敵的機會也很少。朝廷自然不會花很多錢養著這一支雜牌軍,有時的薪水還要靠地方官員來支付。

清朝士兵服裝上的“兵”與“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是天壤之別

但假如說在戰場上,有哪個“勇”字士兵展現出了驍勇善戰的一面,並立下戰功,被將領看中,那就有機會加入“兵”軍,轉變為正規軍後,待遇就會大大提升。

“勇”軍在清朝後期,也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從不被重視的臨時部隊,搖身一變成為了清朝軍隊的主力。

“勇”軍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便是在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受將領曾國藩的帶領,東征與太平軍決一死戰,這一戰助清政府一舉奪回嶽州城,在全國境內打響了湘軍的名號。

03

“兵”與“勇”的差別

二者由於來源不同,其他方面也有許多差異。

最主要的差別就是來自於待遇與素質。

從待遇上來看,由於兵在制度上屬於正規軍,是直接聽命於朝廷和皇帝的,因而待遇要好於勇類軍。

他們的年薪多時可以達到54

白銀。要知道,當時的正七品知縣,年薪也才不過一百兩白銀。

而“勇”只不過是臨時急用而從鄉村徵來的一些人,只能相當於現在的臨時工,算不上在編的正規軍,最懸殊的時候,年薪與“兵”的差距可達6倍之多。

由此看來二者的待遇與地位,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清朝士兵服裝上的“兵”與“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是天壤之別

再從軍隊的素質上來看,“兵”的入伍時間相對來說更長一些,訓練他們的是將軍,是專門被選拔出來的專業人才,而他們受到的訓練也更加專業,作戰能力也更強。

反觀“勇”的構成,其中沒有作戰經驗的鄉野村夫佔據的比例更大,他們多數是為了幾兩養家餬口的碎銀,有點文化學識的,也可能是為了保家衛國的支援而參加的“勇”軍。

帶領“勇”軍的,是鄉紳之中有點威望的,或者是從“兵”軍裡挑選出來小有戰功計程車兵,相對來說,訓練他們的就不是那麼專業的人才了。

清朝士兵服裝上的“兵”與“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是天壤之別

但是在後期,有段時間“勇”的作戰能力是強過“兵”的。

到了清朝末期,清政府內部的貪腐現象越來越嚴重。

俗話說得好,上樑不正下樑歪,

貪腐行為在軍中形成了一種流行的風氣,所有士兵都開始效仿上級,渾水摸魚。

軍官們收受賄賂,士兵跟著不務正業,打仗的本領也逐漸荒廢了,“兵”軍的戰鬥力一日不如一日,而此時,各個地方官員對地方軍的大力培養,“勇”的戰鬥力逐漸強過了“兵”。

對於“兵”與“勇”的差別

就講述這麼多了。之前有人以為,同樣是龍套演員,穿著不一樣的服裝,是否是劇組不負責任的體現。

清朝士兵服裝上的“兵”與“勇”,僅一字之差,地位卻是天壤之別

瞭解這段歷史後,相信大家能夠明白過來,

只有真正對歷史做了詳盡研究的劇組,才能依照相應的歷史事件,正確把握“兵”“勇”的出場時機,

這樣的劇組才是真正的良心劇組。

另外“兵”與“勇”的興衰歷史,也告誡了我們,

如果自認為把握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就不需要再努力的話,那麼就會喪失戰鬥力。

放任自流,結果只能一步步走向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