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江山應該如何傳 有十四個兒子的李世民為啥會在皇儲問題上犯了難

作者:由 史說新傳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02

紀王李慎有幾個子女

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比較開明的封建皇帝。其在位期間,進步的治世思想促成了“貞觀之治”得以實現,達到了天下大治、國泰民安,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在這一點上,古今史家學界都給予以了肯定評價。

但是李世民在子女教育問題上並不成功,如此英明神武的一代帝王,晚年竟然在太子問題上陷入了困局,而且這些子嗣下場悲劇頗多。

江山應該如何傳 有十四個兒子的李世民為啥會在皇儲問題上犯了難

李世民像

李世民一共有14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李承乾(流放)、次子楚王李寬(

過繼給李世民的五弟,早薨

)、三子吳王李恪(被殺)、四子魏王李泰(幽閉)、五子齊王李佑(被殺)、六子蜀王李愔(流放)、七子蔣王李惲(自殺)、八子越王李貞(自殺)、九子晉王李治(唐高宗)、十子紀王李慎(流放)、十一子江王李囂(早夭)、十二子代王李簡(早夭)、十三子趙王李福(善終)、十四子曹王李明(自殺)。這14位皇子中,最有資格問鼎皇位的有4位,分別是:長子李承乾、三子吳王李恪、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這4位裡除了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女兒楊妃所生以外,其餘3個均是長孫皇后所生。

江山應該如何傳 有十四個兒子的李世民為啥會在皇儲問題上犯了難

長孫皇后

江山應該如何傳 有十四個兒子的李世民為啥會在皇儲問題上犯了難

李世民子嗣表

自亂陣腳 長子李承乾

眾所周知,李世民是在“玄武門之變”擊殺兄弟後取得帝位的,這使得他對“嫡長子繼承”這一制度也心存顧慮。自己的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這種長子為太子的制度並非皇儲地位的可靠保障,要想穩固太子皇儲的地位,離不開太子自己的素養和賢臣良將的輔佐。

江山應該如何傳 有十四個兒子的李世民為啥會在皇儲問題上犯了難

李承乾劇照

正因為如此,大道理他悟得很清楚,他先立的太子是長子李承乾(619年―645年),按照法理,當仁不讓太子應該是李承乾的,李世民最初也是這樣做的,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即位,是為唐太宗,十月,長子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

《舊唐書》中這樣記載“恆山王承乾,太宗長子也,生於承乾殿,因以名焉。武德三年,封恆山王。七年,徙封中山。太宗即位,為皇太子。時年八歲,性聰敏,太宗甚愛之。”看來,這個時候,李世民對長子李承乾是特別的喜愛,並且在後來為之傾注心血培養,他為太子挑選了最優秀的老師,有李綱、蕭瑀、李百藥、于志寧、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魏徵、房玄齡等人,這些人中即有前朝老臣,也有博學鴻儒,還有當朝名臣。如此豪華的師資力量,可以見李世民對太子的教育寄予了厚望。理論是一方面,李世民每次外出巡視之時,還讓李承乾負責監國,參與處理朝中政務,歷練其政治實操能力。

貞觀九年(635年),唐高祖李淵去世,唐太宗李世民為其守孝,期間太子李承乾負責處理朝廷政務,這位17歲的太子“頗識大體”,早早的進入了狀態,將國家大事處理得井井有條,頗受李世民和大臣們的賞識和信任。也就是說這一時期,李世民對太子李承乾的表現是非常滿意的。

恰恰相反,事物的軌跡總是朝他最不願意看到的方向發展。從626年,李承乾被立為太子,到貞觀十七年(643年),隨著李承乾年齡的增長,“好聲色,慢遊無度,然懼太宗知之,不敢見其蹤跡。每臨朝視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後,便與群小褻狎”,除了搞同性戀,還模仿突厥的生活方式,面對這些老師們的勸誡,不僅不聽,反而脾氣很差,甚至多次起意加害他們,對待唐太宗李世民也日漸陽奉陰違。

到了貞觀十六年(642年)時,有關太子李承乾的負面資訊越來越多,而李承乾因為胞弟魏王李泰受寵,懷疑李世民要改立太子,於是就試圖暗殺李泰,並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廢為庶人放逐黔州,後死於從所。

前朝血統 三子吳王李恪

李恪(619年一653年)是隋煬帝的女兒楊妃所生,他融合了兩朝的高貴血統,與蜀王李愔為同母兄弟。貞觀十一年(637年),封吳王。

江山應該如何傳 有十四個兒子的李世民為啥會在皇儲問題上犯了難

李恪墓誌銘

據說李恪是文韜武略兼備,性格剛毅堅強,《舊唐書》中記載,李恪是“善騎射,有文武才”。《資治通鑑》中記載“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辨悟。”,唐太宗自己也認為,在眾多兒子中,李恪最像自己,也曾經想立為太子,可惜他身上有隋朝血統的原因,導致在太子之位上處於劣勢,遭到了大臣長孫無忌的反對,要求立嫡不立庶,顯然這一點上,李恪與後來的李治競爭是不佔優勢的。

並且,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親兄弟,也是李承乾和李泰、李治的舅舅。在李承乾、李泰兩敗俱傷以後,他自然支援的人就是自己的另一個外甥李治。可以說李恪的命運悲劇從出生就已經註定了。李治被立為太子後,表現太過羸弱,李世民也曾經猶豫過,但受到了長孫無忌的強烈反對,只好保持現狀。不過李恪的存在也使得長孫無忌一直對其心存芥蒂,無時無刻不想尋找機會除掉他。直到後來的高陽公主案發,有學界研究認為,本來這個案件跟吳王李恪沒有關係,但是長孫無忌希望把李恪牽連進來,以期望藉機消滅這個政治敵人。《新唐書》記載,永徽四年(653年),李世民第十七個女兒高陽公主受人蠱惑造反,李治將其賜死,在對駙馬房遺愛的審訊中,他招供說是李恪是主謀,房遺愛本希望透過陷害李恪能夠降罪,結果也沒有逃得過去,而李恪也為此蒙冤而死。《大唐故李君之墓誌銘》記載“春秋卅有五,以永徽四年二月六日罄於有司之別舍。”

兩敗俱傷 四子魏王李泰

李泰(620年-652年)小時候也非常聰明,他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次子。當時,雖然李承乾是太子,在李世民出巡時負責監國,但李世民出巡時也帶著魏王李泰,足見其對魏王李泰的喜愛。而且李泰也按照李世民設計的路徑時刻要求自己,父子二人關係密到甚至超越東宮太子的地步。

江山應該如何傳 有十四個兒子的李世民為啥會在皇儲問題上犯了難

魏王李泰

於是,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雙方各樹朋黨,彼此都想向對方下毒手,這一時期,與太子李承乾有關的不利言論漸多。對於李泰來說,由於李世民即位時,是透過“玄武門之變”奪位而成的,是二王子繼位,開了個壞頭。由此,李泰自認才略過人,也心懷奪嫡之計,不過,李泰的謀略更高明一些,而東宮太子李承乾顯然擔心又一次“玄武門之變”會爆發,操之過急,於是擬定了謀反計劃,導致落入了對手陷阱。可就在這節骨眼上,五子齊王李佑突然在貞觀十七年(643年)三月謀反,但很快被平息。在隨後的調查中,竟然查出了太子李承乾的謀反計劃,此事非同小可。

江山應該如何傳 有十四個兒子的李世民為啥會在皇儲問題上犯了難

明代丁雲鵬所繪李泰崇師問道圖

李承乾失敗後,太子之位不保,誰來接替太子之位,李泰的呼聲最高,《舊唐書 褚遂良》中記載 “臣今日始得與陛下為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後,當為陛下殺之,傳國晉王”。李泰本打算透過忽悠李世民得到太子之位,就在這時候,長孫無忌站和褚遂良出來了,揭穿了李泰許諾的殺子傳弟的謊言,反對李泰接替太子之位,李泰失算了。《資治通鑑·卷一九七》中記載,“太子承乾既獲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許立為太子,岑文字、劉洎亦勸之;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治”。有學界觀點認為,因為李泰才學出眾,身邊還有一班黨羽,如果立李泰為太子,長孫無忌不能居功。

後來,李世民對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選擇了兩廢的做法,並揮淚斬殺功臣侯君集,防止儲君地位之爭再起。此後,李泰被“幽閉”起來,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李泰不明不白地死去。

漁翁得利 九子晉王李治

李治(628年-683年)是太宗與長孫皇后的幼子。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時年3歲。

李世民在世的時候,李治因為不及前面幾個哥哥有才華,那麼活躍,最沒有特點。一動一靜間,李世民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身邊幾個過於能幹的兒子,攪得他是整日煩擾,而李治顯得那麼恭敬仁厚,這讓李世民很是欣慰,加上他又是皇后幼子,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人支援下,最終李治被確定為太子,即後來的唐高宗。

江山應該如何傳 有十四個兒子的李世民為啥會在皇儲問題上犯了難

唐高宗李治像

其即位前人生分為晉王(631年-643年)和太子(643年-649年)兩個階段。尤其是李治被立為太子後,李世民又著力培養其膽略才識,讓高士廉、房玄齡、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劉洎、岑文字等繼續輔佐李治,並且避免重蹈前太子李承乾覆轍,加強教育質量,避免流於形式。

在太子之爭後,李世民為李治即位后皇位的穩定著想,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的為倚重,也就是說李治在後來之所以能夠順利由太子到登基皇位,其舅舅長孫無忌的作用至關重要。在魏徵死後,李世民開始對這些普通地主階層的大臣態度發生轉變,之前由魏徵保薦的侯君集、杜正倫等懷疑是其朋黨,逐漸排擠這些寒門或者普通地主階層的大臣,轉而倚重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軍事集團,一改當初虛懷納諫之作風,趨向保守和自滿。

江山應該如何傳 有十四個兒子的李世民為啥會在皇儲問題上犯了難

長孫無忌像

不過,李治在後來打擊兄弟姐妹等皇族和近臣過程中的老辣、果斷之表現,也讓人對其的“寬厚仁孝”“懦弱無能”表示懷疑,李治是真的無能之輩,還是在當初的太子之位爭奪中,故意偽裝的懦弱忠厚。

小結

江山應該如何傳 有十四個兒子的李世民為啥會在皇儲問題上犯了難

李世民十四位皇子命運結果

江山應該如何傳 有十四個兒子的李世民為啥會在皇儲問題上犯了難

李世民的14個兒子中,2個被殺,3個自殺,3個流放,3個早夭,1個被“幽閉”,1個善終,1個登基。可以看出,皇權的爭奪道路充滿血腥,最能幹的三個兒子都不得善終。長子李承乾始終是在壓抑的環境中度過,面對李世民的期望和豪華師資的輪番上陣,給予了他較大的壓力和心理負擔。至於他後來為何會破罐子破摔,我們很難說清楚,但敏感脆弱的他在面對父親對李泰偏愛時的那種危機和恐懼卻是可想而知,最終與李泰兩敗俱傷。而李恪由於母親是前朝皇帝之女的原因,導致不被信任,讓不顯山不露水的李治笑到了最後。可惜李世民的選擇還是出了問題,不管李治的太子之位是撿漏還是“假痴不癲”之計,後來李治差點把李唐江山給搞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