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名師講書法:怎樣臨摹才能形神兼備

作者:由 人美renmei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04

讚的繁體字有幾種

臨摹是學習書法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古人常常將所臨摹的碑帖懸掛在牆壁上或放置於几案上,仔細觀察體會,想象作者書寫時的狀態,心有所感然後提筆臨摹。臨寫完成後將自己的字與字帖進行對比,然後反覆修改,直到能夠非常準確地臨摹下來。透過臨摹不斷學習碑帖中的結字、用筆以及韻味,以期對自己的書寫有所幫助。我們現在一般也將臨摹作為初學碑帖的不二法門。臨摹對於書法的學習非常重要,那麼我們平時的臨摹方法對嗎?這個問題需要好好思考和研究。南朝王僧虔《筆意贊》雲:“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書法的學習要兼顧“形質”和“神采”,“形質”可以從筆畫、結構、字形中求得,而“神采”卻很難尋覓,那怎樣臨摹才能夠形神兼備呢?

名師講書法:怎樣臨摹才能形神兼備

宋 蘇軾 《黃州寒食詩帖》

不能夠只“臨”不“摹”

清代朱履貞《書學捷要》中說:“臨摹用工,是學書大要。”從古至今,學習書法多從臨摹古代經典碑帖入手,不同的是通常所說的臨摹一般是指對臨,也就是將字帖放於一旁對照書寫。而在古人那裡,臨和摹是兩種不同的書寫方法。

清代王澍《翰墨指南》中說:“臨也者,對法帖而仿其式;摹者,用油竹紙加於帖上而印其樣。”這裡的“臨”就是指對臨,而“摹”則是將一種透明的油竹紙放於帖上摹寫字影。後來出現的描紅,即將紅字描黑也是一種“摹”的方法。另外,有時候我們也會將字帖放大後沿著筆畫外輪廓雙鉤帖中的字,將單字鉤出再用毛筆塗滿。目前市面上也有直接將帖中的字雙鉤出來影印供初學者描摹使用的,這些都屬於“摹”帖,例如“神龍本”《蘭亭序》就是唐朝馮承素用雙鉤填墨的方法寫出的摹本,而後代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有臨摹本傳世,但“神龍本”被後人認為“下真跡一等”,成為後世之人臨摹《蘭亭序》的不二選擇。

名師講書法:怎樣臨摹才能形神兼備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神龍本) 唐 馮承素摹

現在我們初學書法多注重“臨”而少了“摹”,其實“摹”的功夫也是必不可少的。“臨”與“摹”各有優劣,南宋姜夔的《續書譜》中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可見,“摹”有助於很好地掌握範本字形的間架結構和位置關係,對筆畫的形態的學習也有一定的幫助,而“臨”則可以使人領悟字帖中的筆意,使人能夠更好地把握字中的精神。因此,初學書法最佳的方式是先“摹”後“臨”。這樣才能兼取“摹”與“臨”二法的長處,為我所用。

名師講書法:怎樣臨摹才能形神兼備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 唐 虞世南摹

在學習某一個字帖時,我們可以找一些描紅或雙鉤填摹的字帖,或者將帖中的字放大到我們平時練習時的大小,然後進行雙鉤填墨,抑或是找一些帶有所學字帖的紅色字影或雙鉤線的練習紙用於摹寫。學習書法不能夠只“臨”不“摹”,在臨寫之前增加摹寫的過程,對學習筆畫和結構有很大的幫助。

名師講書法:怎樣臨摹才能形神兼備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 唐 褚遂良摹

臨像了就算學會字帖了嗎?

現在我們評價臨摹字帖好壞與否的標準一般是看所臨寫的字與帖中原字是否相像,但臨像了就算學會了嗎?其實並非如此。相信有些同學會有這樣的感覺:即使自己已經寫得非常接近原帖,一旦合上字帖去創作時還是會感到無從下手。因為臨得像並不是臨帖的終點,在這個基礎上再往前走一步,才能達到我們理想的目標,那就是背臨。所謂“背臨”並非是要默寫帖的內容,而是在於背臨出的字與原帖較為接近。所以我們在背臨時可以看著原帖的釋文,在腦海中重點回憶字的筆畫和結構。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自稱“集古字”。他推崇晉代書法,於是下苦功逐字臨摹,最終學到了精髓。明代董其昌曾說:“餘書《蘭亭》,皆以意背臨

······

”明末清初的書法家王鐸對《淳化閣帖》以及《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等集王字的碑刻也下過這種臨摹功夫,他的好友錢謙益曾在王鐸的墓誌銘中記載:朋友隨意舉出帖中的一字讓王鐸寫出,王鐸每次都能不假思索地將這個字寫出來,朋友們將他的字與原帖中的字對比,驚訝地發現就像在燈前照取影子一樣,幾乎沒有什麼偏差。在場的人無不讚嘆王鐸用功之深。

名師講書法:怎樣臨摹才能形神兼備

唐 褚遂良 《雁塔聖教序》(區域性)

清代還有很多人都非常重視背臨這種學書方法,例如清代松年在《頤園論畫》中也推崇背臨的方法:“臨摹古人之書,對臨不如背臨。將名帖時時研讀,讀後背臨其字,默想其神,日久貫通,往往逼肖。”

古人對於背臨的論述對我們今天的學習也有啟發作用。我們在臨摹古帖時,第一步要追求臨寫得像,但千萬不要止步於此,接下來可以嘗試將字帖中的字背臨出來,檢驗一下自己的臨摹成果。對臨和背臨可以按照文辭內容,一句句地完成,積少成多,集腋成裘,直到完成整本帖的背臨後才算真真正正地學會了。

名師講書法:怎樣臨摹才能形神兼備

宋 黃庭堅 《跋蘇軾黃州寒食詩》

背臨有哪些作用呢?

“集古字”是學習書法的一個有效的途徑。只有將古人的字法、筆畫爛熟於心,才能變“他法”為“我法”。現在一些學習者的“集古字”之法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集古字”。例如在書寫一幅作品時透過查閱書法字典一一對照書寫,最後將整個內容“拼湊”出來。這樣書寫其實並非是自己在創作作品,而是另一種臨摹,談何用書法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呢?還有一種現象是由老師先寫一遍,自己仿照著再寫出一幅作品來。殊不知這就是在學習老師的書法而非學習古帖了。凡此種種,在初學時偶爾採用或許有一些合理性,但這肯定不是長遠之計。正如黃庭堅所說:“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臨摹不能止步於對臨,而要學會運用背臨的方法,如此才算掌握了學書的重要方法。那麼,背臨具體有哪些作用呢?

名師講書法:怎樣臨摹才能形神兼備

元 趙孟 《真草千字文》(區域性)

首先是可以真正掌握字形寫法。古帖中有很多的繁體字、異體字等,它們與簡化字的寫法有別。此外,像篆書、草書的寫法自成系統,如果只是泛泛地臨摹,就很難熟記這些特殊的字形寫法,就更別說以後在創作時使用這些字形寫法了。背臨其實是對我們自身學習情況的一種檢驗,透過背臨可以很快檢測臨摹中不太熟練的字或沒有掌握的字形。之後我們就可以進行針對性練習,加強自己薄弱環節的學習。透過不斷積累,這些字能夠逐漸成為我們頭腦中的一個大型字型檔,逐漸擺脫字帖和字典,才能自如地書寫。

其次是可以迴歸自然的書寫狀態。唐代張懷瓘的《文字論》中說:“深識書者,惟觀神采,不見字形。”這正如庖丁解牛一樣。相傳庖丁在為梁惠王解牛時“全以神運”,眼睛“未嘗見全牛”。這正是由於庖丁對牛的每一個部位都特別瞭解,所以才能遊刃有餘。同樣,學習古人的字時,在瞭解用筆、結構、章法之後,要深入體會並想辦法表現出字中的神采。這樣我們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很多書法家所臨摹的碑帖在外形上與原帖有較大差別,但看起來仍然神采奕奕。

名師講書法:怎樣臨摹才能形神兼備

唐 顏真卿 《顏家廟碑》(區域性) 拓本

臨摹能夠實現對字形的準確把握,但因為臨摹的本質是一種參照式的仿寫,在臨摹時難免會忽視筆畫之間的呼應,並非一種自然的書寫狀態,很難捕捉原帖的神采。如果“摹”和“臨”只是停留在對碑帖“外形”的把握上,那麼背臨則有助於我們在整體上對碑帖進行更深入的瞭解,從而在背臨中逐漸領悟原帖的神采。因為擺脫了字帖的束縛,背臨可以逐漸讓書寫者體驗到自然書寫的狀態,這種狀態正是我們日後進行書寫創作時的一種靈感。用自然流暢的書寫狀態完成書寫,整個過程筆畫呼應較強,字形結構和提按使轉全出於本心,這樣才能夠逐漸捕捉到碑帖中傳達出的神采和韻味。迴歸自然書寫,讓臨摹形神兼備,或許我們可以嘗試透過背臨這種方法來實現。

耿國華,現任北京市海淀區中學書法教研員,北京市書法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教育書畫協會基礎書法教育分會理事。

本文節選自《書法教育》2022年第8期

《怎樣臨摹才能形神兼備》

《書法教育》

名師講書法:怎樣臨摹才能形神兼備

郵發代號:8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