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他五次易主,半生漂泊,卻靠天天挑刺留名青史

作者:由 對古標今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07

魏徵當官之前幹什麼的

他五次易主,半生漂泊,卻靠天天挑刺留名青史

公元626年,在太子的逼迫之下,忍無可忍的秦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掉兄長,逼退父親,自己稱帝了。

一切安穩後,李世民忽然想起來,太子身邊有個能人,經常勸太子把他踢出中央,戍守地方。他就把這個人叫來,斥責他道:“你為什麼一直離間我們兄弟呢?”

這人不以為然,冷冷道:“如果太子聽我的,就不會遭遇這等禍事了。”

李世民一眯眼,看著這人渾身上下散發出的浩然之氣,展眉笑道:“久聞魏公好膽量,果然名不虛傳。”

於是他沒有怪罪這人,而是封了他一個人事部的文官。

這人姓魏,名魏徵

來回漂泊

魏徵是河北人。他長大後,隋朝在隋煬帝的霍霍下已經搞得民怨沸騰,各地都有起義爆發,鎮壓都鎮壓不過來。

魏徵出身不錯,祖上都當過官,但傳到他時,已經沒有那麼富裕。他從小博覽群書,文采斐然,是個出色的,傳統的讀書人。對於隋末的亂世,他常感嘆於百姓的艱難。

朝廷昏聵,魏徵沒有去朝廷找工作。他又幹不了種田的活,於是早些年跑上山當了道士。後來,他就投奔了附近的起義軍頭領李密

李密見魏徵文筆不錯,覺得他應該是個很有見識的讀書人,就召他到自己帳下聊一聊。魏徵於是提了許多建議,李密哪個都沒聽。魏徵因此就覺得李密是個光說場面話幹不了實事兒的人。

他五次易主,半生漂泊,卻靠天天挑刺留名青史

之後,李密與王世充交惡,頻繁幹架。雖然李密一直取得勝利,但是魏徵看出不對,對李密手下的官員進諫道:“我們雖然取得很多次勝利,但府庫並不充盈,無法獎勵將士,這不是長久之計。我們應該挖深壕,築高城,佔據險要,徐徐圖之。”

結果那官員對這話不以為然,還譏笑魏徵說話沒水平。魏徵見這個隊伍待不得,就不再顯露自己了。

之後,魏徵就幾經輾轉,一直漂泊。

先是李密歸順李唐,魏徵跟著去了。當時李密原先的部下還有一部分堅守,於是魏徵代表李唐去勸降,讓他們歸順了李唐。

結果,魏徵還沒來得及動身回陝西,河北的竇建德的勢力突襲了河南,把魏徵俘虜了。魏徵就這樣又在竇建德手下當官。

隨後,竇建德被李世民擊敗,魏徵這才再次加入了李唐。這段來回易主的時間內,魏徵基本沒什麼表現。

不過,因為受到同僚的賞識,魏徵的名聲不錯。在他歸順李唐後,太子李建成十分看重魏徵的才華,請他當了自己的近侍,輔佐李建成處理政務,依舊是文職。

在這一時期,魏徵就安心地輔佐太子做事。但是,他很快發現,對於太子而言,軍事奇才秦王李世民是個大問題。

彼時李世民身邊謀臣良將極多,又屢次建功立業,勢力極大,甚至到了功高震主的程度。而太子李建成雖然能力也不錯,但身邊人太少,勢力不足,難以抗衡李世民。所以魏徵頻繁勸諫李建成早做打算,削弱李世民的勢力,但李建成始終沒有真正打擊到李世民。

值得一提的是,史書對於此處李建成的描寫,確實是有偏頗的,被認為是李世民“篡改”後的結果,真實的李建成可能已經不為人知。他的能力,品行,都被矇蔽了,這段時間的言談舉止,始終是模糊的。

他五次易主,半生漂泊,卻靠天天挑刺留名青史

但無論過程如何,李建成輸了,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正所謂成王敗寇,李世民作為勝利者登上了帝位,開啟了中華歷史上廣受讚譽的貞觀之治。

同年,魏徵被任命為尚書左丞,管理的是朝政紀律。

唐初噴神

魏徵一直漂泊,始終沒有得到重用。他對以前跟隨過的人都曾直言勸諫過,但老是不受重視。因此,直腸子的讀書人魏徵心裡憋了一股氣。

終於,他看見了一個容得下自己的君主。於是,他決定幹好這份工作。

當時,李世民想要建立一個強盛的帝國,於是就經常找人諮詢。找到魏徵時,魏徵立刻來勁兒了。他不知疲累的前後進言兩百餘條,被李世民全盤接納了。

李世民的包容讓魏徵備受鼓舞。

之後,見太子李建成的舊部對於李世民的登基十分不安,李世民就讓魏徵去處理了。魏徵原先侍奉太子時,名聲就很好,所以這件事他辦得十分出色,讓原太子勢力徹底放下了心。

在這件事之後,魏徵就被提拔到秘書監,是個管理書籍的圖書館管理員。不過,在書籍還很寶貴的當年,這個頭銜還是十分有派頭的。魏徵由此開始主動參與朝政。

眾所周知,李世民跟自己的糟糠之妻長孫皇后十分恩愛,所以他也很喜歡長孫皇后的女兒,並決定將小公主嫁給小叔子長孫無忌的兒子。

他五次易主,半生漂泊,卻靠天天挑刺留名青史

這場表妹嫁表哥的婚姻,李世民十分看重,並表示想提升表妹出行的規格。許多大臣覺得這沒什麼,就紛紛表示可以。然而魏徵覺得這不合禮數,成為了唯一反對的人。

李世民有些生氣,悶悶不樂地回到宮裡,告訴了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沒有李世民那麼情緒化,反而十分高興於有魏徵這樣敢於說實話的臣子。她勸好李世民後,暗中派人找到魏徵,給了他很多賞賜,並說:“久聞你正直敢言,果然如此。希望以後也能保持這樣的狀態。”

能被皇后如此看重,魏徵覺得徹底穩了。自此之後,他幾乎成了李世民的監視器,任何覺得不對的地方,都會直接甩李世民頭上,根本不管什麼九五之尊的面子。

魏徵就這樣成為了貞觀年間的噴神。

諫臣二三事

面對監視器魏徵,李世民幾乎每一個行為都會被他察覺,然後被狠狠地批判。李世民覺得自己堂堂九五之尊老這麼捱罵,面子上是在過不去。在長孫皇后的勸解下,他才逐漸習慣了魏徵的存在。

貞觀八年,一個小小八品縣丞上書到李世民這裡,痛訴時局之艱難。李世民看得十分生氣,覺得這有點誇張了。監視器魏徵第一時間得到訊息,直接找到李世民說:“如果縣官不用激烈的語言,就無法打動人心。激烈的語言就會看起來誇張。陛下應該仔細核查這名縣官所說是否屬實,而不是執著於誇張與否。”

貞觀十二年,有臣子上書:“現在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都得下車行禮,這樣不合規矩。”

所謂親王,就是除太子以外的兒子。李世民有些不滿:“你們地位同樣尊貴,難道就可以輕視我兒子們嗎?”魏徵的探測雷達立刻奏響。他馬上就上書:“古來親王都位列三公之下,若遵循舊禮,就不合乎規矩。若遵循新禮,則無據可考。”

他五次易主,半生漂泊,卻靠天天挑刺留名青史

李世民還是有些不滿:“親王跟太子,都是我兒子。如果沒有太子,親王就會被立為新太子,他們地位應該是一樣的。”

魏徵就繼續解釋:“繼承人歷代以來十分關鍵,必須慎重。將嫡長子立為太子,就是為了杜絕其他人的歹念。如果您抱著太子與親王地位等同的想法,恐生禍亂。”

李世民想到自己得到這個帝位的手段,就同意了魏徵,並要求以後三品以上官員見親王不用下車行禮。

貞觀十三年,此時長孫皇后早已病逝,李世民的精力也不像從前那樣旺盛了。魏徵於是總結了十條當前朝政的弊端,組成了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意思就是十條漸漸沒有沒有做的事。

李世民早已習慣了魏徵的存在,所以就安然接納了這些指著鼻子罵的建議,還繼續誇讚魏徵正直。

貞觀十七年,魏徵逝世,享年六十四歲。李世民十分傷心,想要厚葬魏徵。然而魏徵的妻子以魏徵節儉為由,拒絕了厚葬。

他五次易主,半生漂泊,卻靠天天挑刺留名青史

結語

李世民在魏徵死後,留下了那句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的名句。他常常感嘆,稱帝之前的戎馬生涯,全靠房玄齡,稱帝之後的內政嚴明,都靠魏徵。

可以說,魏徵的一生,建樹不多。他幾經易主,輾轉奔波,到老能稱道的也就是直言進諫,而且大多數是與禮數,德行相關的進諫,偶而才涉及到具體的政策執行。

而且,我們都知道,挑刺並不算難,光會直言進諫也很難說明魏徵能力有多出眾。但,古來諫臣無數,為何就魏徵留下了大名呢?

因為,魏徵並不孤獨。他與唐太宗其實是互相成就的,魏徵幫助塑造了唐太宗開明的形象,而唐太宗成全了魏徵的直腸子。君臣佳話,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