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以案說法丨父親留下的債務要不要還?他這樣說……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13

父親欠的錢母親要還嗎

編者按

一個人,如果可以坦然地面對死亡,那便活出了一種境界;一個人,如果可以擇善而從地繼承遺產,那便活出了一種格局。

武義男子藍某面對父親留下的“遺產”——一筆尚未償還的貸款,即便可以選擇不還,卻依然決定“父債子償”,他的理由很簡單,“誠信乃做人之本”。

“遺產繼承”,簡單的4個字,卻可能帶來複雜的家庭糾紛。遺產繼承訴訟,往往打的不是官司,而是親情、道義、良善……

對於繼承案件而言,不但需要依靠法律來解決,還需要社會道德來調節。有些官司打到最後,遺產是分好了,但親情沒了。

父母該如何未雨綢繆,儘量避免遺產給子女帶來紛爭;子女又該如何正確面對父母留下的遺產,當然,也可能是債務。

以下這個故事或許能給予解答。

以案說法丨父親留下的債務要不要還?他這樣說……

俗話說“父債子償”,但法律上卻未必如此。若父親去世,子女繼承遺產的,那麼在遺產實際價值範圍內,清償父親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個人債務。然而,武義男子藍某,在父親去世、遺產難以變現的情況下,依舊替父堅守誠信,主動承擔起了父親的債務。

藍某是90後,武義桃溪人,有一雙兒女。在村裡人看來,藍某肯吃苦,人又踏實能幹,一家人日子雖不富裕卻很幸福。但2019年,一系列的變故讓這個家庭籠上了一層陰霾。

當年3月,藍某母親因交通事故成為了植物人,全天都要靠人陪護。禍不單行,藍某父親由於積勞成疾,再加上原本就患有肝病、糖尿病、痛風等基礎疾病,不久後也病倒了。

2020年初,藍某父親住進了醫院,但病情仍日益加重。

以案說法丨父親留下的債務要不要還?他這樣說……

照顧重病的雙親、養育一雙兒女,家庭的壓力全都集中在了藍某的肩上。藍某說,母親的事故賠償款早已花光,家中積蓄也所剩無幾。為了給父母治病,他借遍了親戚朋友,欠了不少錢。妻子為了幫他分擔壓力,帶著11歲的女兒和8歲的兒子在武義某廠打工,一家人生活艱難。

今年3月,藍某母親離開人世。3個月後,父親也撒手人寰。父母去世後,為儘快還清債務,藍某找了一份開車拉貨的工作,每個月有5000多元收入。

藍某父親在世時,曾在當地農商銀行借了5萬元貸款。藍某父親去世後,貸款到期。今年9月,銀行向武義法院起訴要求藍某在其所得遺產範圍內,清償上述債務。

武義縣法院柳城法庭收案後

庭長潘饒贇瞭解到,藍某父親的遺產只有老家村中的房屋,基本難以變現。隨後,柳城法庭和桃溪鎮調解委員會共同組織雙方進行調解。

以案說法丨父親留下的債務要不要還?他這樣說……

調解中,潘饒贇向藍某充分闡明繼承以及金融借款相關法律規定,若父親去世,子女繼承遺產的,那麼在遺產實際價值範圍內,清償父親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個人債務。同時,潘饒贇也告訴雙方,從目前的情況看,藍某父親留下的老屋屬於農村宅基地上的房屋,難以變現。

藍某表示,雖然父母留下的老屋難以變現,但作為繼承人,他還是會替父還債,“誠信乃做人之本”:

父親在世時,家裡困難,向銀行借款,這筆錢幫我們渡過了難關。所以,父親的貸款,我願意替他還,請給我3個月時間。

藍某的替父還債,也感動了銀行的相關負責人。他們表示,可以在銀行規定的還款期限上給予最大程度的寬限,如果藍某到時仍無法全部歸還,他們也會延期申請強制執行。

最終,雙方達成一致意見,並由武義法院進行了司法確認。

以案說法丨父親留下的債務要不要還?他這樣說……

往期推薦

01、訴源治理短板在哪兒、怎麼改進?金華中院召開“訴源智治·龍山經驗綜合應用”新聞釋出會來回答

原標題:《以案說法丨父親留下的債務要不要還?他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