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變法?

作者:由 李奧YHS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2-18

如何評價北魏孝文帝改革改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476年-499年),是北魏第七位君主,他在位期間看到了北魏政府和國家的很多問題,於是推動了兩項重大舉措:遷都和漢化改革,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魏的風貌,但也留下了很嚴重的隱患。1、歷史背景在當時中國正處於南北對峙之分裂局面。尤其是馮太后去世後,孝文帝始得親政,他可能受馮太后的薰陶,傾慕漢化,頗有“大一統”的思想。於是遷都於漢化改革都提上了日程。2、大致內容經濟方面:班祿制、三長制、均田制、改革戶籍;文化方面:改姓氏、禁歸葬、禁胡服、禁鮮卑語、婚名族、重文學;政治方面:在河表七州人中,選擇高門,召來京城,同中州人(鮮卑貴族)平等待遇,給予官做,行政多著重在利用漢士族與調和漢士族及鮮卑貴族間的關係上。

3、最初影響北魏遷都與漢化是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就其遷都與漢化政策來說,對於鮮卑全民族前途而論,確有部分的成功,而對於拓跋民族政權的統治來說,其實是失敗的。雖然改革和遷都原則上都不算錯,鮮卑漢化是一定的趨勢,而平城為漕運所限,不能成為統一全中國的都城,也是勢所必遷。但由於孝文帝對於南北朝時的世族政治毫無批評地全盤接受,因而形成了北魏後期貴族政治的腐化局面。我們可以看看最終的影響:漢胡融和,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促進了鮮卑和其他胡族徹底跟漢人同化。胡漢之間,漸形成了經濟,文化等方面不可分割的聯絡,表現了一種有進步作用的自然融和的過程,為隋、唐時代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奠立了新的基礎。

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變法?

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變法?

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變法?

重文輕武,由於文學的提倡,教育得以推廣,設立國子學,太學及四門小學,講授經學。學生可以被州郡選為茂異(州)、孝廉(郡),取得官職。鮮卑人為求得官職,乃致力於文學之中,沾染了漢人奢侈文弱之風,以致勇武遺風消失,但鮮卑人的文化及生活水準卻提高了。不過這也引起了武人們的不滿。重用漢人,胡人和漢人,是有著許多差別和不同待遇的。漢化之後,漢人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們逐漸掌握了不少權利,增加了胡人與漢人之間的矛盾。總之,改革造成了北魏內部的分裂:一個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漢化區域,面積廣大,以農耕文化為主。統治的鮮卑人經過漢化提高了文明程度,可也沾染了漢族柔弱、內鬥和中庸等等特性;而另一個最終導致了北魏的滅亡。

6、最終影響為了防止柔然侵略,北魏設立了六大軍鎮,稱為“六鎮”:沃野(今內蒙古五原北)、懷朔(今內蒙古固陽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和懷荒(今河北張北)。初期,北魏朝廷非常重視六鎮,六鎮的將士很多都是貴族出身,待遇優厚。可一切從孝文帝遷都洛陽並大規模漢化後發生了改變,六鎮官兵的待遇完全逆轉。柔然對洛陽的威脅極少,且漢化後國家崇文輕武,六鎮的政治、軍事地位不斷降低。因此被背叛、被忽視的情緒和怨恨、迫切希望改善處境的想法,充斥在六鎮之中。於是便產生了對北魏致命的——六鎮之變。

關於“六鎮之變”這裡就不多贅言了,很多後來叱吒風雲的人物都從這裡走出來,爾朱榮、侯景等,其中兩個年輕人成為了北魏的掘墓人,他們分別是宇文泰和高歡。當然,以今天的視角來看,孝文帝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民族的融合,自古以來,少數民族的政權統治中原,必然要面臨是否漢化的選擇。除了北魏以外,遼與金都接受了漢化,蒙古人不喜歡漢化,也很快被趕到草原上,滿族人做的還算好,但在後期皇族會說滿語的也逐漸變少,這其實就是先進文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