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真的有“天選之子”嗎?

作者:由 行為邏輯方法論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03

劉彰的老婆呂被殺了嗎

公元23年,新朝末年,劉秀率領兩萬人對抗王莽四十萬大軍,除此之外,王莽還專門徵調了一個身高一丈、腰寬十圍的巨人巨無霸為先鋒官,專門將虎、豹、犀牛、象等兇猛野獸圈養到軍中,以便在作戰時放出來,震撼敵人。

面對實力如此懸殊的兵力差距,劉秀卻打贏了,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昆陽之戰”。

兩萬對戰四十萬,怎麼做到的?

這就要說劉秀為什麼被稱為“天選之子”也叫作“位面之子”。

《後漢書》記載了當時戰場的情況:“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云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然,吏士皆厭伏。”晚上有隕石墜入敵營,白天有團雲落入敵營,這種團雲稱為營頭雲,極不吉利,天文志對這種“營頭之星”的解釋為:“營頭之所墮,其下有覆軍,流血三千里。”新朝計程車兵都感到十分恐怖,極為害怕,在內心裡蒙上了巨大的陰影。

很多人看到這不僅會讚歎,這不是天災嗎?

當然《後漢書》也是人寫的,真實情況我們不得而知,但以少勝多的“昆陽之戰”是事實。

咱們再來看看當時新朝的皇帝王莽是什麼人。

他被稱作“穿越者”。

主要是因為他進行了“王莽改制”:

1。土地國有化,平均分配土地。2。人人平等,廢除奴隸制。3。實行計劃經濟,以及國企專營。4。建立貸款制度,實行貨幣改革。

而且他還發明瞭1700多年才發明的測量工具——遊標卡尺。

大家會覺得王莽思想很超前,一定是一個明君。

其實,他統治下的新朝階級矛盾突出,蝗災、旱災,饑荒四起,民不聊生,所以,各地起義不斷。

有人會問:王莽是個暴君嗎?

並不是,他改革的初衷是為了實現“全民共同富裕”。

他大刀闊斧的改革,的確在前兩年得到了比較好的效果,但是,慢慢地問題就暴露出來。

王莽的改革政策動了貴族們的利益蛋糕,他們自然不能善罷甘休,雖說王莽貴為一國之主,但他的政權不穩,還得需要貴族外戚的加持,而這樣無異於與他們兵戈相向。

井田制度導致生產力降低,嚴重違背了歷史發展規律,農民獲得土地後不但沒有富裕還返貧了。

地主不允許僱傭農民奴隸,而種地又養活不了家庭,百姓沒了收入來源,返貧後的百姓妻離子散,甚至易子而食,民間景象苦不堪言,哀鴻遍野。

所以,心懷天下的王莽最終卻被天下所拋棄,主要原因是:

王莽的改革不符合當時的時代發展要求,他沒有按照規律做事。

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一個事情單拿出來不放在具體的環境中,是無法確定它的優劣的。

古人講:做事要有天時地利人和。

根本原因是,在這些條件具備時,能夠按照規律做事。

而王莽恰恰是在違背當時的規律進行改革。

看看天選之子劉秀。

劉秀統治的朝代出現了東漢盛世——光武中興。

歷史上從夏商周開始至清朝結束,一共統計有十八次王朝的中興。但唯獨光武中興最值得人們去細細品味。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八·漢紀六十》中記載:

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盛者也。

劉秀以仁義治天下,積極推行仁政,推行儒學,重視文化,開創了一代繁榮昌盛的光武之世,從這一點來說,東漢帝國也是偉大的。

那麼,他的治國理念到底是什麼?

在一次與宗親宴飲時,劉秀坦言:“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柔道”是他的治國理論基礎。

《道德經》說: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

比如水雖然柔弱,但是勢能特別強。

很顯然,與王莽激進的思想相比,劉秀的“柔道”更符合當時的社會規律發展。

所以,是規律淘汰了王莽,選擇了劉秀。

《道德經》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草紮成的狗),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順其自然發展。

周公說:

天地無親,唯德是輔。

在皇天上帝(太一天神)的心目中,對人和事無遠無近,無親無疏之分,只要按規律辦事,他就會輔助誰。

所以,沒有什麼天選之子,只有按照規律做事的人,你按照規律做事,你也會成為“天選之子”。

真的有“天選之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