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北宋的八賢王,時常上打昏君下打奷臣,是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嗎?

作者:由 林玲說歷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11

晨曦公主的父親真的是昏君嗎

前言:

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歷五千餘年歷史經久不哀。其中,在戲曲方面,對歷史上種種人物的描繪更是入木三分。這些戲曲上的人物很多都有原型,是真實存在的人物,雖然戲曲里人名不同,甚至發生的時間地點都不一樣,但都有原型可尋。有另一些人物則屬於虛構。但人物雖然不是真實存在的,但卻有原型的影子,有一些是數個原型人物綜合而成。另一些戲曲人物則完全是虛構出來的,但其人物形象反映的卻是人民的思想,是真實的意境需求,也反應當時民間對時局的看法。

這裡就有一位,那就是反應北宋時期的官場生態環境的八賢王。戲曲中,他經常手上緊握金鐧,上打昏君,下打奷臣,無所畏懼,完全是正義的化身。當時包拯處理不了的涉及高官或皇家犯法的案子,只要八賢王一出場,最終都能圓滿處理好。而一旦抵抗遼國的楊家將有難,他一出手就能擺平。那麼,這位八賢王歷史上真實存在嗎?他是否有原型?老百姓把他當成怎樣的化身呢?讓我們來回顧當時的歷史吧。

北宋的八賢王,時常上打昏君下打奷臣,是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嗎?

戲曲裡的八賢王,手握金鐧,上打昏君,下打奷臣

背景情況

公元976年10月19日,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召他的親弟弟趙光義入宮飲酒,當晚兩人在宮中過夜。到了凌晨,趙匡胤突然就死了。21日,趙光義宣佈,他的哥哥趙匡胤已經將皇位傳給了他,因此在繼位登基,史稱他宋太宗。

趙匡胤是有兒子的。在死前,他中意於他的第四子趙德芳,本來打算將皇位傳給他。但他的親叔已搶先了一步,因此皇位沒他的份。在趙光義上位後,趙德芳被封為同平章事、檢校太尉等官職。不過,封賞後沒幾年,他就跟他父親一樣莫名其妙地病死了,當時年僅23歲。之後,趙匡胤的幾個兒子也都離奇死亡。

趙匡胤一家男丁幾乎因各種原因都死去了。這讓後人十分感懷。

北宋的八賢王,時常上打昏君下打奷臣,是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嗎?

趙德芳在23歲時離奇病死

而宋太宗趙光義經常發動戰爭,在對遼國的大戰中屢次失敗,消耗了太多國家實力。這樣一來,民間的壓力大增,人們生活再次困苦。到了晚年,他重用一系列的奷臣。宋朝走向了下坡路。

此時民間,對前朝趙匡胤時代十分懷念,又感懷於他的幾個兒子都死得不明不白,因此暗地裡開始用戲曲的形式來紀念。

民間人民的心裡,急希望能出現一位能改變現狀的人物,來實現民眾中心中的念想。漸漸地,就出了位八賢王的形象。並經後世一代一代藝術家們的完善,就形成了現代人們經常可以看到的,手持金鐧,上打昏君下打奷奷的八賢王了。

北宋的八賢王,時常上打昏君下打奷臣,是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嗎?

趙光義登基後,趙匡胤的幾個兒子都沒活幾年相繼死去

八賢王有原型嗎?是誰?

在古戲曲裡,有人認為八賢王的原型是趙匡胤的第四子趙德芳。這個趙德芳是趙匡胤所中意的帝位候選人。如果沒有趙光義搶先佔位,他就是皇帝了。也正是因為這樣,有人認為他的遭遇很不公平,因此最可能是八賢王的化身。

趙德芳在品行上確實是賢明的。在為人處理事情上,很得趙匡胤的欣賞。這一點上有賢能的意境。但是,他在公元981年就死了,而此時趙光義還活得好好的。而且趙光義在登基後,對待趙匡胤的兒子位,是看管得很嚴格的,這時的趙德芳不可能得到所謂的金鐧,即使有也早就被趙光義收走了。即使有且沒有被收走,在被嚴厲看管下,他怎麼可能有機會去上打錯君下打奷臣呢?

因此,筆者認為原型不是趙德芳。

北宋的八賢王,時常上打昏君下打奷臣,是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嗎?

趙德芳不符合八賢王形象

有人認為是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二個兒子德昭。筆者認為這也不可能

。原因同上面的一樣,趙匡胤幾個兒子都被管得死死的,他哪來的機會,又哪來的膽量敢去打他叔叔趙光義?

上面兩位都是趙匡胤的兒子,他們在性格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溫和,或者換句話說話,也可以叫柔弱。這種形象同八賢王格格不入。因此,即使這個八賢王只是個化身,上述二位皇子也不具備這個性格特點。

北宋的八賢王,時常上打昏君下打奷臣,是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嗎?

祖趙匡胤的第二個兒子德昭也不符合八賢王的形象

那麼,八賢王有沒有原型呢?無論在時間或在性格上,倒是有一個人十分符合八賢王的特徵。這個人就是趙光義的第八兒子,趙元儼。他的性格古人有精準的描述:

“元儼廣顙豐頤,嚴毅不可犯,天下崇憚之,名聞外夷”。

趙元儼是趙光義十分喜愛的皇子。雖然最終皇位沒有落到他的身上,但對他的封賞特別的多,剛二十歲後就開始出來做官了。在《宋史》裡,對他性格上的剛毅有多個地方加強描述,頗有點鬼見了都要避退他的意思。

後來過兩任皇帝后,他就成為了仁宗的皇叔了。這就符合了戲曲八賢王的形象、時間及性格了。

在《宋史》及宋人寫的一些記載裡,對這位八王爺有記錄稱:

“都燕冀小兒夜啼,其家必警之曰: ‘八大王來也。’其畏之如此。”

可見,這十分符合戲曲裡八賢王的性格。

關於這位八王,是品行上也是聰明賢良的。有次,他喝酒後,把自己的宮殿給放火點著了,被他父親也就是趙光義給撤去了爵位。後來,他每一次見到他父親皇帝,都痛哭悔過,周圍的人都被他感動了。後來,趙光義不僅恢復了他的爵位,還加授他鎮海安化軍節度使,還給他一個彭王的封號。

到了仁宗即位,對他的這位皇叔十分尊重。有一次朝廷對陝西用兵,趙元儼把自己的公用上交一半給朝廷用做邊關軍費。皇帝怕他經濟有問題,不想接受,後來只接受一半。趙元儼於是當時的宰相陝西平定了嗎?宰相回答說沒有。於是,趙元儼很生氣地問皇帝仁宗:“像這樣哪裡還用得著宰相?要軍費沒有,要做事又沒能力,乾脆撤了!”當時旁邊的人都十分恐慌,皇帝也感覺到羞愧。

這件事一方面說明,這位趙元儼是為國著想的,是個賢明的人,另一方面說明,他對皇帝是有重要影響力的。因此,這符合戲曲裡八賢王的特徵。

北宋的八賢王,時常上打昏君下打奷臣,是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嗎?

趙元儼相對符合八賢王的形象

結語

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延續著正義與民族精神的傳承。戲曲裡歷史人物最終都體現了人民的意念,這也是中華文明傳承的一種方式,是民族精神的內涵之一。

從上面情況,戲曲裡八賢王的原型也許就是趙元儼,也許是幾位人物的綜合化身。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八賢王的身上,體現了中華民族不懼強權、維持正義、維護國家利益、愛護百姓的優良傳統。這也正是民族藝術能源遠流長的重要原因。

筆者認為,八賢王到底只是趙元儼一人的縮影,或者是趙匡胤幾位兒子心中的訴求,或者是融入了其他人物形象,這都不是關鍵

關鍵是他代表了當時老百姓心裡所希望出現的憧憬,也就是說,老百姓希望有這樣一位人物出來主持公義,讓社會正義得到伸張。

因此,從另一角度我們發現,這一藝術形象從側面反應了當時社會已經從趙匡胤時期的開明逐步走向了沒落。

如果正義得不到伸張,社會陰暗面就會擴充套件,那麼最終走向消滅或對抗就成為必然。

人民心中恐慌,用藝術的形式來展示心中所想,是創造八賢王這一藝術形象的核心原因。

由此,八賢王這一藝術形象的原型可能是趙元儼,也可能只是創造出來的,並沒有真實原型。但他體現的是當時人民真實的內心意境,是一種心靈深處的訴求,是人民意念的自發表現。

北宋的八賢王,時常上打昏君下打奷臣,是個真實存在的人物嗎?

皇帝對八賢王是敬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