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官不避籍:公孫氏割據遼東問題淺探

作者:由 胖咪談三國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12

漢末東萊郡太守是誰

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與相互作用,構成了事物的變化與發展。

公孫家族割據遼東半個世紀,自董卓之亂始(189),至明帝末年止(238)。

相比中原地區的精彩紛呈,遼東半島的情況往往不被重視。本文透過勾連比對公孫氏的相關記載,探究其政權的早期特徵。

有三個問題比較值得注意。

其一是公孫氏的籍貫問題、其二是徐榮與董卓的角色定位、其三是遼東與青州東萊的聯絡。

上述問題,又與公孫氏的統治方式、以及孔融的立場歸屬有密切關聯。

本文共 4200 字,閱讀需 8 分鐘

① 公孫氏的籍貫問題

公孫氏的籍貫改易,反映了其出身高低。

遼東燕國的奠基人是公孫度,出身遼東郡襄平縣。但特別怪異的是、公孫度成年後官至“遼東太守”。

公孫度字升濟,本遼東襄平人也。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魏書 公孫度傳》

因為漢末實行“三互法”,即本郡人不得治本郡、本州人不得牧本州。所以公孫度的任官情況,與制度嚴重相悖。

漢末雖然綱常崩壞,但軍閥們還是基本遵循三互法的要求。

比如富春孫氏(揚州吳郡),始終不敢出任吳郡太守或揚州牧,而是出任會稽太守與徐州牧(或豫州刺史)。

曹公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屯吳。——《吳書二 吳主傳》

劉備表權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吳書二 吳主傳》

公孫瓚(幽州遼西)不敢出任幽州牧,而是表奏漢廷使者段訓為牧。

(公孫)瓚上(段)訓為幽州刺史。——《魏書 公孫瓚傳》

曹操(豫州沛國)與袁紹(豫州汝南)不敢出任豫州牧,只得分別自領兗州與冀州。

因此遼東出身的公孫度,擔任遼東太守,顯得特別刺眼。這是因為其家族曾經“改易郡望”。

即公孫度之父公孫延,曾因“避吏”而遠走玄菟(今瀋陽),並安家於此。

度父(公孫)延,避吏居玄菟。——《魏書 公孫度傳》

“避吏”即躲避獄吏。劉邦、劉秀等人均有避吏的記載,且多數是就近躲避,與公孫度父子相似。

官不避籍:公孫氏割據遼東問題淺探

公孫度父子,避吏居玄菟

不難看出公孫家族在遼東郡根基不深,才會為躲避獄卒而亡入鄰郡。

雖然史無明載,但公孫氏應未捲入大案。因為按照關羽、臧霸列傳,觸犯大案者,當“亡命他州”,絕不可能只在本州內部流竄。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也。亡命奔(幽州)涿郡。

臧霸字宣高,(兗州)泰山華人也……與父俱亡命(徐州)東海。——《魏書 臧霸傳》

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又被襄平縣令徵召為伍長。

先時,屬國公孫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公孫)康為伍長。——《魏書 公孫度傳》

伍長是低階軍士,在漢末魏晉應屬“士家”,在彼時是社會底層。

從劉巴、諸葛亮、張飛、于禁、張奮等人的履歷記載中,可以清楚看到彼時兵士地位之低下。

(劉)巴曰:“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指張飛)共語乎?”——《零陵先賢傳》

(張)昭弟子(張)奮年二十,造作攻城大攻車,為步騭所薦。昭不願曰:“汝年尚少,何為自委于軍旅乎?”——《吳書 張昭傳》

注:關於“士家”的賤籍性質考證,詳見唐長孺《趙至傳所見的曹魏士家制度》,文多不載。

可見,即使在公孫度發跡之後,遼東豪族依然對其極端鄙視,乃至故意役使其子,以為折辱。即所謂“公孫氏素為遼東郡所輕”。

(公孫)度起玄菟小吏,為遼東郡所輕。——《魏書 公孫度傳》

因此公孫度發跡之後,便肆其淫威,濫殺郡中大姓,乃至“夷滅百餘家”。至於徵召其子為伍長的襄平縣令,則被公孫度活活鞭死在鬧市裡。

(公孫)度到官,收(公孫)昭,笞殺於襄平市。郡中名豪大姓田韶等宿遇無恩,皆以法誅,所夷滅百餘家,郡中震慄。——《魏書 公孫度傳》

官不避籍:公孫氏割據遼東問題淺探

公孫度到官,收昭,笞殺於襄平市

公孫家族在遼東以法御下,鎮壓豪強,威行海外。這無疑與其出身有關。

(公孫度)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魏書 公孫度傳》

寒門統治者對法、術有天然的親近感,公孫氏亦然。

② 徐榮與董卓

公孫度起於微賤,發跡契機是被玄菟太守公孫琙收養。

關於收養的始末因由,《魏書八 公孫度傳》有詳細記載,此處便不廢筆墨。

如果說公孫琙給了公孫度入仕的途徑,那徐榮則給了他一步登天的機會。

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魏書 公孫度傳》

徐榮是董卓麾下中郎將,極受寵待。

董卓上洛之始(189)“矯情忍性、擢拔群賢”,因此自己人不得不“官止將校”。

(董卓)雖行無道,而猶忍性矯情,擢用群士。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後漢書 董卓傳傳》

徐榮是董卓陣營裡為數不多的“中郎將”之一。其餘諸如李傕、郭汜、樊稠、張濟、賈詡等輩,彼時不過校尉而已。

注:涼州集團的中郎將,另有段煨(“涼州三明”段熲族弟)、牛輔(董卓女婿)等人。

陳壽稱徐榮與公孫度“同郡”,但公孫度曾有過籍貫改易(遼東→玄菟),因此不知徐榮究竟出於遼東還是玄菟。

重要的是,因為徐榮的保舉,公孫度才得以平步青雲,這才發生之前提到的“鞭殺襄平縣令於市”的一幕。

官不避籍:公孫氏割據遼東問題淺探

公孫度為徐榮所舉

公孫度的官爵既然是董卓所任免,其立場無疑親善董氏。

公孫度出鎮遼東在中平六年(189),翌年(190)正月又恰好是“關東義兵”興起之初。

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魏書 武帝紀》

因此,公孫度可以被視作董卓集團安插在關東的棋子,與孔融(青州北海)、劉表(荊州)、壺壽(冀州)、金尚(兗州)諸人一樣,用來牽制關東義軍。

然而隨著初平三年(192)董卓與徐榮先後死去,公孫度失去了效忠物件。

雖然諸書皆言公孫度出鎮之始(190)便“陰懷奸計、狼子野心”,但舉主(徐榮)與故主(董卓)之死,對公孫氏的割據行為,也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初平元年,(公孫)度知中國擾攘,語所親吏柳毅、陽儀等曰:“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魏書 公孫度傳》

因此公孫度正式獨立,當自初平三年(192)而始。

③ 公孫度在青州東萊

公孫度不僅割據幽州(今遼東半島與朝鮮北部),還把勢力拓展到了青州。

青州東萊即山東半島東北部,囊括今煙臺、威海、即墨等地。

公孫度割據遼東後,“越海收東萊諸縣”,並在此新設“營州刺史”(不在十三州之內);僭越不軌,乃至郊祀天地,儼然一副天子派頭。

(公孫度)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追封父延為建義侯。立漢二祖廟,承製設壇墠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魏書 公孫度傳》

公孫度能割據東萊,離不開孔融的支援。

與東萊接壤的州郡,只有青州北海與青州城陽。

城陽郡被泰山諸將控制。

從建安四年(199)呂布敗死、曹操承認泰山兵的既得利益,並任免孫康(泰山群盜頭目之一)為城陽太守即可知。

太祖以(臧)霸為琅邪相,(吳)敦利城、(尹)禮東莞、(孫)觀北海、(孫)康城陽太守。——《魏書 臧霸傳》

北海郡則被孔融控制。

且孔融官職,也來自董卓任免(189)。與公孫度出任遼東太守同時(189)。

時黃巾寇數州,而北海最為賊衝,(董)卓乃諷三府同舉(孔)融為北海相。——《後漢書 孔融傳》

按司馬彪《戰略》記載,孔融在北海郡“舉軍曜甲、於海岱結殖根本”。

所謂“交結英豪於海岱”,除東萊豪族太史慈之外,恐怕主要指渡海而至的公孫度。

(孔融)自許大志,且欲舉軍曜甲,與群賢要功,自於海岱結殖根本。——《九州春秋》

公孫度與孔融,一東一西、一南一北兩相呼應,無疑是同氣相聞的盟軍。但隨著初平四年(193)與建安元年(196)孔融先後被管亥、袁譚擊破,公孫度在青州的盟軍也便不復存在。

官不避籍:公孫氏割據遼東問題淺探

初平年間青州局勢

然而孔融雖然謝幕,公孫氏對青州東萊的控制,卻得到延續。

太史慈、邴原、劉政等豪強或儒生,先後經青州渡海遠赴遼東,在中原稍定之後又原路返回。可知公孫家族在遼東與山東之間、已經開闢了固定航路。

邴原字根矩,(青州)北海朱虛人也。黃巾起,原將家屬入海……遂至遼東,與同郡劉政俱有勇略雄氣。遼東太守公孫度畏惡欲殺之……政窘急,往投原,原匿之月餘,時東萊太史慈當歸,(邴)原因以(劉)政付之。——《魏書 邴原傳》

建安十一年(206)被李典、樂進擊破的“海賊管承”,從地點(北海、東萊)來看,恐怕也與公孫度有瓜葛。

太祖徵管承(東萊人),軍淳于(屬北海),遣(樂)進與李典擊之。承破走,逃入海島,海濱平。——《魏書 樂進傳》

且翌年(207)公孫康(公孫度之子)斬殺袁氏兄弟,可能就是因為自己在東萊的據點被曹軍擊破(206),因此不敢收留二袁,以免激怒曹操。

(袁)尚、(袁)熙與烏丸逆軍戰,敗走奔遼東,公孫康誘斬之,送其首。——《魏書 袁紹傳》

魏太和七年(233)公孫淵(公孫度之孫)給孫權上書,稱“被幽州刺史與東萊太守誣告,因此獲罪魏朝”。

今魏家不能採錄忠善,褒功臣之後,乃令讒諂得行其志,聽幽州刺史、東萊太守誑誤之言,猥興州兵,圖害臣(公孫淵)郡。——韋曜《吳書》

從此事不難看出,半個世紀之後,公孫家族的影響,依然可以越海直達東萊。

考慮到曹魏中期,遼東公孫氏與江東孫氏的軍事同盟關係,以及雙方屢遣使者的記載(見《吳書二》);可知襲擾青州,對公孫氏而言易如反掌。

遼東問題困擾曹魏許久,直到明帝死亡前夕(238)才被司馬懿平定。

如果結合明帝去世十年後(249)即“鼎移司馬”(高平陵之變),那麼遼東問題,大抵可以看作與魏氏相始終。

④ 小結

公孫家族在遼東的始末變遷,是個相對冷僻的專題。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著重選擇公孫度割據初期的若干線索,加以論述。

現代學者對遼東問題分析比較精闢者,有王永平的《公孫氏對待流寓士人之態度極其遭遇》。不過其著眼點,在於流寓士人對遼東學術風氣的影響。

本文的寫作思路,受啟發於公孫度“官不避籍”的怪異現象。

遂藉此切入,結合董卓、徐榮、孔融、太史慈等人的履歷,圍繞幽州(平州)與青州(營州)的勢力變遷,加以勾稽串聯。

雖然董卓(公孫度故主)與徐榮(公孫度舉主)都屬於帝國文化的邊緣人物,但公孫度的仕宦問題(官不避籍)明顯過於刺眼,不能用簡單的“不守禮法”來解釋。或許另有深意。

(皇甫規)妻知不免,乃立罵(董)卓曰:“君羌胡之種,毒害天下!”——《後漢書 列女傳》

官不避籍:公孫氏割據遼東問題淺探

董卓集團,習於夷風

如果從統治方式看,公孫延“避吏玄菟”,其家族衰敗、顯而易見。因此公孫度發跡後,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法家道路。對青州東萊的武裝殖民,也可看作其武力擴張的具體反映,孔融則是牽涉其中的早期同盟。

然而隨著管亥與袁譚的蹂躪,孔融迅速謝幕。到了曹操征討東萊、北海時,史籍留下的記載,便只剩下“海賊管承”了。

假設管承確實與公孫家族存在某種聯絡,那管承之敗(206)無疑是二袁之死(207)的導火索。因為它使公孫康清楚認識到對抗曹操的下場。

辯證唯物法認為: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與相互作用,構成了事物的變化與發展。擬之於公孫家族,亦如是。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