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他是忠臣也是奸臣,既是隋朝滅亡的推手,也是貞觀之治的助手

作者:由 格爸育娃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12

內史侍郎是什麼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對一個人這樣評價:佞於隋而忠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意思是說一個人是好是壞取決於他的領導,如果領導只喜歡聽好話那他就會變成阿諛奉承的奸臣,如果領導喜歡聽真話,那麼這個人就會是忠臣。換成現在的話說就是好的制度讓壞人變好人,壞的制度讓好人變壞人。

他是忠臣也是奸臣,既是隋朝滅亡的推手,也是貞觀之治的助手

而這個人就是裴矩。

唐太宗貞觀年間,為了懲治腐敗,便想了一個“餿主意”,讓相關部門“釣魚執法”,故意去賄賂官員。誰都不是聖人,人性都是有弱點的,好的制度應該是盡力去避免這些弱點,而不是想方設法去挑戰這些弱點,沒有幾個人能夠經得起這樣的考驗。結果刑部司門令史收受絹帛一匹,唐太宗大怒,想要把他處死。裴矩這時候進諫說“此人受賄,確實該殺,但陛下讓人試探,就是故意陷害別人,恐怕不符合導德齊禮的古訓。”

他是忠臣也是奸臣,既是隋朝滅亡的推手,也是貞觀之治的助手

貞觀之治李世民劇照

裴矩也是聰明人,他並沒有在政策的制定之初去否定領導的想法,如果他那時候進諫,以唐太宗火爆自負的性格肯定不會同意。相反他是在政策的具體執行過程中,以具體的例項來說明政策的不完善,這樣各方都能接收。事後唐太宗很開心,召集百官說:“裴矩能當廷諍諫,不會因為我是皇帝而屈從於我,假如事事都能如此,天下何愁不治!”,又是一個君明臣賢的美好畫面。進諫可是一門技術活,有的可以諫,有的不可以諫。後來李治要立武則天為皇后,褚遂良叩頭流血,以死上諫,結果卻被趕出朝廷。裴矩作為一個老油條,對進諫的把握可謂是爐火純青。

他是忠臣也是奸臣,既是隋朝滅亡的推手,也是貞觀之治的助手

裴矩畫像

那麼這個裴矩是何許人也?裴矩出身於河東裴氏西眷房 。河東裴氏在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無敵的存在。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尋,我們有機會再說。裴矩早年曆仕北齊、北周、隋朝,歷任民部侍郎、內史侍郎、尚書左丞、吏部侍郎等職,封聞喜縣公。

他是忠臣也是奸臣,既是隋朝滅亡的推手,也是貞觀之治的助手

裴矩外交

裴矩首先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當年隋文帝派裴矩招撫嶺南地區,他還沒上路就有人在江南造反。裴矩沿途聚集了幾千名士兵。在上任路上就把叛軍平滅了,而後安撫嶺南二十餘州。回朝後,隋文帝非常高興,當眾表揚裴矩“裴矩率三千敝卒,一直打到南康,有這樣的臣子,還有什麼憂慮的呢!”後來在隋煬帝時期,裴矩曾用離間計分裂突厥,借內耗削弱其實力。他還經略西域,使西域四十國臣服朝貢於隋朝,拓疆數千裡,史稱“交通中西,功比張騫”。 此外,裴矩曾編寫《西域圖記》三卷,記載了西域四十四國的地理資料。

他是忠臣也是奸臣,既是隋朝滅亡的推手,也是貞觀之治的助手

隋煬帝遊江都

裴矩還是一個善於逢迎領導的人。大業六年(610年),隋煬帝到達東都洛陽,為了迎合楊廣好大喜功的性格,裴矩建議他召集四方藝人,在洛陽端門街陳列百戲,讓官員百姓盛裝華服,任意觀看。並且還大擺宴席,所有外族人都可以免費吃喝。這樣做領導的心思是滿足了,可是為了作秀,既浪費錢財,又滋生浮誇風。後來為了迎合隋煬帝建功立業的心思,裴矩建議東征高句麗,直接把隋帝國帶入了覆滅的深淵。司馬光說他“卒令中國疲弊以至於亡,皆矩之唱導也”也是有道理的。

他是忠臣也是奸臣,既是隋朝滅亡的推手,也是貞觀之治的助手

裴矩劇照

後來隋煬帝巡幸江都,當時天下大亂。士兵們都想回到自己關中的家鄉。為了防止士兵逃散,裴矩建議將江都寡婦和未嫁女子配給士卒,讓他們在江都成家。軍心是穩了,可是有多少良家女被逼嫁給這些士兵,多少人的一生就此葬送。不過後來江都兵變,士兵們因為這件事都很感激裴矩,他也因此撿回一條命。

他是忠臣也是奸臣,既是隋朝滅亡的推手,也是貞觀之治的助手

裴矩畫像

從史書到演義,我們都習慣於給一個人貼上忠臣奸臣的標籤。可是人是一個複雜的個體,單純的一個標籤並不能代表他的全部。就像裴矩一樣,我們很難說他到底是一個奸臣還是忠臣?他直言敢諫,經略西域,可以說建立了不世之功業,可他也逢迎領導,見風使舵,間接斷送的大隋王朝。其實是忠也好,奸也好,在裴矩這裡並不矛盾,他只是順著領導的意思去辦。楊廣是昏君,他就是佞臣,唐太宗是明君,他就是賢臣。封建社會,君主是絕對的權威,臣下要想辦事,要想晉升難免會去揣摩上意,而皇帝的賢明與昏庸,直接造成了臣下的忠誠與奸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