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中國歷史文獻學:先秦時期——文獻整理工作(中)

作者:由 軍與雁6501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1-21

文獻最早出現在什麼時期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中國歷史文獻學:先秦時期——文獻整理工作。

中國歷史文獻學:先秦時期——文獻整理工作(中)

對於《尚書》,司馬遷在其著作中同樣肯定是經孔子整理的。他說。“孔子之時,周禮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記唐虞之際,下至秦穆,編次其事。故《書》傳、《禮記》自孔氏。”班固亦認為,《書》是經孔子編纂的,“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纂焉,上斷於堯,下訖於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

中國歷史文獻學:先秦時期——文獻整理工作(中)

唐代著名的史學家劉知幾亦認為:“至孔子,觀書於周室,得虞、夏、商、週四代之典,乃刪其善者,定為《尚書》百篇”。這些史學家均認定《尚書》為孔子所編纂。有一種意見認為,孔子沒有刪定過《尚書》,原因是今本《尚書》中有後人編造的偽古文篇,就是今文篇中亦有一些篇成於戰國時代。《尚書》之流傳坎坷曲折,甚至有些迷離撲朔。已經被後人確認無疑的25篇(或細分為29篇),自然不可能是孔子時代的產物,就是今文中象《堯典》、《舜典》、《禹貢》等篇亦是隨著儒家思想的發展,“殆似後之好事者所增益也”。但這並不能否認經孔子刪過的在當時流行的《尚書》。《尚書》之所以發展成如今這個樣子,正反映了我國曆史文獻流傳興衰的真實情況。

中國歷史文獻學:先秦時期——文獻整理工作(中)

《禮》,是孔子教學課程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的第一門課。孔子十分重視“禮”,並注重“禮”的作用和傳授。孔子以前的《禮》,包括的範圍很大,內容很多,所謂“禮經三百,威儀三千”。關於《禮》的流傳情況,司馬遷曾說過,“《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這麼多的《禮》,到孔子時,“其經不具”,一向重視《禮》的孔子自然有收集、整理《禮》的動機和要求。

所以在“禮崩樂壞”之際,他發出“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的感嘆,並親自去徵集。孔子不僅重視《禮》,懂《禮》,而且還身休力行,所以當時有很多人向孔子問《禮》。《禮記·雜記下》雲:“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於是乎書。”從這裡我們可以斷定,孔子在收集和傳播《士禮》上是有貢獻的。至子《禮記》,司馬遷說是“自孔氏”出。《禮記正義》亦云:“《札記》一書據《隋書·經籍志》日,‘漢初,河間獻王得仲尼弟子及後學者所記一百三十篇獻之’”。那麼當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出。

中國歷史文獻學:先秦時期——文獻整理工作(中)

《易》即《周易》,是周代的佔籠之書。《周易正義》卷首雲:“《易》經本分為上下二篇,則區域各別,彖、象、釋、卦,亦當隨經而分。故一家數十翼雲,上象一,下象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這就是所謂《周易》十翼,都是傳《周易》的。“十翼’的解釋並不注重佔盆,有的甚至和佔泣毫不相干,而是賦予《易》以樸素的辯證的解釋,並和社會人事聯絡起來。這就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周易》一書固有的性質,使其一變而為眾多的人們所學習和認識,甚至為世界哲學界所矚目。

中國歷史文獻學:先秦時期——文獻整理工作(中)

孔子是十分喜好《易》的,他自己說過,“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司馬遷亦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絕三編。”關於《易》的整理和傳注,《周易正義》雲:“伏犧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又云:“其彖象等十翼之辭以為孔子所作,先儒更無異論。”另在《文言》和《繫辭》中出現了很多“子曰”,這個“子”應該是指孔子。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中有一篇題為《要》,專記孔子與弟子有關《周易》的問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不僅喜《易》,認真地研究過《易》,同時亦向學生講授《易》。同《論語》一樣,在研究和講投《易》的同時,孔子的弟子完全可以根據孔子的講授,整理成文,這應該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周易》十翼。《周易》十翼出於孔子,成於他的學生或再傳弟子,是有根據的。是孔子賦予占筮之書《易》以新的內容,併為其作出了較為特殊的傳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