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管仲的奢侈觀:倉廩實而知禮節

作者:由 讀點古文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3-02-06

一路諸侯怎麼讀

管仲的奢侈觀:倉廩實而知禮節

【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孔子說:“管仲的器量真小啊!”有人問道:“管仲節儉嗎?”孔子說:“管仲享受三種賦稅的特權,他手下的官員(都是專職的)從不兼職,哪裡談得上節儉呢?”“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說:“國君門前有塞門,管仲在門前也建有塞門。國君為了兩國國君的友好,築有放酒杯的臺子,管仲也築有這樣的臺子。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麼誰還不知道禮呢?”

【解讀】管仲在最初被齊桓公任以國政時,曾向齊桓公提過幾個條件,一曰“賤不能臨貴”,桓公任他為上卿;二曰“貧不能使富”,桓公又賞賜給他齊國市租;三曰“疏不能治近”,桓又立他為仲父。看起來,管仲對權勢富貴真是夠貪婪的了。

更有甚者,在《管子·侈糜》篇中,要求人們“嘗至味而,罷至樂而,雕卵然後渝之,雕撩然後爨之。”就是要吃那些味道最好的食物,要欣賞那些韻律特別動聽的音樂,蛋類要先在上面畫上圖畫再煮了吃,林柴要先雕刻成美麗的藝術品再燒,奢侈浪費到這種程度,即便是現代人,也有一種顛覆三觀的感覺。

歷代人們評價管仲的時候,大多都認為管仲是奢侈的。聖人孔子在評價管仲時,認為管仲的生活富足,擺的規格幾乎與邦君一樣,是個不知禮、器量小的人。

其實,管仲這樣做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從治理齊國的大局而提出來的。管仲的尚侈涉及到百姓的生活習慣,有擴大消費,刺激生產,富足百姓等合理的因素。

首先,為政首要的是“始於愛民”。 愛民就要富民,“凡治國者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民貧則難治也。”(《管子·治國》)為了滿足百姓不斷增長的物資生活需要。管仲採取了“厚其生”、 “輸之以財”、 “遺之以利”、 “寬其政”、 “匡其急”、“振其窮”等富民的六種措施, 認為這六項如能實行,人民所要求的,就沒有得不到的了。人民的慾望必須得到滿足,然後才能夠聽從上面;聽從上面,然後政事才能辦好。

所以說德政是不可以不興的。老百姓沒有衣穿,沒有飯吃,慾望得不到滿足,就不會關心政治,不會顧及國家。“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所以為政者只有順遂了民心,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侈樂富貴常記心上,並予以滿足,政令才能實行,國家才能治理。

其次,《管子》提倡在一定條件下的高消費。對百姓和富者有所區別的。對一般百姓,國家設法開闢土地,讓他們生活有著落,然後再“省刑罰、薄稅斂”,老百姓生活就富足了。而對那些富裕的,要促使他們放散資財。讓富者僱傭許多人為其修建墳墓、棺槨、以及準備大量的隨葬品,耗費大量的資財用以交付工錢,這樣老百姓就有活幹,有飯吃了。鼓勵奢侈,提倡消費,除具有嗇就業,解散財利,避免財利過於集中的作用外,還有賑救荒災的作用。既在災荒年代,國家或官府拿出充足的積蓄,修宮室臺榭,以平國策。再有就是刺激生產。消費是交換的前提,制約著交換,只有消費水平提高了,才能擴大生產。

第三,《管子》也不是一味地鼓勵富貴,提倡奢侈的,認為侈、儉都應有一定限度。它認為,沒有限度的消費是產生奢侈的根本原因,奢侈會有“國侈則多費,用費則民貧,民貧則奸知生,奸智生則邪巧作”的嚴重後果,並提出瞭解決之道。指出了審慎處理度量標準,節約衣服,儉省財政開支、嚴禁奢侈浪費是治國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