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大家好,我就是那位《周公解夢》的周公,我從來不給別人解夢

作者:由 陌上風光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07-05

諸侯國與周王之間是什麼關係

(一)周公軼事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他的功績不勝列舉。對於西周的制度的確立和政治的鞏固有非常大的作用。

周公姬旦

旦在古意中表示的太陽剛剛升起的樣子,是一個寓意非常好的字。但是周公姓姬,名為姬旦則諧音為雞蛋。關於周公的名字,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千古絕對,至今無人能解。“夏大禹孔仲尼杜甫姬旦劉禹錫”這是一幅諧音聯,不但內容全部是先賢名人,還能組成另一重意思“下大雨恐中泥豆腐雞蛋留女婿”。而這副對聯至今無人能解出來。

(二)周公東征

周武王滅商後將商朝的遺老遺少分給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統領。為了監察殷商遺民,籠絡商貴族的殘餘勢力,又派同姓宗親管叔、蔡叔、霍叔前往管理。周武王去世後,繼位的是他的兒子周成王,因為成王年幼,所以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攝政。而管叔、蔡叔、霍叔不滿於周公攝政,聯合武庚發動叛亂。為了平叛,周公兩次出征,歷經三年,消滅了三監的叛亂。殺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貶黜霍叔。平叛完成後,為了繼續擴大東征的戰果,周公進行了第二次的東征,掃平了東方17個諸侯國,打消了西周東部的潛在威脅。平定之後,修建東都洛陽,加強對東方的管理。

周公東征在西周開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是繼武王伐紂之後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鎮壓了商朝貴族殘餘勢力的反叛,鞏固了周朝的統治。

而三監之所以叛亂,與王位的繼承是分不開的。周武王死後,他的兒子周成王年紀幼小,所以由誰來接任周王是周王朝面對的一大問題。管叔是周武王的弟弟,他並不願意由侄子接任王位,反而是自己對那張座椅充滿了覬覦之心。周朝建立之初,並沒有確定下王位繼承製度,而管叔的要求實際上也是合理的。

在沒有成文法的前提下,習慣法就成了判斷事情的標準。世襲制的要求不單單是一句“父死子繼”,後面還跟著“兄終弟及”。在商朝,就有很多是因為兒子年幼,所以將王位傳給弟弟的情況,因此管叔的要求是合理的。

但是由誰來繼承王位不但是血緣的選擇,更多的是背後勢力集團之間的角逐。從周公的角度看,管叔繼承王位對整個周朝的發展不如成王繼位。無論是因為武王的託付還是自身乃至國家的考慮,成王繼位都是最優選擇。

三監的叛亂所打的旗號直指周公,認為周公的攝政不具有合法性,懷疑周公的忠心。王尚年幼,主弱臣強,確實給周公帶來了不少的困擾。最後還是成王開啟金滕之箱,看見策文,周公才獲得信任。

周公東征的打算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其他重臣的認同,各方的諸侯也不願意隨他出徵,還是他寫下了《大誥》篇,勸誡諸人,才最終獲得了支援,確保東征能順利進行。

(三)周公解夢

周公雖然會占卜,但是周公並不會解夢,而《周公解夢》一書也並非周公所寫,而是後人所作。

周公能被人和解夢掛上鉤,其實與孔子離不開。周公一生中的許多建樹與後期孔子所追求的信仰大同小異。等級制度,禮法制度,以德治人的思想都為儒家學派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因此,孔子時常與別人說他經常夢見周公為自己指引方向。不過,是孔子的一種比喻。他所想表達的是自己追求的方向和周公是一樣的。但是世人以訛傳訛,越傳事情越離譜,漸漸地就變成了周公負責解夢。

而古代,有許多人寫書時喜歡假託先人的名義,這樣可以使得作品得到更廣的傳播。而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西周的社會風氣又被世人所推崇,所以後人在寫了解夢的書時,會把它假借周公的名義,也就成了《周公解夢》,久而久之周公解夢的迷信就流傳開來了。

(四)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是“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其目的是透過將這些諸侯國分封到各地,監視被征服的民眾,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分封的具體行動就是劃定疆界,植樹為幟,建築城堡,駐軍守土。分封的物件有三類,同姓親族、功臣姻親和先代貴族。其中最主要的是同姓親族,他們的封國通常都在軍事要塞或者是經濟富庶之地。比如康叔封在衛,都朝歌;周公旦長子伯禽就國於魯。功臣和姻親也是分封的重要物件,例如姜尚封國在齊。先代貴族的封地通常較之前的兩類人遜色。商紂王的兄弟微子啟封地在宋,他的領地上幾乎都是殷商遺民便於集中管理和監督。

西周的分封制較商朝的內外服制度在王和諸侯國之間的聯絡更加的緊密。周天子在分封的時候將土地、物資、人口賜給諸侯,而各諸侯國必須對周王承擔各種軍事義務,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隨王出征;定期朝覲和交納各種貢賦,包括當地特產、人口與俘虜等,還要經常派勞役為王室服務。承擔定時朝覲,並隨同作戰的義務。有的諸侯還兼任周王的卿士,以示臣服關係。

大家好,我就是那位《周公解夢》的周公,我從來不給別人解夢

諸侯還要向下繼續分封。諸侯將自己的封地分出一部分給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給士,由此層層分封。

(五)宗法制

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相互配合的,解決的是由誰來繼承王位和爵位的問題。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在諸子中,由嫡長子來繼承父親的爵位,擁有主祭祖先的特權。在我國的傳統觀念裡,嫡庶有別,長幼有序。宗法制則是將嫡長子和其餘諸子都分開,嫡長子是大宗,其他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為小宗。但是大宗和小宗是相對的。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是所有姬姓王族的大宗,諸侯為小宗,但是在諸侯國中,諸侯本身又為大宗。以此類推。嫡長子繼承製確立之後,從周天子到平民百姓都遵守這項制度。周天子的嫡長子為下一任的天子,其餘的兒子封為諸侯,諸侯也將爵位傳給嫡長子,其餘兒子為卿大夫,卿大夫也這樣繼承。到了官僚中最末一層計程車,士的嫡長子為士,其餘為庶人,庶人沒有爵位,不再向下分封。

西周的嫡長子繼承製是比較嚴苛不近人情的。父親的爵位財產只能留給嫡長子,無法偏向喜愛的兒子。只有在嫡長子夭折的情況下才能由嫡次子繼位,嫡次子亡故由嫡三子接任,庶子是沒有辦法繼承的。在有嫡長子的情況下,無論嫡長子是否存在呆痴殘疾,爵位都不會由其他人接任。

嫡長子繼承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避免了王位爭奪帶來的內耗,保證了王位的順利過渡。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結合,各國諸侯都和周天子有親緣關係,自然能盡心盡力地輔佐周天子,拱衛周王朝。

(六)禮樂制

禮樂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補充。是根據不同的身份層次確定每個等級在各種場合所享受的不同的禮儀。例如在死亡時的稱呼上“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周禮的主要原則是“尊尊”和“親親”。“尊尊”即尊其所尊,要求禮儀活動能達到鞏固社會等級制度的目的,反映出社會成員之間的政治關係,表現出強烈的等級意識。“親親”即親其所親。要求禮儀活動能達到團結宗族的目的,維繫宗族成員之間的血緣關係。

周禮的內容比較廣泛,主要是吉凶軍賓嘉五禮,即有關祭祀、喪葬、軍旅、朝覲會盟和婚冠喜慶等各種典禮儀式,以及宮室、車馬、衣服等禮儀等級規定。禮樂制對於維護當時的社會秩序,鞏固王朝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對後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天子九鼎八簋就是禮樂制的要求。孔子是周禮的忠實信仰者,他所謂的“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就是因為看到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竟然敢用只有天子才能用的九九八十一人舞團,希望能恢復到西周時期的社會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