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北魏“子貴母死”制度的盛行,說到底還是為了權力!

作者:由 西說東談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08-04

拓跋嗣如何奪權

後宮戲中,嬪妃們常為爭寵鬥個你死我活。

所有人都以獲得皇帝垂青為榮,若能懷上龍子,便是祖墳上冒青煙,如果生個男孩兒,母憑子貴,搖身一變,成為母儀天下的鳳凰。因此即便爭的頭破血流,後宮女人們依然趨之若鶩,爭寵不斷!

但有這麼一個朝代,這個朝代的嬪妃們既不願懷孕,更害怕生男孩兒。萬一自己的孩子被選為儲君更是如天塌地陷一般,彷彿人生走到了盡頭。

那這是哪個朝代?什麼樣的制度們讓後宮嬪妃如此畏懼生子或子被立儲?

這個朝代就是北魏,北魏盛行“子貴母死”制度,也就是說:一旦皇子被立為儲君,成為預備天子,其生母會被賜死。因此原因,北魏嬪妃不願懷孕生子,更不願孩子成為“準皇帝”。因為一旦他被立儲,自己的死期也就不遠了。那麼北魏為何會有這種“反人類”操作呢?

北魏“子貴母死”制度的盛行,說到底還是為了權力!

北魏嬪妃宮女

一、從社會背景來講:婦女地位過高是當時集權路的絆腳石

首先,咱們從北魏社會背景說起。

南北朝時,中原地區早已進入封建社會,建國前北魏處於母系氏族後期。當時社會相對落後,鮮卑族逐水草而居,過著遊牧民族的生活。

北魏建國後,一下子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鮮卑族表示車速太快無法適應,許多母系氏族的舊習俗殘餘被保留下來。

據《三國志 魏書》記載:

(烏桓)貴少賤老,其性桀驁,怒則殺父兄,而終不害其母,以母有族類,父兄以己為種,無復報者故也。

當時烏桓族以母為尊,以父為卑,以女性為尊。烏桓和鮮卑都是東胡一族,習俗制度大同小異。鮮卑婦女地位也很高,過高的婦女地位無疑成為實現母權社會到父權社會轉變道路上一塊絆腳石。不改變:尊女卑男的觀念,就無法確立父權的主導地位。因此,從當時整個社會來看,

婦女社會地位太高對鞏固父權地位有百害而無一利。

北魏“子貴母死”制度的盛行,說到底還是為了權力!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二、建國初期母權過大,為鞏固皇權拓跋珪堅決誅母推行此制

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幼年遭受很多磨難,常年顛沛流離,還揹負著背叛本族投奔先秦的罵名,這造就他堅韌不拔的性格。

後迴歸本部,靠母親及氏族的力量東山再起,終成偉業,建立北魏王朝。

可以說:如果沒有母親賀氏和賀蘭一族,拓跋珪根本無法建立王權,成就霸業。然而,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拓跋珪稱帝后,賀蘭一族漸漸威脅到了皇權。

歷史上皇帝年幼,太后掌權執政,霍亂超綱的事屢見不鮮。拓跋珪很清楚後宮奪權的危害,為避免母后專權,拓跋珪堅決推行子貴母死制度:

據《魏書 太宗紀》記載:“初,帝母劉貴人賜死,太祖告帝曰:昔漢武帝將立其子而殺其母,不令婦人後與國政,使外家為亂,汝當繼統,故吾遠同漢武,為長久之計。

漢武帝為讓兒子劉弗陵繼位,殺其生母鉤弋夫人趙婕妤。這裡拓跋珪拿漢武帝說事兒,為自己“反人倫”的行為找歷史依據。後來拓跋珪把“子貴母死”列為一項後宮制度,要求後代繼承此制,也是為避免婦人參政和外戚專權,永久鞏固皇位。

這個制度雖反人倫,和古代的孝道背道而馳,但對當時鞏固皇權很有利。

北魏“子貴母死”制度的盛行,說到底還是為了權力!

鉤弋夫人趙婕妤

三、“子貴母死”是加強皇權,防止外戚專權的切實要求!

建國前,鮮卑族以部落聯盟為主,拓跋氏是部落聯盟領袖,其後妃通常選自七族或十族外。當時,能和拓跋氏聯姻的部落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拓跋氏和其他部落聯姻,屬於強強聯合,互相支援。

當時拓跋后妃主要來自三大氏族:賀蘭,獨孤和慕容。這些氏族能支援拓跋氏,也能顛覆拓跋氏。

建國後,風俗沿用,外戚力量持續增長。如此強大的外戚部落,怎能不威脅皇權?同時,也影響皇帝對儲君的選擇,進而左右朝政。因此,皇后不只代表妻子,代表未來儲君的母親,其背後還有一個強大的氏族部落。

而這一強大的部落,是當時皇權的巨大威脅

拓跋珪為鞏固皇權,強制推行“離散諸部”策略。

有的部落被征服,被遷徙,有的部落被解散,許多遊牧民搖身一變成為遍戶民。

部落被離散後,氏族權利被削弱。外戚勢力慢慢被瓦解。

可以說:“離散諸部”為“子貴母死”制度的推行掃清道路,同時,“子貴母死”制度又是“離散部落”中的一個重要舉措,兩舉並行,共同作用於集中皇權和防止外戚專權。“子貴母死”是防止外戚專權的切實要求!

北魏“子貴母死”制度的盛行,說到底還是為了權力!

拓跋嗣沒了媽,給個皇帝都不幹!

四、“子貴母死”制度本質還是因集權的渴望!

由鬆散部落到集中皇權,由遊牧地區到入主中原,拓跋氏族一路走來相當不容易。

為維護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北魏統治者必須集權,而在集權路上,主要採取的就是“子貴母死”制度。

409年,道武帝拓跋珪欲立長子拓跋嗣為儲君,賜死生母劉貴人。拓跋嗣受不了這種殘忍行為,哭紅了眼睛。《魏書》記載:

帝素純孝,哀泣不能自勝,太祖怒之。帝還宮,哀不自止,日夜號泣。

拓跋珪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拓跋嗣不當皇帝只要媽媽,無奈只能一走了之,我就不合作你能咋地?

拓跋珪心說:小兔崽子反了你了。遂改立小兒子拓跋紹為儲君,後囚禁生母賀夫人,準備殺死她。

賀夫人也不是善茬,偷偷送信給兒子。拓跋紹發動政變,殺死父親。後來拓跋嗣平定殺父政變,還是當了皇帝。

拓跋嗣一直反對殘忍制度,還為母親傷心哭泣,甚至一度惹怒父皇拓跋珪。現在他稱帝了,是否也代表“子貴母死”制度的結束呢?

其實不然,制度沒有廢除,悲劇還在繼續。史書雖未明確記載,但拓跋嗣還是有踐行“子貴母死”制度的嫌疑:

408年,杜貴人生拓跋燾;

420年,杜貴人去世,死因不詳;

424年,拓跋燾繼位,追尊母親,一提到母親就悲痛不已,情難自禁。

歷史可能又一次重演,當年為生母悲痛不已的拓跋嗣,成為殺妻奉子的重大嫌疑犯。稱帝后的拓跋嗣,終究成為自己當初最討厭的人。

再生氣,再怨恨的皇儲,一旦稱帝,就開始理解父親當初的“反人性”舉動背後的原因,然後為加強皇權,他也走上行為扭曲的不歸路。也正因此,”子貴母死”制度一直在北魏延續。

歸根到底,“子貴母死”不過是北魏皇帝對權利的渴望演化的結果。

北魏“子貴母死”制度的盛行,說到底還是為了權力!

影視劇中的拓跋燾

五、 結語

北魏初實行“子貴母死”制度,大大削弱外戚氏族權利,對中央皇權的集中,以及從母系權利到父權的過渡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然而長遠來看,這一“反人倫”制度並未達到預期目的,還造成了歷代皇帝內心的扭曲。

“子貴母死”在北魏延續傳承,導致諸多皇儲幼年失母。

死去的生母及其氏族權利被削弱,但這並不意味著活著的奶媽未必不會專權啊!

沒有母親的皇儲們,大多會依賴撫養自己長大的乳母或奶媽。她們出身卑微,卻因護主有功,得到皇帝的依賴和信任。皇帝上位後,她們搖身一變成為太后,受到皇帝的尊敬,手中的權利日益增長,於是開始霍亂超綱,為非作歹。像文成帝乳母常氏就是乳母玩弄權術的例子。

“子貴母死”除導致“生母賜死,奶媽當道”,還讓當朝皇帝產生心理陰影,扭曲了他們的靈魂。

畢竟,他們能當皇帝,是以生母的死亡為代價的。

此外,後宮嬪妃也開始消極抵抗,她們不想被寵幸,不願懷孕生娃,更不想生大胖小子。

這個制度反孝道,反倫常,終於到孝明帝時期被廢除

北魏“子貴母死”制度的盛行,說到底還是為了權力!

北魏嬪妃

點評:

“子貴母死”制度起源拓跋珪,初期鞏固了皇權。但更多的是帶來一場場悲劇。用犧牲妻子或母親性命來維護皇權,這種反人類操作又如何能長久?因此,這一制度的廢除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參考文獻:

拓跋史探

魏書太宗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