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通鑑》法禮 桃源客

作者:由 嶺南文苑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09-22

史事什麼意思

《通鑑》法禮 桃源客

《通鑑》法禮

◇桃源客

《通鑑》法禮 桃源客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資治通鑑》所記歷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以之作為歷史的借鑑,引導君王治理國家。宋神宗認為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

《通鑑》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按時間先後記錄史事,闡述史事的因果相關。《通鑑》由司馬光總編撰,協編者有劉恕、劉攽、範祖禹。《通鑑》徵引史料極為豐富,除十七史外,所引雜史諸書達數百種。書中敘事,往往一事用數種資料寫成。遇年月、事蹟有歧異處,均加考訂,並註明斟酌取捨的原因,以為《考異》。然而,《通鑑》資料選用注重人事,對天文曆法、典章律令、地方風物等疏於記錄,因而相對偏狹。儘管如此,《通鑑》仍然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尤以《隋紀》《唐紀》《五代紀》史料價值最高。《通鑑》於敘事外,還選錄前人的史論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史論118篇,比較集中地反映作者的政治、歷史觀點。對歷史上有關圖讖、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採取批判的態度。

在《通鑑•後周紀五》的文末,司馬光說:“先奉敕編集歷代君臣事蹟,又奉聖旨賜名《資治通鑑》,今已了畢者。伏念臣性識愚魯,學術荒疏,凡百事為,皆出人下。獨於前史,粗嚐盡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厭。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揆,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慼,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這便是《通鑑》編撰初衷,同時表明這是奉旨編撰。“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私家力薄,無由可成。伏遇英宗皇帝,資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歷覽古事,用恢張大猷,愛詔下臣,俾之編集。臣夙昔所願,一朝獲伸,踴躍奉承,惟懼不稱。“先帝仍命自選闢官屬,於崇文院置局,許借龍圖、天章閣、三館、秘閣書籍,賜以御府筆墨繒帛及御前錢以供果餌,以內臣為承受,眷遇之榮,近臣莫及。”英宗在其編撰中給予極大支援。“陛下紹膺大統,欽承先志,寵以冠序,錫之嘉名,每開經筵,常令進讀……陛下俯從所欲,曲賜容養,差判西京留司御史臺及提舉嵩山崇福宮,前後六任,仍聽以書局自隨,給之祿秩,不責職業。臣既無他事,得以研精極慮,窮竭所有,日力不足,繼之以夜。遍閱舊史,旁採小說,簡牘盈積,浩如煙海,抉擿幽隱,校計豪釐。上起戰國,下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又略舉事目,年經國緯,以備檢尋,為目錄三十卷。又參考群書,評其同異,俾歸一塗,為《考異》三十卷。合三百五十四卷。自治平開局,迨今始成。”神宗竭力促成《通鑑》編成。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夏縣人。宋仁宗寶元初年,他二十歲時進士及第, 授蘇州判官。父母過世,他離職服喪。服喪期滿,他出任武成軍判官,任職兩年。後經樞密副使龐籍推薦,入京任館閣校勘,同知禮院。至和元年,龐籍任幷州兼河東經略,司馬光改任幷州通判。從嘉二年,司馬光代龐籍巡視邊地,主張在麟州築堡失敗損兵折將,龐籍因事獲罪,司馬光引咎離開幷州,任開封府推官。兩年後,他改任起居注、禮部。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同知諫院。嘉佑六年,他任起居舍人,同知諫院。治平三年,他撰成周紀五卷秦紀三卷計八捲進獻宋英宗,英宗命設局續修,並供給費用,增補人員。宋神宗賜書名《資治通鑑》,並親為之序。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援下推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神宗命他為樞密副使,但司馬光堅辭不就。熙寧三年,他自請離京,以端明殿學士的身份前往陝西永興軍任知軍。熙寧四年,司馬光退居洛陽,任西京留守兼西京御史臺,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鑑》,至元豐七年成書。書成後,司馬光升任資政殿學士。元豐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罷黜新黨,盡廢新法,所謂“元祐更化”。元祐元年,他因病去世,終年六十八歲,追贈太師、溫國公,諡號文正。哲宗賜碑名“忠清粹德”,配享哲宗廟廷。

在《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列傳第九十五》中,記述司馬光:

“光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光於物澹然無所好,於學無所不通,惟不喜釋、老,曰:‘其微言不能出吾書,其誕吾不信也。’洛中有田三頃,喪妻,賣田以葬,惡衣菲食以終其身。”司馬光學識淵博,品行純正,尊奉禮法,可謂是真儒士。

元•脫脫等在司馬光列傳的評論說:“熙寧新法病民,海內騷動,忠言讜論,沮抑不行;正人端士,擯棄不用。聚斂之臣日進,民被其虐者將二十年。方是時,光退居於洛,若將終身焉。而世之賢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婦,日夕引領望其為相,至或號呼道路,願其毋去朝廷,是豈以區區材智所能得此於人人哉?德之盛而誠之著也。一旦起而為政,毅然以天下自任,開言路,進賢才。凡新法之為民害者,次第取而更張之,不數月之間,剗革略盡。海內之民,如寒極而春,旱極而雨,如解倒懸,如脫桎梏,如出之水火之中也。相與諮嗟嘆息,歡欣鼓舞,甚若更生,一變而為嘉祐、治平之治。君子稱其有旋乾轉坤之功,而光於是亦老且病矣。天若祚宋,憖遺一老,則奸邪之勢未遽張,紹述之說未遽行,元祐之臣固無恙也。人眾能勝天,靖康之變,或者其可少緩乎?借曰有之,當不至如是其酷也。《詩》曰:“哲人云亡,邦國殄瘁。”嗚呼悲夫!”司馬光忠君守禮,推崇仁政,以天下蒼生福祉及國家興盛為己任。這點在其主裁的《通鑑》得以呈現。他想以歷代興衰警示君王輔臣,然而神宗之後宋幾乎進入末世,後有徽欽二宗被俘,宗廟幾近坍塌。

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說:“竊以為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徵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由王安石的反駁中,足以看出司馬光之尊君守禮,始終以其而自安。王安石變法的部分內容如青苗法,他任鄞縣縣令時,曾推行,且受到很好效果。王安石,儒生出身,沒有管理國家大政之經驗而大力推行變法。他為國斂財,不惜“三不恤”,他的變法失敗遂容易理解。司馬光雖然強烈反對,但是司馬光本是儒士出身,幾乎沒有理政經驗,反駁之詞幾乎都是出於禮法之辭,反擊無力。

司馬光能主編《通鑑》,且大多出於自己編撰,可謂史學大家。然而,他的治政才幹平庸,即使作為諫官,也難說稱職。不過,他私德高尚,符合當時真君子標準。《通鑑》法禮,這是貫穿《通鑑》的基本準則。

《通鑑》法禮 桃源客

嶺南文苑專欄作家

桃源客,

陝西人,進入平臺的“2018專欄作家”系統閱讀先生往期作品。

《通鑑》法禮 桃源客

插圖:網路

製作:王利軍

《通鑑》法禮 桃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