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溫”姓

作者:由 沐龍文化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09-29

溫恢是個怎麼樣的人

溫姓是中國人常見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零四位姓氏,在粵贛地區比較有影響。當今溫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16%,總人口大約在217萬。

溫的名義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溫”姓

溫的本義是河名和地名,古溫水在今貴州遵義東面,即今天的洪江;古溫地,因溫泉而得名,在今河南溫縣。據《溫縣縣誌》,在夏朝初已經有溫國,在今河南溫縣西南。今縣城西5華里,在遠村眾神廟附近有一眼溫泉,昔時口大如盆,水流5 公里,泉水常溫。清乾隆時,溫縣西五里源仍存有溫泉,乾隆末泉水枯竭。最早居於此處的氏族遂稱溫氏族。

溫姓起源

溫姓的起源與演變主要有二:

一、源出己姓,為顓頊帝之後裔

夏朝初期,顓頊後裔昆吾氏一支在溫,建立了溫國。夏末商人滅溫國。商滅夏後,又恢復了溫國,為商的屬國。周武王滅商,留在蘇嶺的昆吾氏後裔蘇人歸順了周朝,首領蘇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於蘇,國都溫,今河南溫縣,也稱溫國,子爵。公元前650年溫國滅於狄,其後有一支以溫為氏。蘇忿生被後人祭祀為蘇姓和溫姓的始祖。己姓溫氏的歷史至少有2600多年。

二、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子孫

春秋初,公元前650年溫國滅於狄,晉國出兵擊退狄人,把收復的溫地送於周襄王。公元前635年,因晉文公助周室平定叛亂、護送周王回都城有功,周襄王把溫地賜予晉國。晉國大夫狐溱、郤至、陽處父三人先後被封於溫地,由於郤至、陽處父二人無後代,只有狐溱有子孫,其後以先人的封地為姓。狐溱是周文王之孫唐叔虞的後代,所以為姬姓。姬姓溫氏的歷史也有2600多年。

外族基因融入

溫姓的組成比較複雜,外族血液加入溫姓早在魏晉時期已經開始,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南北朝時鮮卑族大批進入中原,北魏孝文帝命華北地區的鮮卑等族全部採用漢族姓氏,當時鮮卑族中的叱溫、溫盆、溫孤等氏族都改姓了溫姓。隨後,宋朝時金國的女真人溫迪罕氏族進入中原後也集體改姓了溫姓,唐朝時西域的康居國人定居中原後也有姓溫的,清朝時期,東北地區滿洲八旗姓溫特赫氏族集體改姓溫。

廣東和廣西在唐朝時稱嶺表,亦稱嶺南。唐朝彭城長史朱易從,在永昌年間受酷吏周興的誣陷而被殺,其子朱升流放嶺表,不許回彭城,彭城即為今江蘇徐州,並改姓溫。今兩廣地區的溫姓中已經混入了朱姓的血液。

明朝永樂年間,菲律賓蘇祿東王朝拜大明皇帝,不遠萬里到達北京,在歸國途中在德州不幸病逝,次子溫哈拉和三子安都魯留在德州守父王之墓,永留中國。他們的後代很快接受了漢文化,用中國姓,以兩王子的名的首音取溫姓和安姓,在山東地區繁衍發展。今山東地區的溫姓多出自這支外來的民族。

溫姓分佈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溫”姓

自宋朝至今1000年,溫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西二省,大約佔溫姓總人口的33。3%,其次分佈於河北、山西、廣西、河南、四川、山東、福建,這七省區又集中了33。7%的溫姓人口,廣東居住了溫姓總人口的24。3%,為溫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國形成粵桂贛、冀晉二塊溫姓人口聚集區。

溫姓血型

尋根問祖——百家姓之“溫”姓

溫姓的血型分佈有其特點:

O型佔34%,A型佔27。7%,B型佔29。6%,AB型佔8。7%。

溫姓名人

溫恢

溫恢(178年—223年),字曼基,太原祁縣人,三國時曹魏大臣。溫恢15歲時,其父親溫恕去世,他護送父親遺體回鄉後,將家中財產散盡賑濟他人,此舉令人稱道。之後,溫恢察舉孝廉科入第,擔任廩丘長,後歷任鄢陵、廣川縣令,以及彭城、魯國相。他曾在曹操身邊擔任丞相主簿,深受重用。曹丕登基後,以溫恢為侍中,後任職魏郡太守。

溫子升

溫子升(約495年—547年),字鵬舉,晉大將軍溫嶠之後,為北魏、東魏時著名文學家,稱為“大才士”。溫子升因文采而顯貴,歷仕北魏、東魏。其在軍事上也有卓識,曾得魏孝莊帝及上黨王天穆的賞識,封為伏波將軍、侍讀兼舍人、金紫光祿大夫、後官至散騎常侍、中軍大將軍。

溫庭鈞

溫庭筠(約812年—約866年),本名岐,又名溫八叉,字飛卿,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其工詩,與李商隱合稱“溫李”,在詞史上,也與韋莊並稱“溫韋”,被尊為“花間詞派”鼻祖。其多次考進士均落榜,曾任隨縣和方城縣尉,官至國子監助教。然而他放蕩不羈,諷刺權貴,取憎於時,故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

溫姓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溫姓的郡望有平原、太原、汲郡、清河等。溫姓以三公為其堂號。“三公”堂號出於唐朝宰相溫彥博一家之事。其兄溫大雅官拜禮部尚書,爵封黎國公;溫彥博位居中書令,爵封虞國公;其弟溫大有上進中書侍郎,封為清河郡公。一門三公,揚名天下。

溫姓的重要楹聯有四副:

才諧三子;詩美八叉。

明澈犀然;雅聞鵬舉。

三人皆卿相之才;二類號西昆之體。

玉鏡臺老奴得偶;樞密院學士有聲。

家訓格言

:《溫氏母訓》是明末溫璜的母親陸氏平日教子的言論,由其子記錄整理而成。溫母深信精神力量的感召力,其價值遠勝於小恩小惠的施捨。她認為道德人格存在的話,必定在行為中有反映,否則都是虛偽的。“世人多被‘心腸好’三字壞了,假如你想作個好兒子,必有一般孝順行經;你想作個好秀才,必有一般勤苦行徑。心腸是無形無影的,有何憑證?凡說‘心腸好’者,都是規避樣子。”提倡要觀其言,更應察其行。另外,溫母教育兒子,不論貧富,做人都應該“自立自尊自愛” 。交友須明理,待人要厚道,即使“同堂同室同窗多年者,情誼深長,其中不無敗類之人” ,“只取其長,弗計其短” 。但“是非自有公論,在我當存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