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易讀錯的地名(七)-琿春

作者:由 朱半瓶和白膨膨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05-15

沃沮怎麼讀

地名·民族語言

自開天闢地起,神州大地上就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等上古族群,因其地理位置高下不同,風物環境千差萬別,代代繁衍生息下來,族群之間定然會

客觀生出有區別的文化、語言、歷史

,久了,穩定了,就成了某一民族了。

某一民族聚集地,常居於此,當然是用自己的語言去命名,但人類彼此交流、貿易又是必不可少的,之前的‘

解州篇

’裡,河東鹽行銷各地‘

西出秦隴,南過樊鄧,北極燕代,東逾周宋

’,區域一大,不同民族也就相遇,相遇後,就有解決地名稱呼的需要,通行的做法就是‘名從主人’,簡單點說:“當地人管此地叫什麼名,您就隨著也這麼叫”。

當兩個民族間語言不相通時,音譯是最佳方式。

易讀錯的地名(七)-琿春

民族語言命名地名實在海量,列三兩個示意一下吧

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hún

琿春

(hún)離日本海很近,且陸路接壤俄羅斯,圖們江西岸是朝鮮,隔海相鄰日本與韓國,這裡是被人呼:“笑語傳三邦”的東北亞金山角。

易讀錯的地名(七)-琿春

大唐則天女皇時,渤海國在這裡崛起

琿春

(hún)的山地佔去八成,西側為琿春河沖積平原,圖們江為界河,儘管地處中溫帶,緯度不低,但卻冬暖夏涼,只因近在咫尺的海洋,用其巨大的水體影響這裡小氣候,倘若炎炎夏日來到

琿春

,會因這裡的涼爽、舒適而捨不得離開。

數九寒冬之際,北側的盤嶺好似屏障,擋著南下的冷鋒,穿個二棉襖就過去了,恍惚忘記自己是在東北。

境內最高峰老爺嶺,海拔1477米,中國大陸第一縷曙光首先照到這裡,待晨光熹微,登上防川的龍虎閣,山野翠綠,碧水長流,太平洋的清涼海風讓人倍加寧靜。

易讀錯的地名(七)-琿春

北負青山,南抱海,山水秀美的邊境之城

毗鄰兩個鄰國,口岸貿易的頻繁,三國人們在這裡彙集,琿春街頭的招牌也十分‘親民’,直接三國文字都寫上邊,異域風撲面而來。

易讀錯的地名(七)-琿春

中文-朝鮮-俄羅斯三國文字出現在琿春高鐵站上

位居東北亞各板塊的交匯處,在非常獨特的地理位置上,經貿往來-成為

琿春

的主旋律,往上追溯來看,八世紀末,

琿春

這裡曾屬渤海國,在羅盤尚未發明出來的時代,航海勇士們從這裡出發,“晝觀日,夜觀星”,冒著“柁折帆落”的風險,穿越盛行暴雨和颶風日本海,東渡日本,開闢出大唐時代通往日本的第四條海路。

這裡的山貨品質佳,種類多,全賴於極其優越的自然環境,藥材,菌類,毛皮,大豆都是盛名在外,曾有“柵城之糓”的美譽!

上個世紀,圍繞經貿這個主題,有過轟轟烈烈的圖們江經濟開發建設,因東北亞地區複雜政治環境而掣肘,一度腳步放緩,時至今日,新世紀國家級的國際合作示範區設立,千年商埠之光再度煥發。

易讀錯的地名(七)-琿春

渤海國與日本透過海路,192年間,出-回訪,共計48次

琿字字形

琿-字可能是較晚才被造出來的,字形僅此一種,且上古資料中沒有出現過,屬形聲字。

易讀錯的地名(七)-琿春

如果單看‘琿’字,對於其讀音為‘hún’,有些納悶,讀“琿春”時,怕是大機率讀成‘huī ’,所以要討論下這個字的聲旁‘軍’。

易讀錯的地名(七)-琿春

上古發音,韻母是‘un’,後世用其造字亦延續讀音

琿春

所處的東北亞地區,上古就有人類棲息,周秦時名‘肅慎’,隋唐呼‘靺鞨’,清朝的‘滿族’是也,今天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都是一脈相承而下的,因此東三省很多地名為民族語言發音,再音譯成漢字,就拿‘琿春’來說吧,其曾經的音譯名有:“沃沮”、“勿吉”、“窩集”、“扶余”、在滿語發音中,有“渾蠢”、“渾淖渾”、“溫車恨”、“渾蠢渾”、“弗出渾”、“弗出”、“訓春”,滿語的含義是:“邊地,邊陲”,這就是地名的複雜性與多樣性,

第二篇

中專門談過了。

琿春

的大地,養育過千年前勇闖大洋,敢於犧牲的航海家,上演過愛國大臣吳大澂為國爭土地,虎口拔牙,從強俄手中爭回圖們江口出海權的感人事蹟,每每讀到這塊土地上的故事,不禁動容,斗轉星移,地名依然存在改變的可能,但無論如何改變,這裡的人們必將創造出更加不平凡的故事!

易讀錯的地名(七)-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