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朱棣一生南征北戰,為何諡號是“文皇帝”而不是“武皇帝”呢?

作者:由 宋安之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0-31

景帝是諡號嗎

朱棣一生南征北戰,為何諡號是“文皇帝”而不是“武皇帝”呢?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初為燕王,後起靖難之役,奪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使帝系由太子朱標一系,轉到自己一系。

明成祖朱棣這一生,可以說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路上。登基之前,靖難之役是親自率兵南征北戰,成為皇帝以後,也沒有閒著,是經常是御駕親征蒙古,留下了五徵蒙古的輝煌記載。

朱棣在位22年,剛開始廟號為太宗,諡號為:“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廟號為成祖,改諡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簡單來說,朱棣的諡號不論是改之前還是改之後,都簡稱為文皇帝。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疑惑了,朱棣一生酷愛行軍打仗,一生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路上,為何諡號不是“武皇帝”呢?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首先來說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可以說對於人物的功過是非是進行了概括。

朱棣一生南征北戰,為何諡號是“文皇帝”而不是“武皇帝”呢?

“文”字諡號,是為美諡,而且是最上等的諡號之一。意思為“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

按照古代來看,拋開那些亂上廟號、諡號的亂世來說,一般來說,這個大家注意下,是一般來說,並非意指全部哈;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多為太祖或者高祖;遇有特殊情況,像斷代史開創者,或者將所在政權由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是為世祖廟號,諸如漢世祖光武帝劉秀,元世祖忽必烈。

這些開國皇帝往往配的諡號是“高”,諸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明朝人都是稱其為“太祖(廟號)高(諡號)皇帝”。

當然有些特殊情況的,諡號為“武”,這種情況多見於亂世。諸如南朝第一帝劉裕諡號就為武皇帝。

而王朝的二代皇帝,注意這裡指的是二代皇帝,不是指的王朝第二位皇帝。像西漢太宗是漢文帝,明朝太宗(成祖)是朱棣,雖然他們都是所在王朝開國皇帝的兒子,是二代皇帝;但他們之前都有其他皇帝,漢文帝是西漢第五位皇帝,前面除去開國皇帝劉邦,還有三位皇帝;朱棣前面則是除卻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以外,還有一個建文帝朱允炆。

朱棣一生南征北戰,為何諡號是“文皇帝”而不是“武皇帝”呢?

優秀的二代皇帝,往往廟號為太宗,諡號一般為文皇帝,這裡注意一下並非全部都是文皇帝諡號。

也就是說王朝優秀的二代皇帝,一般是廟號為太宗,諡號為文皇帝。諸如

漢文帝

劉恆諡號為“

孝文皇帝

”;清太宗

皇太極

諡號為“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明成祖

朱棣

諡號為:“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

再通俗來說,優秀的王朝二代皇帝,往往廟號是太宗,諡號為文皇帝,合起來簡稱為太宗文皇帝。

以這個來看,朱棣的諡號簡稱為“文皇帝”也很正常,因為按照傳統,他身為二代皇帝,又有著一番大作為,稱之為明朝的太宗文皇帝屬正常情況。只不過他死後一百多年,廟號改為成祖罷了。

而且他那麼長的諡號中也帶“武”字了,只不過很明顯以“文”字諡號為主。

再縱觀朱棣的文治武功,他在位期間不只是南征北戰,大規模開疆拓土,使明朝的疆域達到巔峰,

文治上也不錯,並非只會打仗;諸如創下永樂盛世,使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還修了《永樂大典》,透過削藩等方式加強了中央集權等等,可以說是文武雙全的人物,所以諡號簡稱文皇帝也屬正常。

朱棣一生南征北戰,為何諡號是“文皇帝”而不是“武皇帝”呢?

最後再來說說中國古代皇權加強下的廟號和諡號的濫用。

在很多人眼中,古代皇帝都是大權在握生殺予奪言出法隨的存在。其實在古代,皇帝並非一直都是大權在握的。比如在秦漢之際,皇帝雖是九五之尊,但在制度上也有諸多制約,諸如身為百官之首的丞相,往往對皇權就有很大制約,皇帝想要真正的大權在握隨心所欲,只能是透過高超的權謀之術來達到這種目的。

後來皇帝也想明白了,不能總這樣吧?

於是後續朝代,一直在制度上加強皇權,畢竟總是指望皇帝的個人能力來達到言出法隨生殺予奪的目地很麻煩,不如透過制度,使後世皇帝一勞永逸的牢牢掌握大權;

比如說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就是在制度上加強皇權,而明朝、清朝,也被稱之為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

總結來說,中國古代的歷史,大體來看,是越往後皇權越強大,因此也伴隨著很多名器的濫用。

朱棣一生南征北戰,為何諡號是“文皇帝”而不是“武皇帝”呢?

諸如廟號、諡號剛開始很嚴格,

西漢以孝治天下,所以皇帝的諡號都是孝後面加一個字,為“孝x皇帝”;

諸如孝文、孝景、孝武,說白了諡號也就是一個字,因為另一個字固定死了是孝字。

廟號方面,並非是皇帝就有資格上廟號,有著嚴格標準,必須要有一番大作為。

像西漢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漢武帝廟號也只是“世宗”而已。

漢武帝父親漢景帝,身為中國第一個治世“文景治世”中其中的景帝,作為很大,但連廟號都沒有。

而隨著皇權的慢慢加強,到了唐朝開始,

一般情況下除了亡國之君,皇帝是人人都有廟號。

可以說越往後往濫用;對比一下漢景帝沒有廟號,而清朝的道光帝,在位期間割地賠款,廟號竟然是宣宗,就可以看出廟號有多麼濫用了。

皇帝諡號也是自唐朝開始加多,前面是一個字兩個字的,到了唐朝開始成為好幾個字,最後到了清朝,成為二十多個字,簡直是濫用至極。在這裡可以對比一下,漢景帝死後諡號是“孝景皇帝”;道光帝死後的諡號,為“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成皇帝”。

正因為諡號越來越多,所以自唐朝開始皇帝諡號都是以簡稱來代稱的,如果全寫出來或者念出來,是十分累人的。

朱棣一生南征北戰,為何諡號是“文皇帝”而不是“武皇帝”呢?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