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諸葛亮的朋友圈:《三國志》遺忘的一段歷史

作者:由 票非人的有歷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2-12

蔡瑁怎麼讀

諸葛亮出道的故事很是傳奇,三顧茅廬、一舉從龍,成就一段君臣相得的歷史佳話。但這段故事,往深裡想一想有很多令人不解之處。劉備是世之梟雄,識人用人的眼光當世一流,僅憑徐庶隻言片語,就下這麼大決心去親顧茅廬,是不是顯得過於草率?

其實,在徐庶建議之前,諸葛亮早已在隆中編織了一道強大的“朋友圈”,這個圈子早已將臥龍的名聲傳揚在外。徐庶的建議,只不過是一個直接誘因罷了。

一、諸葛亮躋身襄陽名流圈

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襄陽是一個人才富礦。諸葛亮、龐統齊名於世,但襄陽並非只有臥龍、鳳雛,當時還有一人與諸葛亮、龐統齊名,這就是號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

司馬徽在《三國演義》中是諸葛亮諸多背景板人物中的一個,他完成了向劉備介紹諸葛亮的功能後,很快就銷聲匿跡了。但這位看似籍籍無聞的隱士,其實也是個響噹噹的人物。據《襄陽耆舊記·龐德公》記載,“鄉里舊語,目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水鏡的含義,大概是說司馬徽學問既好,又善於發現人才。

諸葛亮的朋友圈:《三國志》遺忘的一段歷史

司馬徽的學問不亞於諸葛亮。漢武帝以後儒家學說佔據了主要地位,到東漢末年,儒家經學已經成為學術領域中的巨無霸,士子競相研習。當時荊州牧劉表就是一位學術造詣頗高的飽學之士,在他一力主持之下,荊州襄陽建立了一座“學業堂”,這座學堂有儒學講師三百餘人,學生達一千餘人。對比漢末三國全國僅有七百餘萬在籍人口的實際,這個規模是相當驚人的。司馬徽就在學業堂中擔任講師,足見其能。諸葛亮當時在學業堂求學,拜的兩位師父,一個是襄陽名士龐德公,另一位就是司馬徽。

劉備在襄陽求賢時,也曾登門拜望過司馬徽,但後者託以只通儒術、不會政治,委婉地拒絕了,《三國演義》中也描寫了這一段故事。顯然,在劉備求賢的優先順序中,司馬徽是高於諸葛亮的。司馬徽光風霽月、成人之美,雖然自己不肯出仕,卻把諸葛亮推了出來。說起來,他的建議其實要比徐庶份量還要重。

當然,除了司馬徽、徐庶,諸葛亮還有更為廣泛的朋友圈幫他宣傳名聲。

諸葛亮在荊州學業堂學習期間,與眾多士子交遊來往。《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博陵人崔州平、穎川人徐庶、石廣元、汝南人孟公威等都是諸葛亮的至交好友。這些海內俊彥與之交遊,特別是在學術上的深度溝通,無疑對諸葛亮聲名的傳播有極大的幫助。

諸葛亮本身自帶光環的屬性,也使得他很快在儒生、名流群體中引起注意。他的光環點在於,不在學術上過多鑽研,而是往經世致用上靠攏。這種路子雖然有別於經學家專意於學問、不趨附於君王的高貴風格,未免令人非議。但聰明人都知道,治國理政遠遠要比做學問難得多。出仕如登山,一日不奮勇精進便要後退,做學問的人大多沒有這份雄心和意志。

石廣元、徐庶、孟公威等人都在經學上研究甚深,對只觀大略的諸葛亮其實都抱著一份佩服。徐庶本人似乎也受諸葛亮的影響,後期也開始脫出學術的狹窄圈子,走向入世之途。故而劉備到襄陽一帶尋訪名士時,透過士人圈子的口口相傳,顯得有些另類的諸葛亮立時便納入了劉備的選才範圍。

二、背景強大的諸葛氏

看到這裡,細心者估計會發現,諸葛亮一介流寓之徒,怎麼能混進荊州頂級文化圈呢?要知道,古代讀書做學問都是富家子弟的專利。有道是,遺人千金,不如遺書一簣。諸葛亮從山東琅琊逃亡到荊州襄陽,哪來的錢去讀書呢?

這就嚴重小看了諸葛亮的背景。諸葛亮家族本身就是經學傳家的大家族,其祖先可追溯至西漢元帝時司隸校尉諸葛豐,諸葛家這位老祖宗做官前就是個經學大家,司隸校尉之職雖然沒有三公顯赫,卻也給諸葛氏頂門立戶,開啟世代為宦的路子。到諸葛亮的父親一輩,諸葛亮之父做到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官至豫章太守,雖然官位不高,衣食無憂、有錢讀書卻也不在話下。

諸葛亮少年喪父,大約在其十五歲時,叔父諸葛玄帶著諸葛亮、諸葛均兄弟,以及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到豫章上任。後來諸葛玄因事失官,轉到荊州投靠故人荊州刺史劉表。

寓居荊州期間,諸葛家族與荊州的大姓互相聯姻,其中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襄陽頭號大族蒯(kuǎi)祺。襄陽蒯氏是劉表幕府中的重要力量,代表人物是蒯越,此人與蔡瑁一左一右夾輔劉表,平定荊州地方勢力對劉表的武裝反抗,地位很高。諸葛家與蒯氏結上親,雖不說是攀龍附鳳,對於鞏固諸葛氏的政治地位大有裨益。

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上文提到的名士龐德公。龐德公的學問,又出於司馬徽之上。龐德公不僅學貫古今,風骨亦遺世獨立。據《後漢書·逸民傳》記載,龐德公崖岸高峻,不想沾染塵世俗事,隱居於襄陽峴山之南,從不入城。荊州刺史劉表親自到其家中延請出仕,龐德公都嚴辭拒絕。

諸葛亮自謂學問高深,尋常見人都與之抗禮,唯獨到姐夫兼老師龐德公家裡,都會恭恭敬敬地下拜。在這面厲害的文化大旗之下,諸葛亮的身份、名氣,自然而然水漲船高。龐德公拒絕劉表,是看出了劉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本質。這一行為直接影響到諸葛亮,促使他沒有急著出仕於荊州,而是耕讀隆中以待賢主。

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如果諸葛亮真想做不聞世事的隱士,又何必天天吟《梁父吟》、自比於襄助明主成就霸業的管仲樂毅?千載之下,探尋年輕時代的諸葛亮的這點小心思,可謂忽然得其一樂。

諸葛亮的兩個姐夫,一個在政治上、一個在文化上,都給他帶來巨大的幫助。但還有更厲害的姻親——黃承彥。

讀三國者對這位老先生的印象,大多著眼於迥異於旁人的三字名,以及他好死不死地指點陸遜從魚腹浦逃出生天。其實黃承彥也是正宗的名流人士,而且政治背景相當深厚。黃承彥是沔南名士,襄陽大族蔡氏與其聯姻。巧的是,蔡家的兩個女兒,一個嫁給了黃承彥,另一個嫁給了刺史劉表。荊州大將蔡瑁就是黃承彥、劉表的小舅子。諸葛亮之妻黃氏不知道是不是蔡氏夫人所生,但從親緣上論起來,諸葛亮要叫蔡瑁舅舅,叫劉表姨父。蔡瑁並非《三國演義》中描寫的人品卑劣、能力低下,劉表初來荊州之時,荊州諸郡不服,發生了叛亂,劉表依靠蔡瑁出力平叛才坐穩了刺史。

諸葛亮置身於這樣一個政治大家族中,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政治,但他的地位事實上遠遠高於徐庶、崔州平、石廣元等流寓人士。後來劉表二子內鬥,長子劉琦與諸葛亮深相結交,向他諮詢保命之策。此時再想想,劉琦遇事不找仁厚的族叔劉備,反而找劉備的僚屬諸葛亮,原來關鍵時刻劉備還是不如諸葛亮更親。

正是這些朋友、親戚無形中的襯托,諸葛亮才得以遭際明主、封侯拜相。探尋諸葛亮的言行,其實他自感做到丞相也有僥倖。諸葛亮五出祁山時聽說徐庶官運不濟,只做到御史中丞,愕然感嘆魏國人才真是太多。言下之意,徐庶才高與我不相伯仲,我做到了漢相,他卻只是個御史中丞。可見人生際遇,有時也不光靠能力,名聲、人氣,也是不可或缺的資本。

三、諸葛三傑龍、虎、狗

漢魏之際是門閥形成的時期,諸葛氏家族的行為,高度符合世家大族生成、發展、壯大的節奏,故而諸葛氏的影響在三國非常大。據《世說新語·品藻中》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是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諸葛亮為龍、諸葛瑾為虎,這個自不待言。關於曹魏司空諸葛誕為“狗”之說,曾有過爭議,不外乎狗是貶還是褒。《世說新語》成書於劉宋,當時政治上已經不存在魏蜀正統之爭,所以龍虎狗之說,大概還是指諸葛三兄弟的能力、地位而言。諸葛誕忠於曹魏,司馬氏奪權之時,諸葛誕發兵反抗最後兵敗殉節,“狗”當是指功狗、忠勇之意。

諸葛三兄弟對於擴大琅琊諸葛氏的影響力,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諸葛瑾少年時自立門戶,沒有跟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去,而是輾轉流寓到了江東,成為孫吳集團重要幕僚。諸葛亮輔佐劉備定蜀,與孫吳發生衝突,瑾、亮兄弟雖然生活上來往不斷,甚至諸葛亮還過繼哥哥的兒子諸葛喬為子,但在政治上,二人始終以忠節自持,沒有因為家門之私干擾大局,這一點甚為世人推崇。諸葛瑾的兒子聰慧異常,後來做到東吳太傅,大權獨攬,諸葛氏聲威甚囂塵上。但這位諸葛二代知進而不知退,得罪了孫吳實力派,最終兵變被殺,在東吳的諸葛氏被族誅。

諸葛誕在擴大家族影響力上走的較遠。相比於兩個堂兄,諸葛誕起家較晚,所任職務也比較低,走的政治路線也截然不同。諸葛亮、諸葛瑾乃至諸葛恪都是實幹家,先有功績後有地位。諸葛誕則是透過結交何晏、鄧颺等所謂正始名士,先打通“朋友圈”、再進入政治舞臺。一幫名士互相推舉、題表,開啟了正始玄學的思想風潮,逐步從思想領域侵入曹魏政治高層,結果招致曹魏老臣和傳統實力派的打擊。諸葛誕引起司馬懿父子兄弟的猜忌,後來被迫起兵反叛於壽春,結果被鎮壓身死。

但諸葛誕參與正始玄學的形成,從文化層面極大抬高了諸葛氏的身價,他的女兒嫁給司馬懿之子司馬伷。後來晉朝建立,正始名士集體投向司馬氏陣營,諸葛誕的兒子諸葛靚先前逃亡到東吳,晉滅吳後迴歸洛陽,竟又受到晉武帝的抬愛,諸葛氏一躍成為當時的頂級高門。

說回到諸葛亮。他的崛起得益於“朋友圈”,入蜀為相後,也非常注意維護這個微妙的圈子。諸葛亮最為器重、生平唯一看走眼的那位馬謖,就是諸葛亮在襄陽時結識的。馬謖與其兄馬良,進入劉備幕府大概在劉備佔領荊州之後。諸葛亮眼界高視遠邁,生平看人做事基本沒有錯過,之所以看錯了馬謖,一者因為馬謖確實有著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二者,與早年的襄陽舊誼不無關係。

包括向朗、向寵(這位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露過臉)父子,諸葛亮晚年極為信任的長史楊儀,都是襄陽一帶人氏。特別是一位叫楊顒的,是楊儀的同宗,早年與諸葛亮相識。諸葛亮一生唯一的毛病是喜歡事必躬親,某次他親自校對公文,楊顒毫不客氣批評這種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諸葛亮欣然接受批評,還對楊顒更加重用。

縱觀諸葛亮二十多年的為相生涯,公平公正、任人唯賢自然是沒得說,但裡裡外外隱隱約約透著對襄陽籍士人的特殊感情。劉備早就看出馬謖言過其實,但直到去世才向諸葛亮點明,或許也是顧及諸葛亮這點微妙的心思。畢竟人孰無情,諸葛亮的做法本身無妨大局,可以容忍。而從枯燥的故紙堆中,悄然瞥見聖人諸葛亮也有這種俗人的愛好,不免令人會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