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古人的謙卑謹慎之態度,讓人受用終生

作者:由 分枉聊歷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1-12-31

太子少傅是九卿嗎

在漢代的時候,有一個不同凡響的家族,家族之中有父子五人全都當上兩千石以上的高官,此家族就是石奮家族。開創了興盛局面的石奮,以及他的兒子們依靠的又是什麼呢?

古人的謙卑謹慎之態度,讓人受用終生

在楚漢戰爭之中,石奮就只是一個年僅15歲的小吏,一直侍奉著高祖,高祖很喜愛他的態度恭敬。高祖在和石奮的交談之中,曾經關切地問及石奮的家庭狀況,石奮告訴高祖,他的家中有一個雙目失明的母親,還有一個會彈琴的姐姐,也許因為愛屋及烏,高祖就把他的姐姐娶了。

在漢文帝的時候,石奮被封太中大夫,之後又升太子少傅。漢景帝繼位以後,石奮就已位列九卿。

石奮憑藉著謙恭謹慎的態度,深受三朝皇帝的厚愛,他的一生都在恪守踐行著謙恭謹慎的處事立身之原則。在他告老還鄉的退休時光裡,每逢歲月也都會入朝臣拜天子,經過宮門的時候,肯定會下車快走,見到皇帝御輦,無論皇帝是否在內,都會伏軾致敬。

古人的謙卑謹慎之態度,讓人受用終生

石奮不僅僅自己謙卑,教育孩子也是言傳身教,如果子孫犯了錯,石奮就會自我封閉,不吃不喝,一直等到犯錯的子孫主動認識承認錯誤。他們家族以孝謹而出名,就連十分注重禮節的齊魯儒生也甘拜下風。

在石奮的教育影響之下,石奮的大兒子建,二兒子甲、三兒子乙,四兒子慶,都是馴行孝謹,官至二千石。就連漢景帝都曾感慨:

“石奮及其四子皆官至二千石,人臣的尊寵全都集結在這一家門了。”

飛黃騰達固然是人生的樂事,但同時也容易讓人嬌縱自滿,但石奮這一家卻是地位越崇高,態度就越謙恭,從來不當面和人爭執,不僅得到了天子與太后的信任,甚至大臣們也不與他為敵,因此他們在當時可以說是沒有敵人。石奮一家正因他們的那種為人處世的法則:謙恭駛得萬年船,所以家族才那麼的興盛。

古人的謙卑謹慎之態度,讓人受用終生

謙恭不是一種卑下,而是一種超凡的智慧。

漢初的張良因為謙恭,得到了黃石老人所贈予的《太公兵法》,甚至在以後的人生當中,因為謙卑而得以保全生命。功成名就之後不居功,這才是張良的聰明之處,所謂“功高蓋主”, 身為劉邦的智囊,時刻指引劉邦正確的方向,為劉邦建立大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登基為王的劉邦和以前的劉邦已經不同了,張良親眼目睹功臣被滅之事,因此他辭仕。

古人的謙卑謹慎之態度,讓人受用終生

謙恭不是一種軟弱,而是一種別樣的寬容。

清朝康熙年間的進士張英,收到家書說因為三尺屋地與鄰居爭執,鬧得不可開交,需他幫助解決,張英看到書信之後微微一笑,提筆回信一封,並賦詩一首: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在收到回信之後,毫不遲疑的讓出了三尺地基,他的鄰居見狀深受教育,也效仿張家讓出了三尺,於是兩家之間形成六尺通道,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

古人的謙卑謹慎之態度,讓人受用終生

老子曾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善就好比水一樣,水默默的滋潤萬物,卻又不和萬物相爭,處在眾人所厭惡的卑下之地,是最接近於道的。老子認為,謙恭不爭是一種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