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寫出“鋤禾日當午”的李紳,為什麼有人說他是禍害百姓的貪官?

作者:由 奕天讀歷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3-01

驚神破膽是什麼

唐代大詩人李紳,是不是大貪官不好說,畢竟史料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是,他的品行確實是有瑕疵。但是,如果說他禍害百姓,魚肉鄉民,那這就應該是有人斷章取義了。李紳整體上,應該還是比較同情勞苦大眾的。

寫出“鋤禾日當午”的李紳,為什麼有人說他是禍害百姓的貪官?

李紳在翰林院做學士時,曾經寫過三首《憫農詩》,其中一首“鋤禾日當午”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千古名詩。第二首、第三首詩,所寫的農夫、織女等底層勞苦大眾的生活狀態,可以用悲慘來形容了。其中的“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對天下百姓生活狀況的描寫,可謂是一針見血。種糧食的農夫,種出了糧食,卻是飢腸轆轆,甚至被餓死;織布的織女,織出了布匹,竟然無衣可穿。當時的大唐盛世,真實的社會狀況是什麼呢?正應了同時代杜甫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呀。

此時此刻的李紳,已經是翰林院學士,並非窮困潦倒。李紳是從內心深處同情勞苦大眾的,並非像某些說法中,李紳只是在自己還未出仕前,家庭貧苦時,才同情勞苦大眾。

而李紳所寫的第三首《憫農詩》,原本是李逢吉想用來陷害李紳的。李逢吉將詩舉報給了當時的唐武宗。可是,讓人沒想到的是,武宗看過之後,卻檢討了自己久居高堂,忘卻民情的過失,還晉封李紳為尚書右僕射。李紳陰差陽錯竟然成了當朝宰相,甚至李紳當時還誤認為是李逢吉推薦了他,對李逢吉是千般感謝。

寫出“鋤禾日當午”的李紳,為什麼有人說他是禍害百姓的貪官?

而實際上呢,李逢吉是李紳的政敵,只是想借舉報李紳之機,邀功請求封賞,讓自己升官而已。事實上,李逢吉後來,一抓到機會,就繼續這麼做。這讓後來知道了真相的李紳會作何感想?恐怕是信任越深,傷害越深呀,這絕對會影響到李紳以後的行為舉止。再加上李紳為人剛直,在李紳得勢後,那些曾經欺壓過他,讓他心存怨恨之人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李紳幹了兩件讓人所不齒的事情。

第一件事,叔叔變孫子。

說是李紳有一段時間,長期寄居他鄉。每次路過一個名叫李元將的人家門時,李紳都要叫李元將為叔叔。多部史書上都記載,“李公羈旅之年,每止於元將之館,而叔呼焉。”其中,並沒寫李元將對李紳多好多好呀。有些人,表面堂皇,背地齷齪,如果遇到過,就應該有所體會。李元將到底對李紳好不好,恐怕很難說。李元將到底是正人君子,還是虛偽小人,從他之後的舉動也可以看出來。

李紳發跡之後,李元將為了巴結討好李紳,竟然自稱為弟,然後又自稱為侄。他見李紳還不滿意,最後竟然自稱孫子。這時候,李紳才接受。如果李元將真是一個忠厚正直之人,恐怕不會如此。根據李紳對眾多故人好友的態度,如果李元將真是對他很好,李紳應該不至於這個態度,這個我們後面講。

第二件事,流放同窗。

說是有一名姓崔的巡官,與李紳同窗。有一次,特意來拜訪李紳,因為天晚,就沒直接去打擾李紳,而是住在了旅館。崔巡官剛住下,其家僕就與一市民發生爭鬥。李紳得知是崔巡管的僕人(就是針對崔巡官的),竟然將僕人和市民都處以極刑。李紳又讓人將崔巡官抓來,問為什麼不立刻來見他。崔巡官就解釋了原因,並且磕頭謝罪,請求放他歸鄉。李紳卻把他綁起來,打了20杖,然後發配到了秣陵。崔巡官嚇得面如死灰,甚至都不敢哭一聲。

寫出“鋤禾日當午”的李紳,為什麼有人說他是禍害百姓的貪官?

李紳果然是不念舊情之人麼?恐怕不是,這個我們也放到後面說。

但是,因為這兩件事,時人開始紛紛議論:“李公(即李紳),宗叔翻為孫子,故人忽作流囚。”當地計程車紳百姓開始恐懼李紳再次突然發瘋,牽連到自己,很多人都渡過長江、淮河,逃往了外地。有人說百姓逃跑,是因為李紳徵收苛捐雜稅,魚肉百姓所致,純粹瞎扯。只是因為李紳未說明原因,懲罰了兩個人而已。李紳不宣佈原因,的確是李紳做得不到位,顯得有點酷暴了。

更大的問題是,兩個故事到這裡並未講完呀。對於百姓逃跑,李紳是這麼應對的:

主吏啟曰:“戶口逃亡不少。”丞相(即李紳)曰:“汝不見淘麥乎?秀者在下,糠秕隨流。隨流者,不必報來。”自此一言,竟無逾境者也。

下屬跟李紳彙報了士紳百姓逃亡的事情,李紳以淘麥作比,說飽滿的麥粒留下,糠秕被淘去,是正常的事,不必在意。而百姓聽聞此言後,知道李紳沒瘋,也就不再逃走了。

從上面的兩個故事來看,李紳應該是睚眥必報,鼠肚雞腸之人。如果真是完整的看過史料上的相關記載,那就應該知道,在兩件事之後,還記載有一件事。

李紳故交辛丘度的兒子拜謁李紳。李紳有點禮節不周,稍顯怠慢。結果,李紳被辛姓少年作詩給罵了。而李紳卻自嘲說:“辛大有此狂兒,吾敢不存舊矣。”很多懼怕李紳的官宦子弟,還為李紳受辱而高興,而李紳也並未因此事,去報復辛丘度父子。從這裡看,更多害怕李紳的人是誰呢?不言自明麼。李紳又不會去魚肉欺壓普通百姓,百姓有什麼害怕李紳的。而那些真正懼怕李紳的人,正如史料所載,“趨事皆驚神破膽矣”,被李紳嚇壞了。所以,李紳被人斷章取義,進行完全的黑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寫出“鋤禾日當午”的李紳,為什麼有人說他是禍害百姓的貪官?

不過呢,我們還是要客觀對待李紳發跡之後的所為,的確有點為官酷暴,生活奢靡。

李紳愛財不,應該愛,但並沒有關於他巧取豪奪的記載。李紳好色不,絕對好美色,但還不至於完全沉迷。李紳家中私妓成群,經常邀請好友到家中聚會玩樂,足見其的奢靡。

一次,劉禹錫(做《陋室銘》那位)受邀到李紳家中做客。他看到李紳家的美姬時,有感而發,不由得作了一首《贈李司空妓》的詩。食色,性也,過於壓抑了倒是會出問題呀,當然也不能太不負責任了呀。李紳呢,看到劉禹錫對美姬如此著迷,竟然還賦詩一首,很大方的將自己的家妓送給了劉禹錫。

還有一個記載,說是李紳與同僚張又新有嫌隙,兩人做什麼事都對著幹。而張又新被罷官後,回鄉途中,又因翻船失去了兩個兒子。張又新非常悲痛,又擔心李紳報復他,就給李紳寫信,對以前的事情表示歉疚。“酷暴”的李紳對張又新的遭遇表示非常同情,還說過去只是爭論,他又怎麼會記恨。張又新親自去見李紳道謝。李紳發現張又新竟然跟自己請來陪酒的風塵女子,在數年前就已經相愛,只是有情人未成眷屬而已。“酷暴”的李紳,竟然讓張又新這個昔日的對頭,將女子領去,一起歸鄉,成就了一樁姻緣。李紳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恐怕不能簡單而論。

從李紳對辛姓少年,及後面這兩件事來看,李紳的“酷暴”並非針對所有人,而是有所區別的。這也是李紳跟通常所認為那些貪贓枉法的貪官汙吏,有所不同的地方。只是呢,曾經做過壞事,欺壓過人,侮辱過人的那些人,都希望曾經被欺壓、被侮辱的人,在得勢之後,原諒自己過去的所為,最好還優待自己,所以,就給人們不斷的洗腦。這才讓人覺得,凡是事後報復的人,都是鼠肚雞腸之人。這種觀點應該改改,對於真心悔過之人,應該原諒;對於那些只是想投機之人,應該讓他們負起應有的責任,給與懲罰。

所以,李紳所做的事,還真不一定就值得詬病。而李紳最最為人不齒的事情,也被認為是他人生最大汙點的事情,就是製造了一樁冤案,“吳湘案”。

當時,74歲高齡的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時任揚州江都縣尉的吳湘,被人舉報貪汙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到舉報後,直接將吳湘逮捕下獄,判處死刑。案件上報朝廷之後,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派御史崔元藻前往復查。崔御史經過調查之後,認為吳湘貪贓屬實,強娶名女則不實,所以,罪不至死。

但是,李紳卻堅持處死了吳湘。同時,朝廷中維護李紳的宰相李德裕也將崔元藻給貶官外放。

事情的真實原因呢?應該是李德裕的父親與吳湘的父親有世仇,而李紳屬於李德裕一黨。此時的李紳該怎麼做呢?有過類似經驗,特別是吃過大虧的人,估計選擇都不會有什麼太大差別。

所以,與其說李紳發跡後變壞了,倒不如說是唐朝末期的“牛李黨爭”影響了李紳。所以,對李紳的評價,通常是文學才華非凡,卻因為“牛李黨爭”,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反而變得酷暴,奢靡。李紳跟那些完全自私,完全為了自己利益,而貪贓枉法,酷暴無情的官吏,還是有所區別的。

寫出“鋤禾日當午”的李紳,為什麼有人說他是禍害百姓的貪官?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李紳也就是缺了那麼一點為了理想,英勇獻身的魄力。所以,他妥協了,還染上了欺軟怕硬的壞毛病,甚至為了派別利益,不惜枉法。因此,相比同樣被黨爭影響的杜甫等人,李紳過得相對好了點,也就沒有杜甫等人的名望更好。

不管如何,史料上並沒有李紳禍害百姓的記錄。而李紳曾經敢於冒著殺頭的危險(如果遇到只喜歡報喜不報憂的,這李紳完全就是在汙衊大唐盛世,應該早就獲罪被處死了),直接寫出了底層百姓的困苦與悽慘,這一點是值得敬佩和永遠讚揚的。同時,也為虛懷若谷的唐武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