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古代經典中的春節|散曲中的春節

作者:由 趣觀天下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3-21

衣冠濟楚是什麼意思

古代經典中的春節|散曲中的春節

散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興盛於元朝、流行於明清的新詩體。在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散曲反映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載著不同階層的豐富情感,在中國文學百花園中綻放出雅俗共賞的流光溢彩。或許正是由於這一特色,散曲在表現春節這一舉國同慶的盛大節日主題時,不僅有關於國家典禮的恢弘鋪敘,也有民間禮俗的生動記錄,還有對自然景物的描摹感興,交織著嚮往承平祥和的集體情感和感嘆物換星移的人生況味,今日讀來仍覺栩栩如生,沁人心脾。

春節典禮與天人和諧

元明清時期,春節作為一年之首,被稱為“元日”或“三陽”等。在春節當天,文武百官以及各國使節都會向皇帝拜賀新年,這一盛大的典禮儀式在許多散曲作品中都有所呈現。比如,元明之際作家湯式在《元日朝賀》開篇描寫了京城車水馬龍、萬方朝賀的典禮序幕:“一聲鶯報上林春,五更雞唱扶桑曉。賀三陽萬國來朝,踐天街車馬知多少,端的便塞滿東華道。”而後鋪敘了“赤羽旗”“玉獅爐”等一系列典禮器用,最後轉入“椒花頌萬代歌謠,柏葉杯九醞葡萄”的宮廷宴樂場景,全面展示了大國典禮的恢弘氣象。由此可見,春節並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民俗節日,也是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載體。

春節對於古代國家治理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它是時間維度上的一年之首,更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密切相關。古人認為,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不斷體悟天地和同的博大精神,努力實現上下同心、萬民和諧、萬邦和睦,將之落實於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在展現氣勢恢宏的國家典禮之餘,元明清散曲中的春節書寫往往還映襯著天地和同的自然生機與臣民和美的太平景象,與儒家經典蘊含的精神一脈相承。清代作家陸楙的《元日》中開篇先鋪陳“綿霧收,麗旭施”的時序更迭,而後讚美君聖臣賢,不僅百官能夠“直言極諫恭扶侍”,而且惠及萬民,“剗薄徵徭減刈耏,民業祖承俱安次”,烘托出上下同心、安定和諧的太平景象,這正是“天人合一”文化傳統下民族情感的經典表達,它寄託著千百年來人們對於和諧美善的永恆追求。

春節民俗與拜年場景

除了謳歌承平祥和,散曲中還有大量關於春節禮俗的描摹刻畫,宛如一幅幅鮮活多姿的民俗畫卷。明代作家劉效祖的《良辰樂事》就是其中的代表。

此曲開篇先寫春節前“見家家裝點門楣”的場景:“芝麻秸遍簷插,木炭頭沿戶倚,黃錢高掛兩門旁,端的是喜也。”房簷遍插“芝麻秸”,是為了取“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寓意;“木炭頭”即“將軍炭”,一般是用紅籮炭末製成將軍形狀,被認為可以驅邪護宅;“黃錢高掛”又稱“掛錢”,是把錢形的剪紙掛在門旁,寄託著新年招財的期盼。在一連串吉祥物件的描寫中,插是遍插,倚便沿戶,掛則高掛,有如一組長鏡頭,洋溢著新春佳節的喜慶氣氛,奔湧著新年吉祥的樸素情感。

到了除夕家宴,“遞三杯老公婆穩坐定笑嘻嘻。小兒男拜禮,訓教端的:道殷勤孝弟將身立,當官差買賣為題。如今新春節至你添了一歲,休貪花、少戀酒、莫胡為。”一家老少的春節團聚,不僅傳遞著代際間的親情與關愛,也傳遞著忠孝齊家的門風,寄託著家族興旺的期盼。

大年初一,家宴既畢,社會交往正式開始:“梳洗的頭臉兒光鮮,打扮的身子兒俊美。濟楚衣冠所事宜,比尋常更整齊。先拜了恩府恩官,後拜了親朋鄰里。”舊時拜年禮節十分講究,賓主相見後,舉止間“叉手躬身”,言語間互致問候,頗多謙敬。主人見到來客,往往會說:“有生受,多起動,重蒙光輝。”意思是有勞您大駕光臨,蓬蓽生輝。此時客人也要有回敬之語,說道:“拜望遲,勿蒙見罪。”這些原汁原味的春節禮俗穿插於散曲之中,讀來朗朗上口,一如身臨其境,讓人真切體會到人際交往中的溫情與敬意。

春節詠梅與人生況味

在以春節為主題的散曲中,歌詠梅花往往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元人貫雲石《皇都元日》雲:“梅花枝上春光露,椒盤杯裡香風度。”用梅花點染出的春景,明麗靈動,生意盎然。又如明清之際梁清標《丙辰元日》雲:“把塵情暫消,梅風幽雅,香來一霎。”更見閒情雅緻。

綜觀元明清三代,最為細膩、最見深情的詠梅散曲當屬明人殷士儋的《新春五日燕集鶴江宅賞梅試筆》。該作以套曲的形式層層轉進,詳細描摹了梅的風姿與精神。散曲開篇先點出時序:“臘盡春回,滿乾坤總含生意。”在這一片春意之中,殷士儋最鍾情於梅花,以至他造訪友人的宅第時“入門來不暇相揖,先問那北窗前梅花開未”,拋卻了一切客套寒暄,只是關心梅事深淺。自此,讀者的心境便不由自主地被這份憨痴所吸引,期待體悟到作者的眼中梅、心中意。然而,令人有些失望的是,殷士儋的“不暇相揖”並未換來梅花初綻的眼福,只見到了“半含羞欲吐嬌無力”的情景。於是,作者筆墨從眼前移入心頭,一吐胸中情志:“想他那歲寒霜雪傲嚴威,只同松竹共襟期,不隨桃李競芳菲。貞心自知,雅操堅持。半星兒不染塵俗氣,天生成玉骨冰肌。且休言調鼎和羹味,先在那百花頭上佔春魁……向南枝早露春訊息。不引惹蝶攘蜂喧,肯招呼燕語鶯啼。”冬日裡,梅與松竹同一襟抱,不畏嚴寒之威,靜待春回;轉入春天,梅花先報春信,卻不與百花爭豔,也不會主動去招引蜂蝶鶯燕的目光。殷士儋筆下的梅花,貞靜恬淡、報春無爭,這不正是君子的境界,不正是理想人格的象徵嗎?自古以來,梅花位列花中四君子之首,實在是當之無愧的。

殷士儋告訴人們“且休言調鼎和羹味”,放下曾經的浮沉得失,去追慕梅花勇佔春魁的精神,遵循少年時的初心,完成自己的人生。殷士儋的這首散曲已然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閒情雅緻,而是借梅自喻、自慰、自勵、自期。

回望元明清散曲裡的春節,在巍巍廊廟,也在尋常巷陌,在天人哲思,也在花間枝頭。文士們熱情歌頌著、讚美著、祝福著、憧憬著,同時殷勤觀察著、體悟著、省思著、砥礪著。散曲裡的春節是遙遠的,也是切近的,它在民族的歷史記憶裡徜徉,在國人的心靈世界中浮現。〔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

延伸閱讀: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2022年2月9日第1版

本期編輯:董大偉

【來源:學習時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