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發掘》:深埋地下的過往皆為明天的財富

作者:由 中國青年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4-20

劍埋獄底誰深掘什麼意思

《發掘》:深埋地下的過往皆為明天的財富

考古是著眼於未來的。

——————————

從圖坦卡蒙墓到秦始皇兵馬俑,考古學家的發現一次次重新整理我們的認知,這也讓人對考古有了更多浪漫的想象。可是,考古學家自己的故事卻往往被他們所發現的傳奇所掩蓋。

於是,人們腦洞大開。在網劇中,“考古學家們”一次一次深入地底,在錯綜複雜的地下宮殿和迷宮中進行著印第安納·瓊斯式的冒險。看時的過癮避免不了看過之後的滿臉問號:Bug也太多了吧?

真正的考古學家是如何工作的呢?最近一部熱議的英國電影就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

《發掘》(The Dig)的故事發生在二戰爆發前夕的英格蘭東部薩福克郡的鄉村。富庶的莊園女主人伊迪絲·普雷蒂自幼就是一位考古發燒友,但她沒有經過專業訓練。莊園的土地上有一片年代不明的古代墓冢,傳說400多年的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就曾在此發掘過,挖到了什麼也沒有留下記載。

於是,伊迪絲找到了巴希爾·布朗。巴希爾同樣非考古科班出身,只敢稱呼自己為“發掘人”,但是他有相當豐富的田野工作經驗。經過簡單試掘,他感覺這片墓冢的年代比原先想象的要久遠許多。於是他力排眾議,在伊迪絲的堅定支援下最終發現了公元七世紀的盎格魯-薩克遜時期的薩頓胡船葬墓——也被後世稱為“英國的圖坦卡蒙墓”。之後大英博物館的專業考古學家介入,趕在戰火波及之前搶救出了震驚世界的“薩頓胡寶藏”。

與奪寶類的“考古”電影相比,《發掘》或許顯得過於平淡。在精緻攝影的襯托下,全片沒有談得上激烈的戲劇衝突,甚至沒有一個絕對的主角。然而,它對考古的寫實卻是非紀錄片類影視作品中極為少見的。

結合文獻傳說和地望特徵分析的遺址勘探、搶救性發掘、實驗室考古、公眾考古、出土文物的保護……出人意料的是,很多時下在中國考古新聞常聽到的高頻詞都在這部講述英國考古人的電影裡得到生動的反映。拋開時代背景不談,這幾乎就是考古標準流程和先進理念的嚴謹科普。

戰爭陰雲籠罩下,一場國寶拯救行動在英格蘭鄉間上演。之後,薩頓胡寶藏在倫敦地鐵裡躲過了不列顛空戰的侵擾,並在伊迪絲去世後完整向世人展出。這是否會讓我們想起殫精竭慮護送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功臣? 而當儲存完好的古船從泥土裡現形的時候,是否又有了幾分中國南宋名船“南海一號”從沙子裡被清理出來的樣子?片中的一位女考古學者佩吉被招進了發掘隊伍,僅僅是因為她身體較輕、不會壓壞船上的木頭。反觀今天女性考古學家的價值在這個男性主導的圈子裡是否仍在被低估?一個遠方的故事卻在某些瞬間產生了跨越時空的共鳴。

人們常說,考古不同於尋寶。考古所揭示的價值遠比世俗意義上的寶藏要珍貴許多。無論是拉爾夫·費因斯還是凱瑞·穆里根這樣的一線演員,在本片中只能統統讓位於真正的主角——薩頓胡寶藏。出土的面具、金銀器、拜占庭印章等等耀眼的文物使得這裡成為英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然而,他們貴為“國寶”並非因為這些驚豔的外表,誠如片中的考古學家所說,它們的發現讓曾經被定義為野蠻時代的盎格魯-薩克遜時期有了文化。英國現存最早的文學作品《貝奧武甫》中描繪的王朝史詩也不再是無本之木。

片中,當巴希爾在發掘遇到困難之時,他的妻子有這樣一句臺詞:

Your always told me your work isn‘t about the past or even the present。 It’s for the future, so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s can know where they came from。 The line that joins them to their forebears。 (“你總是跟我說,你的工作不關乎過去,甚至無關當下。它是著眼未來的。後世子孫可以藉此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它是連線後世人們與祖先的紐帶。”)

這或許就是對考古工作者最高的讚歌。他們一葉知秋,站在一個不起眼的時間節點上便看得到歲月長河的來龍去脈,深埋地下的過往皆為明天的財富。

今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年。在今天的中國大地上,每年有近千項新的考古發掘開展。中國考古學家的足跡已經踏上了20多個國家的土地。但是,這一切成就的發軔都是一個世紀前在河南仰韶村發現的那些距今5000-7000年的彩陶。自此,中國厚重的歷史有了像殷墟和二里頭這樣的註解,更有一個個像良渚和三星堆這樣從未見諸史料記載的輝煌時代陸續顯現。

過去的百年裡,中國不知見證了多少屬於自己的“薩頓胡寶藏”。一代代的考古學人從地下揭示文明肇始的氣象萬千。我們是不是也欠他們一部《發掘》這樣的電影?我們習慣於在博物館裡驚歎於先人的偉大,但別忘了那些“手鏟釋天書”的幕後英雄是誰。

夏南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