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貞觀之治之所以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全憑李世民的這幾項手段

作者:由 老衲侃春秋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5-05

什麼叫諫諍

貞觀之治之所以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全憑李世民的這幾項手段

李世民

貞觀之治,是李世民把大唐王朝推向了一個小高峰,同時也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出現這個繁榮盛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麼宏大的歷史成就,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我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歸類總結:

第一:李世民當政後所進行的制度設計

唐太宗當政後,總結歷代得失,從而制定了比較合理的國家權力結構。在政事上君權的範圍有了明確的劃定,這不得不承認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李世民時期的宰相制度,是把相權分別操掌於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凡事經各部門之會議而決定。

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書省發出,此種最高命令,名義上是皇帝的詔書,叫做“敕”,凡屬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實際上皇帝自己卻並不擬“敕”,而系中書省擬定,此所謂“定旨出命”。

三省之中的中書省按照皇帝旨意草擬詔書,然後呈送門下省審議,諫官即負責審察詔書,如果詔書中決策內容違背禮記綱常或是存在不妥之處,諫官此時有權將其加封並退回原處,要求加以修正並重新起草,直至透過門下省的審議之後,方可交尚書省予以執行。

如果是皇帝直接發出詔命,沒有加蓋“中書門下”之印,在當時便被視為違法,各個下級機關可以不予承認。

由此封駁制度是伴隨三省制形成而產生。

貞觀之治之所以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全憑李世民的這幾項手段

戴胄

後來果然發生了一件事情,讓當年李世民所制定的制度接受了一次嚴峻的考驗。

司戶柳雄假冒隋朝所授官資,唐太宗已經下了“敕令”要殺掉他,主管刑法的戴胄堅持以法律為準繩進行審判,最後唐太宗的“敕令”作廢。

雖然戴胄沒有得到物質獎勵,但當著群臣的面,李世民對戴胄大加褒揚,說:“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復何憂也!”

其實在此種情況下,這種精神獎勵,還要勝似物資獎勵。

這個事件看起來很普通,但在歷史的程序中,特別是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典型意義。

它凸顯了皇權與法權的衝突,並且以皇權的妥協告終,最後使得法律的尊嚴得到了維護。

唐太宗透過這件事情,看到皇權和法權的矛盾之處。後來聽從魏徵、王珪這些大臣的建議,責令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重新修訂了國家權力架構,使一切國事政令行使起來更加順暢。

貞觀之治之所以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全憑李世民的這幾項手段

魏徵

第二:李世民善於納諫

有一次唐太宗皇孫降生,在東宮大擺酒席,宴請五品以上官員。在喜慶的歡宴上, 唐太宗念念不忘褒獎為李氏江山做出貢獻的有功人員,他總結道:“貞觀年以前,跟隨朕奪取並治理天下,以房玄齡的功勞最大。貞觀年以來,糾正朕的過失,主要是魏徵的功勞。”對這兩位建立殊勳的大臣,御賜他們佩刀,以示皇恩浩蕩。

酒到高潮時,李世民有些飄飄然,他問魏徵說:“朕治理國政與往年相比如何?”

魏徵據實回答:“威德加於四方,則遠超過貞觀初年;人心悅服則不如從前。”

這話說的,褒中帶貶啊,唐太宗有些不理解的問道:“朕自當‘天可汗’以來,遠方民族畏懼皇威羨慕聖德,所以前來歸服。說威德加於四方,公正客觀。但是怎麼又說不如以前,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貞觀之治之所以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全憑李世民的這幾項手段

王妃

魏徵回答:“陛下以前以天下未能大治為憂慮,所以注意修德行義,每天都有新的作為,如今既得到治理又較安定,所以說不如以前勤勉了。”

在這歡樂祥和的氛圍中,魏徵偏要撒一些胡椒麵。這些話說得有些破壞宴席的氣氛了,但唐太宗確實是少有的明君,這些話他還能認真的聽進去,要是換了別的皇帝,這種大不敬的指責恐怕造就引得雷霆之怒了。唐太宗耐著性子問道:“如今所做的與往年相同,有什麼區別呢?”

魏徵答道:“陛下在貞觀初年惟恐臣下不行諫,常常引導他們進諫,聽到進諫便樂而聽從。如今卻不然,雖然勉強聽從,卻面有難色。這便是區別。”

唐太宗又問:“你說的這些能舉出例子嗎?”

魏徵當即舉出一些例項,弄得當時就冷了場。

發現場面尷尬後,李世民馬上轉變語氣,懇切的說道:“愛卿所言極是,人苦於不能自知呀!”

貞觀之治之所以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全憑李世民的這幾項手段

奉承

第三:突破常規,大膽使用各類人才

魏晉時期創立的九品中正制,當時選拔人才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但後來在執行中走了樣,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於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

從此之後的三百年間,老百姓上升的空間被堵死了。直到隋朝建立,初步建立了科舉制度,才為老百姓進入社會政治開啟一個門縫。

李世民當政後發現人才的匱乏,又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使選拔和使用人才逐漸以德和才作為使用的標準。

唐太宗一直把曾子的“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這句話作為自己施行王道,招攬人才的有效手段。

“用師者王”就是領導者非常謙虛,尊奉真正賢能之人為老師,從而“王天下”成大功。例如商湯用伊尹,齊桓公用管仲尊之為仲父,燕昭王用郭隗,都是用師。

“用友者霸”就是領導者對下屬像兄弟朋友一樣。例如劉邦用蕭何、韓信、張良,苻堅用王猛,劉備用諸葛亮等等,都是用友。

“用徒者亡”則是指專用言聽計從、唯唯諾諾、順人喜好的人,那是必然會失敗的。

所以唐太宗早年的身邊,有諍臣魏徵、王珪等人,有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但是就是沒有小人。再加上自己也可謂是目光如炬,使得小人不敢湊到他的身邊。

唐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因此能夠從各階層蒐羅許多傑出人才。

貞觀之治之所以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全憑李世民的這幾項手段

納諫

第四:李世民制定完善的諫官議政制度

自秦朝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以後,所有的國家法令對君權幾乎從來沒有明確的限制,所以後來出現一些暴君,造成朝代瞬間消亡。這都是因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 權力一旦失去了監督,那必定像脫韁的野馬,不知什麼時候把這輛戰車帶到溝裡去。李世民深知這一點,所以意識到這個重要性後,特意制定了諫官制度。

諫官的職責,就是規勸皇帝言語過失、諫言皇帝不當決策,糾察皇帝錯誤行為的專職化諫臣。

在諫諍的範圍方面具有廣泛性,涉及君主個人言行與國家大事,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戰事、民族關係等諸多內容。在諫諍的方式方法上也具有多樣性。

此外,諫官以小治大、位卑權重,並且其職責行使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能夠發揮其糾偏補失的作用,凡此種種,都是諫官制度有效執行的保障條件,為諫諍之權的行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各諫官群體龐大、組織健全、分工明確,構成了唐代諫官制度的組織架構,與御史制度共同構成了較為完備的監察制度,為唐朝的繁榮和興盛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貞觀時期曾規定:中書省、門下省以及三品官入朝奏事,須有諫官、史官隨同,如有過失則及時匡正,無論善惡均記錄在冊;諸司奏事均在正衙,御史彈劾百官時,必須頭戴獬豸冠,對著皇帝的儀仗朗讀彈劾的奏表;所以大臣無法獨自控制和矇蔽君主,小臣也無從進讒行惡。

貞觀之治之所以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全憑李世民的這幾項手段

御人術

第五:手段高明的御人之術

說李世民善於發現人才,知人善任,這點不可否認。但還有一點拿不到桌面上的,那就是其手段高明的帝王御人術。

李世民在用人上,有一套極其高明的管理手段。也就是說,

李世民在權力控制的過程中,非常善於運用一些駕馭臣下的帝王術。

公元630年春天,名將李靖一舉平滅了東突厥,為大唐帝國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凱旋之日,本來滿腔豪情準備接受嘉獎的李靖突然被人狠狠參了一本。御史大夫溫彥博,彈劾的理由是“(李靖)軍無綱紀,致令虜中奇寶,散於亂兵之手”。

覲見李世民時,被李世民劈頭蓋臉地訓斥了一頓,卻矢口不提此戰的功勳。看到皇上臉上罩著一層可怕的冰霜,這時李靖內心的恐懼幾乎達到了頂點,不敢辯解,更不敢邀功,只能頻頻叩首謝罪。

回家後的日子,李靖頗有些寢食難安,時刻擔心會被皇帝找個理由滅了。有一天,太宗忽然又傳召他進宮。李靖一聽皇帝又宣召,是帶著一種赴難的心情去覲見的。

李世民見到李靖,用一種語重心長的口吻對他說:“從前隋朝的將領史萬歲擊敗西突厥的達頭可汗,回朝後卻有功不賞,被隨便安了一個罪名就殺了。這些事情相信你也很清楚,不過你放心,朕是不會幹這種殺戮功臣的事情的。朕想好了,決定赦免你的罪行,獎勵你的功勳!”

聽完這一席話,李靖頓時感激涕零,連日來憂愁恐懼的心情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喜獲重生的慶幸和感恩。

貞觀之治之所以取得這麼大的成功,全憑李世民的這幾項手段

皇恩浩蕩

公元641年十二月,時任兵部尚書的李績突然患病,郎中給他開了一副藥方,說必須要用“須灰”做藥引子才能治病。

所謂“須灰”,就是人的鬍鬚所研成的粉末。李世民聽說這件事後,立刻前去探視李績,並且二話不說就剪下自己的鬍鬚,把它賜給了李績。

可想而知,當李績雙手捧著這幾綹天下最尊貴的“龍鬚”時,內心是何等地感激,又是何等地惶恐!他當即跪倒在地,“頓首見血,泣以懇謝”。

這副藥引子的分量實在是太重了!以至於李績不但感動得熱淚漣漣,而且把頭都磕出了血。

可即便如此,似乎還遠遠不足以表達他對皇帝的感恩戴德之情。

李世民則寬宏地一笑,說:“吾為社稷計耳,不煩深謝!”

說到這裡,其實許多關鍵問題已經說透了,再說別的方面恐怕就是這些方面的修補,所以往下再不贅述。

參考資料:

《貞觀政要》唐·吳兢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近代·錢穆

老衲侃春秋嚴正宣告: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