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每日一詩|陶淵明《移居》(其二)

作者:由 云云雲初夏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5-11

墨存是什麼意思

移居(其二)

【晉】陶淵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每日一詩|陶淵明《移居》(其二)

這是《移居》二首中的第二首。移居之後,詩人與鄰人融洽相處。忙時勤力耕作,閒時隨意往來、言語無厭,充滿人生興味。

每日一詩|陶淵明《移居》(其二)

陶淵明全集/國學典藏

檢視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即使是在農忙時節,每遇風和日麗的春天或天高雲淡的秋日,詩人也要登高賦詩,一快胸襟。

這兩句暗承第一首結尾“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而來,篇斷意連,巧妙自然。對陶淵明來說,在柴桑火災之後,新遷南村,登高賦詩,可以滌散鬱悶。更何況是在春種秋收的農忙時節,忙裡偷閒登高賦詩,其欣然自得之態可以想見。登高而賦歷來都屬於文人的風流雅興,在這裡更有不同尋常的意味。這兩句用意頗深,卻又似不經意道出,雖無一字刻劃景物,而風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賞,詩人之神情超曠,已如在目前。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經過友人門前就呼喊他,無須顧及士大夫間拜會延請的虛禮。態度雖略顯村野,更覺往來的隨便;大呼小叫,反見出情意的真率。是詩人有酒招飲鄰人,還是鄰人有酒招飲詩人?抑或只是彼此串門時恰遇有酒便共相斟酌?是隨意地飲著酒說著話,還是邊飲酒邊吟詩?後來杜甫也曾說:“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客至》)無盡樂趣,均從此中得來。平直的敘述中卻有含蓄不盡之意味。

每日一詩|陶淵明《移居》(其二)

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

有酒輒相招飲,有事則各自歸去。閒時相思,相思復又聚首,遂形成一個迴環。在這小小的南村,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何等實在、真誠!

“各自歸”本來指農忙時各自在家耕作,但因與上句飲酒之事字面相連,句意相屬,給人以酒後散去、自忙農務的印象。就像這首的開頭與上一首的結尾一樣,利用句子之間若有若無的連貫,從時間的先後承續以及詩意的內在聯絡兩方面,輕巧自如地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瑣事串成一片行雲流水。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這一句運用民歌中常見的頂針格,強調了聚而復散、散而復聚這一過程,使筆意由於音節的復沓而更加流暢自如。尤為難得的是,詩人憑字面意思的迴環形成往復不已的情韻,而在情韻的往復中,又自然無跡地使詩意得以深化:過門招飲,僅見其情意的真率;閒時相思,才見其友情的深摯;披衣而起,則表明即使已經睡下,也無礙於隨時相招;相見之後,談笑起來沒完沒了,又使詩意更進一層。層層推進,將詩人與鄰人間純樸的情誼寫到極致,也將摒絕虛偽和矯飾的自然之樂傾瀉無餘。至此詩情已達到高潮,再引出下面的感嘆,便極其自然了。

每日一詩|陶淵明《移居》(其二)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這樣的樂趣豈不比什麼都美嗎?就不要匆匆地離開此地了。詩人道出久居的意願,也是對上文與鄰人過從之樂的總結。

不言“此樂”而言“此理”,是因為樂中有理,由任情適意的樂趣中悟出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東晉士族優遊山水之風頗盛,但其遊山玩水之樂,大多不過是無所事事、自命風雅而已,他們在詩中所寄託的玄理,看似高深莫測,其實只是空虛放浪的寄生哲學而已。陶淵明的自然觀仍以玄學為外殼,據朱自清統計,陶詩中引用《莊子》最多,共有四十九次。但陶淵明的自然之趣是脫離虛偽汙濁的塵網,將田園當作返樸歸真的樂土;他詩中所寄託的玄理,是在與淳樸勤勞的農夫交往中和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後悟出的人生真諦,其中包涵著豐富的生活情趣。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詩人悟出的人生真諦是什麼呢?那就是:人生必須經營衣食,盡力耕作必有收穫。“紀”,經營。

點明自然之樂的根源在於勤力躬耕,這是陶淵明自然觀的核心,所謂“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詩人認為只有以生產勞動、自營衣食為根本,才能從中領悟到最高的玄理—自然之道。顯然,這種“自然有為論”和東晉士族好逸惡勞的“自然無為論”有本質區別。清人張玉谷《古詩賞析》評此二句:“忽跟農務,以衣食當勤力耕收住。蓋第耽相樂,本易務荒,樂何能久。以此自警,意始周匝無弊,而用筆則矯變異常。”

每日一詩|陶淵明《移居》(其二)

此詩以樂發端,而以勤收尾,中間又穿插以農務。雖是以寫樂為主,而終以勤為根本。章法與詩意相得益彰,但見筆力矯變而不見運斧之跡。全篇羅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適意的自然之樂貫串一氣,言情切事,若離若合,起落無跡,斷續無端,看似平淡散緩,而實則天然渾成。作詩以理為骨固佳,尤當善於以情化理。東晉山水詩因玄言成分多而為後人詬病,這些剛剛脫離玄言詩的山水詩多以山水證道,理過其辭。而陶淵明則能以情化理、理入於情,不言理而自有理趣在筆墨之外,明言理而又有真情融於意象之中。這種從容自然的境界,為後人樹立了很高的藝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