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中國先賢的極致藝術:比戰爭更可怕的,是殺人於無形的謀略

作者:由 眾說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6-14

虛有徒名是成語嗎

古語云“上兵伐謀”,對於高明的決策者而言,征服他國乃至改寫歷史不一定非要大動兵戈,有時一些精妙的微操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筆者向來以為,先秦時代便是中國謀略的巔峰,即便後來有過局勢更為複雜的歷史時期,規模更為宏大的戰爭,卻再也無法復刻先秦時期那種波瀾壯闊的傳奇感與史詩感。

那麼,何謂高階的謀略呢?我們從兩件事中便可窺得一斑。

中國先賢的極致藝術:比戰爭更可怕的,是殺人於無形的謀略

眾所周知,鄭國的霸業始於鄭莊公姬寤生,真正為霸業鋪平道路的卻是他的父親鄭武公姬掘突。歷史上,鄭武公並非聲名十分顯赫的君王,但他的確是個非常有頭腦和手腕的人,甚至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一個典型的“成大事者”——為達目的可以隨時付出任何犧牲,沒有什麼是不可以拋棄的。

鄭武公在位期間高舉“尊王”、“愛民”兩面大旗,一步一步地吞併了周邊多個附庸國,使得鄭國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鄭武公不再滿足於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折騰,他開始放眼中原。然而,眼下有個相對較為棘手的麻煩,它便是胡國。

這個胡國並非大國,跟鄭國之前吞掉的幾個附屬國一樣,都是彈丸之地,卻也有著一定的軍事實力。此外,它的身份比較特殊:該國從殷商時代便已存在,與周朝往來密切,《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稱之為“宋之故盟也”,由此可見,鄭國想要收拾胡國,在軍事上無疑是能夠碾壓的,但就怕一旦不能快刀斬亂麻地解決問題,引來其他一些有實力的諸侯橫插一手,拿不下胡國事小,進軍中原的計劃受挫,那才是真的得不償失。

中國先賢的極致藝術:比戰爭更可怕的,是殺人於無形的謀略

就在這個關頭,鄭武公做出了一個十分反常的舉動:他把自己的女兒嫁到胡國,與之結為姻親。表面上看,他似乎是想用這種方式穩住胡國,這也是當時諸侯國消除外在隱患的慣用手段,本身沒什麼好奇怪的,然而與重臣私下討論國家大事時,他卻又不止一次地暗示自己仍惦記胡國。君王手底下那些大臣個個都是人精,豈能不知王上的用意?雖話不說破,大夥兒心裡卻都非常明白。

在群臣之中,有個名叫關其思的老臣,此人可謂是鄭武公麾下的首席智囊,被稱為“大士”,地位與能力可見一斑。某次高層會議上,鄭武公詢問群臣:下一步咱們該往哪個方向發展?關其思一聽這話,立馬就領會了王上的意圖,微微一笑,對之曰:胡國。

這就是典型的“你搭臺我唱戲”的橋段,這樣的君臣配合在歷史上曾數不清地上演。戲都做到這份兒上了,你順著往下演不就完了?怎料鄭武公竟不按劇本來,登時臉色大變,竟當場發飆道:我把女兒嫁到胡國,那就是我的女婿國了,自家親戚怎麼能攻打呢?來人啊,給我把這老匹夫推下去砍了!

中國先賢的極致藝術:比戰爭更可怕的,是殺人於無形的謀略

……沒錯,鄭武公最為倚仗的首席謀士就這麼掛了。不僅如此,他還讓人把關其思的腦袋送給胡國,後者見狀大為感動,再也不對鄭國心存防範,甚至連鄭軍的探子出入胡國要地都跟逛菜園子沒區別。結果不難預料:沒多久,鄭國大軍突然來犯,胡國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只得乖乖投降。

值得一提的是,史料中提到鄭武公曾對臣下解釋這番操作,有武將稱以鄭國的實力滅胡國猶如探囊取物,既然王上一早就決心拿下胡國,犧牲一個關其思不算什麼,但為何要先把女兒嫁過去呢?這樣一來,您女兒不就成寡婦了嗎?

誰料鄭武公竟大笑道:還是關其思說得好,國家大事,哪顧得上兒女私情呢?您看,為了君王霸業,在鄭武公眼裡,自己的女兒都能被當成籌碼。

相比之下,齊國名相管仲的手段顯然高明得多。

中國先賢的極致藝術:比戰爭更可怕的,是殺人於無形的謀略

跟自帶想法和手段的鄭武公不同,作為君王,齊桓公本身的業務能力可能沒那麼出彩;他最大的優點在於愛才,並當真願意聽取正確的建議。桓公上臺伊始,齊國剛剛結束內亂,國力衰微,一邊的魯國更是虎視眈眈,局勢很不安穩。齊桓公想抓個典型狠狠教訓一頓,讓周邊國家打消趁火打劫的念頭,不過他想法有些清奇:想要征服魯國,卻又不願動兵。

桓公想了很久都沒有法子,便找來管仲商量對策。按理說,當時的魯國可不是弱國,齊桓公開的條件就好比想要中頭獎卻不捨得掏錢買彩票,未免也太過離譜了。不料管仲稍稍一想就說自己有了主意,不過需要齊王密切配合。

幾天後,齊王突然下令,要求齊國人不準織綈。

所謂“綈”就是一種由多種絲線混合而成的厚綢子,齊人根本就沒幾個會造那玩意兒的,它卻是魯國的特產。平時不說,恐怕人們也不會特別關注它,但規定剛出,有人就發現齊王居然穿上了綈袍,居然還每天不重樣地換著穿。

中國先賢的極致藝術:比戰爭更可怕的,是殺人於無形的謀略

要知道,那會兒人們的審美幾乎都是由上流社會引領的,王室穿啥,百姓就認為啥高雅。一時間,

布成了齊魯大地上的搶手貨,有人給齊王獻

布,被齊王賞賜千金。魯人見狀,紛紛放下了手中的活兒,大家地也不耕了魚也不捕了,一股腦地全都跑去織

。甚至當時魯國運送

的馬車捲起的塵土,把整座城市都籠罩了。沒多久,魯國田地荒蕪雜草叢生,糧食產量暴跌,人們卻仍沉浸在一夜暴富的美夢中。誰料就在這時,齊王脫下了綈袍,也不收別人送來的

了。

沒有了需求就意味著沒有了價值,魯人手中囤積的大量的綈布都成了廢品。直到此時他們才恍然意識到,自己被齊國耍了。沒多久,魯國便

餓殍遍野

,百姓民不聊生,人們紛紛跑到齊國避難,不到一年的功夫,魯國的人口竟下降了一半有餘。走投無路的魯國國君只能屈尊向齊王投降,昔日齊國的心頭大患,就這麼不費一兵一卒地被解決掉了。

中國先賢的極致藝術:比戰爭更可怕的,是殺人於無形的謀略

這兩個小故事代表的只是中國古人高深謀略的冰山一角。俗話說,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本質是為了解決政治利益問題的一種手段。某個角度上講,人類歷史幾乎等同於一部戰爭史,戰爭的藝術固然令人著迷,然而反過來想,能不動兵戈地解決看似無解的問題,殺人於無形,這才是中國古代先賢們智慧的體現,是比戰爭更加極致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