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尋蹤覓跡說古冀明明白白話甘谷

作者:由 影像甘谷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7-01

蹇人上天什麼意思

尋蹤覓跡說古冀 明明白白話甘谷

文:賈潤民 攝影:李春

編者按:斗轉星移, 光陰荏苒。在時光的流逝中,我們這一代迎來了甘谷建縣2700多年的歷史。遠古的回聲、難忘的鄉愁、遙遠的希冀,騰飛的航船,使我們更加需要了解我們的祖先,瞭解祖先的歷史足跡,進而樹立堅忍不拔的毅力,增強跨越發展的信心。《圖說甘谷》今天刊發已故作家賈潤民先生的文章《尋蹤覓跡說古冀,明明白白話甘谷》,也許對您瞭解我們甘谷悠久的歷史有所幫助。

尋蹤覓跡說古冀    明明白白話甘谷

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國政治的一大進步。儘管政權性質不斷變化,但縣作為一種政權形勢,歷二千六百年而不衰,至今仍保持著美妙青春。誰能相信,縣制竟發端於西北邊陲蕞耳之地的甘谷?這,又確是歷史的事實。據《史記·秦本紀》記載: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邽為天水,冀即今甘谷。武公十年為公元前688年,這要比見於史籍的魯宣公十一年(前598年)“楚子縣陳”早90年,比魯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晉分祁氏之田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為三縣”早174年,更比眾所周知的秦統一六國,在全國實行郡縣制早477年。

尋蹤覓跡說古冀    明明白白話甘谷

稍微回顧一下縣制形成的歷史,甘谷最早設縣就不奇怪了。春秋以前,我國實行裂土封侯即分封制。春秋初期,秦、晉、楚等大國在新兼併的土地上置縣,這些新兼併的土地往往在邊地。甘谷作為冀戎族所居邊僻之地,成為秦最早拓疆的物件,縣制就在這裡發端了。

尋蹤覓跡說古冀    明明白白話甘谷

甘谷縣一開始以“冀”命名(治今六峰鎮覺皇寺附近),二千六百多年中,縣名幾經更迭。沿用最長的是冀、伏羌、甘谷三個名稱。可以說“冀”是甘谷的青春時期,“伏羌”是淪喪時期,“甘谷”是振興時期。

尋蹤覓跡說古冀    明明白白話甘谷

甘谷縣古有“羲皇故里”之稱。太皓伏羲氏是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也是中華民族從愚昧走向文明的象徵。這位老祖宗出生在何處,自然是後人們的殊榮了。至今,天水市說伏羲生於天水。秦安縣說伏羲生於秦安。這些傳說中的傳說,哪個更合理些?魏晉人皇甫謐著的《帝王世紀》說伏羲生於成紀,只要弄清成紀和甘谷、天水、秦安的關係,答案不難得出。秦國在邽、冀建縣後416年,即前272年,秦宣太后誘殺義渠王,滅義渠部,建立隴西郡。在東至今陝西鳳縣,西至臨夏,南達白龍江,北括靜寧的隴西郡的大片土地上,只設置邽、冀等廖廖七縣,邽縣在渭水以南,冀縣跨渭水南北。後來出現在渭北的成紀在冀的縣境內。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隴西郡建天水郡,郡治在平襄(今通渭西北),而後來的天水——上邽仍在隴西郡的轄區內,天水郡的屬縣除原隴西郡的冀縣外,新增12縣,共13縣,成紀這才出現在天水郡的版圖上。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前74年),改天水郡為漢陽郡,郡治在冀,上邽劃漢陽郡。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改漢陽郡為天水郡,治冀,晉太康七年(267年)天水郡移治上邽,下文我們還要說到。以後一些辭書解釋成紀,有說即秦安,有說在秦安西北。秦安據此稱“羲皇故里”,當然不無道理。天水以曾作郡治統領過成紀,稱“羲皇故里”也有道理。溯本追源,由甘谷分出成紀,早天水半個世紀作郡治統領成紀,稱“羲皇故里”似也恰當。河南淮陽伏羲廟有副對聯,“後天地而生,朱圉猶堪尋聖蹟;立帝王之極,白雲常此護靈官”。意思是說伏羲生在朱圉。朱圉是甘谷境內名山。《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曰:“禹貢朱圉山在(冀)縣南梧中聚。”今山上還有鳳台嶺,傳說為伏羲出生地。

尋蹤覓跡說古冀    明明白白話甘谷

甘谷地控秦隴,是古“絲綢之路”的通道,兵家必爭之軍事重鎮。縣北莽莽緹群山,傳說因漢武帝派遣出使西域的 5000 緹騎( ji )在此休息而得名。王莽改制,改冀縣為冀治。朝秦暮楚的隗囂,在全國統一的大趨勢下,心懷貳心,割據冀城,妄圖稱帝。隗囂幼時腳蹇 ( 跛 )。 童謠說:“出吳門,望緹群,見一蹇人,言欲上天。令天可上,地上安得人?”嘲笑了割據者的皇帝夢。東漢靈帝建寧元年( 168 年),涼州刺史部治冀,冀兼漢陽郡郡治和涼州州治。此時的刺史部已不再是漢初那種檢察性質,而是掌握一州實權的政權實體。涼州刺史部轄地 括今甘肅全境,漢魏名將馬超反西涼,殺涼州刺史偉康的故事就發生在甘谷。諸葛亮稱冀人姜維為“涼州上士”,就因冀縣曾為涼州治而言。

尋蹤覓跡說古冀    明明白白話甘谷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廢漢自立,分隴右為涼、秦二州,復漢郡為天水郡。涼州治移向姑臧,冀仍為天水郡治兼秦州治所。晉太康七年(267年),天水郡、秦州移治上邽。永嘉七年(307年)冀縣廢。北朝後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在原冀地建立當亭縣,治今天水市秦城區關子鎮。北周改為冀城縣,旋省入黃瓜縣。隋又改黃瓜縣為冀城縣,至此,冀歷一千三百多年。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名為伏羌縣,開始了屈辱、淪喪時代。

尋蹤覓跡說古冀    明明白白話甘谷

“伏羌”作為縣名,怎麼呼也不順耳,怎麼看也不順眼,有必要對它進行考證和解決。華夏從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區別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歷史上把四境少數民族按地域稱為東夷、北狄、西戎、南蠻。《晉書·四夷傳》有“九夷八狄,被青野(東方)而亙玄方(北方) ; 七戎六蠻,綿西域而橫南極”羌民族是西戒中繁衍發展最快的一族;到漢代遍佈黃河流域的甘肅、青海、寧夏和四川廣大地區。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對包括羌民簇在內的少數民族採取的手段不外乎驅逐、懷柔、離間、鎮壓。《後漢書·西羌傳》中有這麼兩個小故事:中元二年(公元 57 年)秋,羌“燒河部豪有婦人比銅鉗者,年百餘歲,多智算,為種人所信向,皆從取計策。時為盧水胡所擊,比銅鉗乃將其眾來依附郡縣”。臨羌長無辜拘囚了這位百歲老人,誅殺其種六七百人。章和元年(公元87年)羌迷唐部戰敗,向隴西太守張紆請降,紆在臨羌縣“設兵大會,施毒酒中,羌飲醉,紆因自擊,伏兵起,殺酋豪八百餘人。”象史學家班彪指出的羌人“為小史黠人所見侵奪”者更是常見。“窮患無聊,終於反叛”(班彪語)。從永出元年( 107 年)到延熹二年( 159年),羌族舉行了三次大的起義。特別是第一次起義,不僅時間最長而且得到冀地漢人杜琦、杜季貢兄弟和同郡人王信的支援。羌漢人民聯合反抗統治階級的壓榨和奴役,漢陽郡成為兩軍廝殺人戰場。漢陽太守遣刺客刺殺杜琦於上邽城,杜季貢和羌族人民堅持鬥爭,在今甘肅到寧夏的廣大地區內屢敗官軍。元初四年( 117 年)漢統治者故技重演,派刺客刺殺杜季貢於丁奚城(今寧夏靈武南),歷時 12 年的羌族人民大起義終於被鎮壓,但杜琦、杜季貢作為傑出的民族英雄一直受到羌、漢人民的尊敬。這次起義給東漢統治者以沉重打擊,《西羌傳》說“十餘年間,兵連師老,不暫寧息。軍旅之費,轉運委輸,用二百四十餘億,府帑空竭。延及內郡,邊民死者不可勝數,並涼二者遂至虛耗。”

尋蹤覓跡說古冀    明明白白話甘谷

羌簇人民的反抗和起義不曾間斷。北魏正光五年(524)秦州羌人莫折大提,莫折念生父子領導的農民起義。堅持八年之久,加速了北魏統治者的滅亡程序。羌人姚萇於公元348年曾建立後秦政權,其父姚弋仲的屍體葬冀城孤槃(今甘谷縣新興鎮姚莊)。護陵人繁衍的羌人後代遍佈冀境。這一切使剛取得全國政權的李唐王朝記憶猶新,心有餘悸。改冀縣為“伏羌”縣,其用意是要制服、降服羌族人民,同時也對產生過杜琦、杜季貢的冀縣漢族人民以警告和恫嚇。

尋蹤覓跡說古冀    明明白白話甘谷

這不過是統治階級的一廂情願,從武德三年到代宗廣德元年(763年)不到140年,伏羌被吐蕃佔領。歷梁、唐、晉、漢幾代政權,伏羌縣一直是朝廷“羈縻”之地,或者沒於少數民族政權,或者表面上維繫著和中原朝庭的關係,設定有時為縣,有時為城,有時為寨。直到元世祖至元十三(1276年)再建伏羌縣,明、清襲之。到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名為甘谷縣,“伏羌”一名又歷時一千三百多年。

尋蹤覓跡說古冀    明明白白話甘谷

“甘谷”,作為縣名,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出現了,並且和人民非常熟悉的英雄人物——楊文廣相聯絡。北宋中葉,党項族建立的西夏政權成為宋王朝的主要威脅。為了防禦西夏入侵,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七月秋,楊文廣於秦州大甘谷口築造了篳篥城,也稱甘谷城。宋甘谷城在今甘谷縣大莊鄉城子川,遺址至今殘存。金正隆元年(1165年),升甘谷城為甘谷縣,降伏羌城為伏羲寨,俱屬秦州。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伏羌升為縣,甘谷縣廢。甘谷縣地和伏羌縣地犬牙交錯,廢甘谷入伏羌,本是順理成章的事,不知何因甘谷地卻倂入通渭。直到1950年,城子等14鄉才劃歸甘谷。由於歷史上甘谷和伏羌互不統屬,史家認為今甘谷縣名與宋、金甘谷縣沒關係。《今縣釋名》在解釋“甘谷”時說,因縣內有“三府谷(或三都谷)”而得名。既然因此而得名,為什麼不稱“府谷”縣或“都谷”縣,卻要稱甘谷縣呢?況且“府”、“都”與“甘”均沒有想通或相近之義。

尋蹤覓跡說古冀    明明白白話甘谷

民間傳說:民國十八年改縣名時,由於命令傳錯,甘谷為通渭,通渭為甘谷,理由很簡單,歷史上甘谷併入的通渭縣應為甘谷縣,渭水貫通的今甘谷應為通渭縣。人們總是把今甘谷和歷史上的甘谷緊相聯絡。筆者認為,解釋任何事物,不能離開它處的時代,“甘谷”,這個和群眾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相聯絡的名字,就成為最理想的縣名了。並且今甘谷境南北大山綿延,渭水在兩山間衝出一條長谷。渭水味甜,迥異於經通渭流入渭水的散渡河水之苦味。“甘”,本意為“甜”。山形地勢水味和“甘谷”之名相符,政治原因和自然形勢相結合,便是改“伏羌”為“甘谷”最合理解釋了。

尋蹤覓跡說古冀    明明白白話甘谷

圖說甘谷 用圖說話

重在圖說 韻在文化

攝影者:李春,甘谷攝影協會會員,長期從事攝影攝像工作。

專業攝影 製作光碟

手機:13993845496(微信同步)

QQ:

383381386(郵箱同步)

尋蹤覓跡說古冀    明明白白話甘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