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變與不變的家庭劇:將生活悲歡放到時代幕布上

作者:由 中國日報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7-01

上幕什麼意思

變與不變的家庭劇:將生活悲歡放到時代幕布上

家庭劇指涉的是以家庭為敘事單位,藉助一個或幾個家庭在一定時間段內的發展、變化和衝突來反映一定的現實難題、倫理困境和時代特徵的電視劇。相較於其他電視劇型別,它具有平民化、生活化、貼近性、接地氣等特徵,容易使觀眾產生共鳴,並形成社會話題。

最近,《以家人之名》的熱播,再次助推了家庭劇這一題材的火爆。自20世紀90年代的電視劇《渴望》開始,家庭劇一直是電視熒屏最受歡迎的型別劇之一,湧現出諸如《我愛我家》《牽手》《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結婚十年》《中國式離婚》《金婚》《媳婦的美好時代》等一大批有口皆碑的佳作。近幾年來的家庭劇爆款如《小別離》《都挺好》《小歡喜》等,也都曾掀起收視熱潮。

歷經這麼多年的演繹,如今的家庭劇呈現出怎樣的新特點?家庭劇創作在變化中應守住哪些“不變”?

擁抱時代變化

中國觀眾對家庭劇有天然的親切感,這是因為“家”對於國人來說,是內心最看重的地方,也是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家不僅僅是一個容身之所,不僅僅是食於斯、飲於斯、歇於斯之地,它也是血脈、親情、人倫、精神歸屬等的集合體,承載著“你從哪來”“你是誰”“你存在的意義”“你到哪裡去”等人生根本命題的答案。對家的熱愛、對“家和”“一家團圓”的渴望,是中國人最普遍的情感。千百年來,“家”一直是文藝創作的母題,自然也是當今的影視劇創作最重要的主題之一。

但我們知道,沒有哪一個家庭是孤立於時代而存在的。“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這時,家其實就是時代的一扇視窗,家庭劇可以將百姓故事與時代變遷結合起來,就像有評論文章指出的,“把社會歷史嵌進世態人情的脈絡裡,將生活悲歡放到時代風雲的幕布上”。

近20年來,社會思潮、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與傳統、新與舊之間發生激烈的碰撞、衝突、融合,這些都生動地體現在家庭生活中。

因此,這幾年的家庭生活劇,不僅僅是書寫家庭一隅的故事,創作者也走出“室內”,以家庭表現時代變遷和社會現實,透過主動的議程設定,把家庭與時代、小人物與大歷史聯絡起來,迴應普通百姓關切的問題、存在的困惑,帶有強烈的現實感與針對性,有對於現實生活的理性關注,能夠為人們提供思想資源與價值引領。比如《都挺好》探討如何與原生家庭和解,《少年派》《小歡喜》則從每個家庭重視的教育,引出代際觀念衝突與全社會普遍的教育焦慮問題。

注入青春活力

之前的家庭劇主要是家庭倫理劇,以普通百姓的家庭為背景,以人倫情感為主線,以家庭成員的婚姻、家事、家族和姻親等倫理關係為主要表現內容。這類家庭劇往往由中生代演員挑大樑,婚姻危機、第三者、婆媳矛盾等,是最常見的主題。比如2010年前後,反映婆媳矛盾的家庭劇盛極一時,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有《雙面膠》《媳婦的美好時代》《當婆婆遇上媽》《婆媳拼圖》《金太狼的幸福生活》《雙城生活》,等等。

差不多也是在這個時候,家庭劇內部也發生分化。2007年《奮鬥》的爆紅,不僅將青春劇推到空前的高度,也讓青春元素融合到家庭劇中,即“青春向家庭劇”的出現,讓家庭中的年輕人成為家庭劇的重點表達物件。

青春向家庭劇著重反映年輕人的情感、生活與思想,如實呈現年輕人與傳統家庭之間的齟齬、衝突,試圖探索一種良性的家庭相處模式,因此受到年輕觀眾的關注和喜愛。2011年的《裸婚時代》,將“裸婚”這一新生事物呈現在公眾面前,講述了愛情與現實的緊張關係,也探討兩代人之間不同婚戀觀念的分歧。之後的《AA制生活》《雙核時代》等,都關注了“80後”年輕夫妻的新型家庭生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煩惱。近年來,“90後”“00後”的學習與情感生活開始成為熒屏講述的一個重點。《小別離》《少年派》《小歡喜》等都市家庭教育劇,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成功。故事的主人公不僅僅是人到中年的父母,也包括處於升學關鍵期的孩子。教育,在如今的都市家庭裡愈來愈成為核心議題,都市家庭教育劇與時俱進記錄了這一時代趨勢,它反映了教育焦慮、教育引發的代際衝突,最終落腳於溫情表達,尋找妥洽的紓解之道。此外,青春向家庭劇往往會描摹不同的青年群像,代表了新時代新青年的新面孔。

在觀眾熱議的《以家人之名》中,這個家庭的組成方式有些特別:兩個父親,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仨兄妹都是“90後”。20世紀80年代以來,核心家庭逐漸代替中國傳統家庭模式,成為一種主流家庭模式。對於許多“80後”“90後”獨生子女來說,《以家人之名》仨兄妹的幸福日常,為他們提供了另一種溫馨的、充滿陪伴的家庭想象。同時,不同於一些家庭劇創作動輒把家庭往狗血衝突方向拉扯的傾向,《以家人之名》的家庭生活平淡、溫暖又治癒,細碎的日常就像是一首平民讚美詩。

以青年的視角切入家庭書寫,不僅讓家庭劇更為青春洋溢,也有助於當代青年思考自己與家庭的關係,重新發現家庭的價值。

不變溫情呼喚

對於電視劇來說,強烈的戲劇衝突往往能夠讓觀眾產生追劇黏性,引發相關話題討論,助益於收視率的增長。尤其是進入新媒體時代,微博、抖音等新型社交平臺成為電視劇宣發的一個陣地,劇集中包含的話題越多,越有可能帶來熱議,促進劇整合為爆款。像《都挺好》《小歡喜》這兩部劇播出期間,分別上了超過100次熱搜。

回想起來,2015年前後,家庭劇創作進入一個低谷期,有口皆碑的家庭劇並不多。這不僅僅是因為那幾年來IP崛起、流量崛起,穿越、武俠、玄幻、仙俠、宮鬥等熱潮一輪又一輪地刮過,家長裡短的家庭劇漸被年輕觀眾疏離;另一個關鍵原因在於,家庭劇創作進入了瓶頸期,出現了模式化、套路化等弊病。

比如婆媳題材家庭劇火了之後,一堆婆媳劇走馬上陣,或是把婆婆換成丈母孃。一時間,家庭成了婆婆、媳婦、丈母孃、女婿之間的“戰場”。婆媳之間必定關係緊張、如同水火,親家大多擅長煽風點火、讓矛盾愈演愈烈,兒子夾在中間水深火熱、裡外不是人……一些跟風的家庭劇劇情老套、矛盾衝突極端、人物刻畫扁平,硬生生地把家庭劇拍成了“家鬥劇”。雖然劇情帶有刺激性和獵奇色彩,奪人眼球,但格調不高。

如今的家庭劇創作走出了婆媳鬥、丈母孃鬥女婿等泥淖。而隨著“原生家庭”這一話題在網際網路上的火熱,它也很快被創作者所捕捉,進入影視劇創作者的視野。但不無遺憾的,創作者往往更樂於將“原生家庭”刻畫成“極品家庭”,使得重男輕女的“極品父母”一時成為熒屏熱點,比如《歡樂頌》中樊勝美的父母、《都挺好》中蘇明玉的父母、《安家》中房似錦的父母。“極品父母”反映了現實中根深蒂固的某些問題,但熒屏上連篇累牘對原生家庭的“控訴”,也是一種藝術創作的失真。

正所謂,“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隨著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傳統的家庭倫理和功能也遭受一定的衝擊。家庭劇具有的教化、引導和價值建設等功能,尤其不能缺位;溫情表達、正向價值,是家庭劇不能丟棄的初心和核心。因此,真正優秀的家庭劇,呈現矛盾時會努力尋找化解矛盾的良方,刻畫代際的隔閡也不忘彌合分裂的努力。這也是未來家庭劇創作應該堅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