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溥儀鑑別古畫說起,眼見未必為實

作者:由 人生新視野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7-01

浩淼無際的近義詞是什麼

前兩天,筆者看到某收藏家向末代皇帝溥儀展示收藏品的影片頗有意思,在此與大家分享。

有一天,某收藏家邀請溥儀到家裡做客,他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一幅古畫出來請其品評。這幅古畫是明朝一位著名畫家所作,已經過兩三個舉足輕重的藝術大師鑑定認可,可稱得上是一件國寶級的收藏品。

溥儀鑑別古畫說起,眼見未必為實

那個時候溥儀被勞動改造後,已褪去皇帝的光環,成了北京的一個普通老百姓。誰知,他看完這幅畫後,說了一句出人意料的話:“這個東西不對!”

收藏家一聽,臉當時就拉下來了。在當時的收藏界,這位收藏家相當於現今家喻戶曉的“馬未都”。如果連他都看走眼,那以後如何在收藏界立足?所以溥儀否定的不只是這幅畫,他在質疑這位收藏家的專業知識和鑑賞眼光,這簡直就是在打收藏家的臉啊!

收藏家就問溥儀:“你說說這個東西怎麼不對了?你看看這個落款,你看看這個紙綱,你再看看這個畫風,這個墨,這個彩,你看看……”一連串的術語往外冒。

溥儀聽著一直在點頭,隨後不緊不慢地說道:“你說的這些都對,但這個東西不對。”

收藏家繼續尋根問底:“為什麼不對?”

溥儀接著說了一句令收藏家無言以對的話,他說道:“因為它和我當初在宮裡看的不一樣!”

溥儀並沒有用專業知識去否定這位收藏家,沒有說我當初在宮裡學的是什麼鑑定標準,但是他從小就沒看過贗品!因為宮中無贗品!他從小看的所有古董、藝術品都是正品、精品。所以當他看到假的東西,他並不能從學術層面說出這個東西用什麼工藝造的假,他只知道一點——這個東西和我當初看到的不一樣。

看正品多了,自然贗品也就無從遁形了。

這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相同的道理。

溥儀鑑別古畫說起,眼見未必為實

這個收藏家拘泥於自己的所學,憑經驗而誤認贗品為正品,可見眼見未必為實。因為他犯了所知障,坐井觀天認為眼前的天空就是整個世界,憑經驗畫地為牢,鬧了一出“烏龍事件”。

南無始祖報身佛在《世法哲言》中如是說:“認舊知而為理,睹新見乃為邪,是為所知障犯。恆持所知障,必當渡愚痴,怎入聰明耶,更況智慧乎。”

讀了這則哲言,我懂得了:凡是把自己已經擁有的舊知識作為唯一正確的道理、作為真理,而不再吸收新的知識,並且把新來的知識、鑑地視為邪見,即以自己的舊知識為標準,將任何新來的、不符合自己已有知識的東西都拒之門外,並打為歪門邪道的人,這種人就犯了所知障。一旦犯了所知障,就會渡入愚痴的境界,怎麼變聰明,又怎麼開智慧之門呢?

無知並不可悲,可悲的是有人不承認自己的無知。拒絕進步,那就是在故步自封。就如前文所述的收藏家,眼見未必為實。我們要勇於求知,才能更好地開敷智慧。

試想我們一生能掌握多少知識?就算你一天讀完一本書,一百年也只是讀三萬六千五百本,再除去吃飯、睡覺、娛樂、工作等時間,一生又能讀多少書?就算你過目成誦、記憶超群,一個人能掌握的知識在宇宙中也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已。

溥儀鑑別古畫說起,眼見未必為實

若因為自己聞所未聞,便執拗地一概排斥否定,拒絕深入事物本質的行為,無異於一葉障目、掩耳盜鈴,將自己淺薄的凡夫知見凌駕於

浩淼

無際的宇宙真諦之上了。最終,害的還是自己。

因此,在未知或已知的事物面前,我們都不能犯所知障,要保持謙虛謹慎、終生學習的心態,這樣才能在現有基礎上,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績。

正所謂:突破自我,擁抱未來!

——END——

撰文:在路上

編輯: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