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古代避諱制度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

作者:由 千經不盡理復來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7-19

何為不諱之變

曾經大火的一部電視劇《琅琊榜》中,由胡歌所扮演的梅長蘇(林殊)就是因為在一本閱讀過的書上寫批註時,因為避了自己母親的名諱而被舊人認出。而就是因為這樣一個小小的細節,悄然無聲的推動了故事的進展。

那麼,到底為什麼中國古代社會會出現避諱制度呢?避諱制度又指的是什麼呢?它又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呢?

古代避諱制度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

一、“避”與“諱”的起源

,躲開,迴避,防止;

,因有所顧忌而不敢說或不願說,忌諱的事情,舊時也指不敢直稱帝王或尊長的名字。

避諱制度,

是指在中國封建社會制度下,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表尊重。

“避諱”一語在《淮南子·要略》《顏氏家訓·風操》《蒲劍集·屈原考》等諸多中華民族經典著作多有提及。《公羊傳·閔公元年》中寫道:“

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

避尊,避親,避賢

當下的主流觀點通常認為,避諱制度起始於周代,主要是因為史籍典冊中對周代“避諱”有相當多的明確記載。例如在著名的史家著作《左傳》中,就明確記載:“周人以諱侍神,名,終將諱之。”而這,也是現在周起源說的有力證據。

古代避諱制度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

二、不斷髮展與完備的歷史程序

避諱制度雖然起源於周代,但周代的避諱制度仍舊具有了一些相當基礎的規則

,例如:周代為防止避諱擴大化,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做出了種種限制,如“詩書不諱,臨文不諱,二名不偏諱,已祧不諱”等等。極大地減少了避諱的數量,從而減輕民眾壓力。

至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的建立後,秦始皇實行專治

。例如:根據三皇五帝,首創“皇帝”一次,並規定該詞為專有名詞,規定自稱字“朕”為皇帝專有等。避諱制度得到了較為長足的發展。

唐宋時期,

古代中國國力昌盛,在世界上居於及其領先的地位。而這也極大地滿足了唐宋時期帝王的虛榮心,

為了凸顯自己顯赫而又特殊的地位

,帝王們開始增加避諱的範圍,以此彰顯自己的不俗。例如:唐代武周時期武則天首創“曌”為自己的姓名,取其日月當空之意,一方面又彰顯突出之意,另一方面也為人們避諱減輕了一定的負擔——此字除作名字之用外,並無他用。

明清時期,文字獄大興

。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得不採用文化專制,鉗制人們的思想。例如:明朝因為國姓為“朱”,與“豬”同音,為了避諱,防止有人有侮辱國姓之嫌,而對豬進行了改名,雅一點的是叫“豕”,或者乾脆個別地方直接禁止養豬,但此法不可長久。

清朝時期的皇帝們,為了體恤百姓避諱之苦,所以起名大多用極其生僻的字,例如:雍正帝胤禎,嘉慶帝喁琰等。

避諱制度,起源於周朝,發展於秦朝,唐宋時期得到強化與完善,明清時期達到巔峰,直至新中國建立後,本著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避諱制度才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避諱制度的出現及發展都生產力水平的出現和發展而不斷完善。

古代避諱制度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

三、為何避諱制度會脫胎於中國古代社會呢?

至於

為什麼避諱制度會在出現中國古代社會,為什麼會在周代產生

?大致可以從中華民族和中國古代的社會特性來分析。

第一

,周代鬼神論佔據有極為重要的政治地位和民眾心理地位。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堅信人生而有靈魂,且靈魂永生,在人死去後,便會化作靈魂體。出於對仙人、先祖的尊重,人們會有意地避開他們的名諱。這也就是避諱制度出現的最原始的原因;

第二

,集權制的雛形開始有隱約的出現,掌權者即部落首領,自夏王朝建立後,為彰顯自己的尊貴,而採取了一些手段來用以凸顯,即表現自己的特殊,所以在名稱上,自己使用的字別人應當不再使用;

第三

,原始迷信制度的發展,龜甲占卜類技藝的完善,由於早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足,不足以解釋自然界現象,

人們透過神話傳說來解讀自己不能解釋的現象,為了表示對未知的事物的尊重或恐懼,人們往往不直呼其名,這也就催生了避諱制度。

在當今史學界,也存在一些人,相信

夏商起源

說,但仍舊缺乏有力的直接史料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一來,夏商時期的文字體系發展不完善,我們很難辨認文字;二來我們對夏王朝是否存在現如今社會依然存有爭議;三來我們很難區分,甲骨文時代,是因為人力還是書寫材料、亦或是其他原因,還是因為避諱制度,才導致的缺筆、增筆、換字(錯別字)現象,都是很難區分的。

因此,學術界通常認為,避諱制度起源於周代,在秦漢時期基本定型,唐宋時期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體系制度,明清時期因為政治原因而達到頂峰,形成了完備而又嚴正嚴苛的避諱體系。

古代避諱制度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

四、小結

避諱制度本質上是一種語言禁忌,是維護封建政治架構即封建中央集權制的工具。它不僅體現了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根本,而且給人的思想造成了極大的戕害。

隨著封建社會的滅亡,避諱制度也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它所體現的封建等級觀念至今仍有一定的影響,它所代表的“人、名合一”的迷信思想也仍有一定的市場,這與現代文明是格格不入的。

參考文獻:

[1]劉翠領.古人的避諱制度[J].教師博覽,2014(06):53+9.

[2]師為公. 避諱趣談[N]. 光明日報,2014-01-1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