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清官回鄉告老,卻連回家路費也湊不齊,皇帝大怒:處以極刑

作者:由 裝睡者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11

處以極刑的意思是什麼

清官回鄉告老,卻連回家路費也湊不齊,皇帝大怒:處以極刑

“兩袖清風”

—為官清廉者大多都一心為民,家中貧困也是在所難免。歷數大多清官都深受百姓擁戴,還得到當朝國君的賞識。但凡事有例外,也有不少清官下場悽慘,其中明朝有位清官卻被皇帝處以極刑,這在歷史上實屬罕見。

歷朝歷代官員的俸祿都分等級發放,其中宋朝官員的俸祿最高,明朝官員俸祿最低。

明朝的官員勞碌而又辛苦

,另外休息日少得可憐。這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有莫大關係,朱元璋出身貧寒,從小嚐盡人間疾苦,看透世間炎涼。

曾身處底層的他更知曉社會黑暗,尤其痛恨貪官汙吏。因此,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對天下群臣極其嚴苛,稍有差池輕則罷官免職,重則誅殺九族。

清官回鄉告老,卻連回家路費也湊不齊,皇帝大怒:處以極刑

不同尋常的當官之路

如此一來,朱元璋應對清官極其欣賞,但實則並非如此。有一位清官回鄉告老,卻連回家路費也湊不齊,皇帝得知後大怒:處以極刑,這是怎麼回事呢?

朱元璋在位之時有位名叫曾秉正的清官,正義直言卻被朱元璋處腐刑,

腐刑即是宮刑

,就是古代極其殘忍的肉刑。

據悉,曾秉正起初也是深得朱元璋器重,他曾任陝西參政、後任通政司正史,官職都是當時的朝廷要職。足以可見,朱元璋對曾秉正曾極其欣賞才極力提拔他。

而曾秉正為官之路也不同尋常。曾秉正是江西南昌人士,出身書香門第,他從小飽讀詩書,

小小年紀就滿腹經綸

。可他並沒透過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因為當時朱元璋剛一統天下,推行科舉制度還需要一段時日。

清官回鄉告老,卻連回家路費也湊不齊,皇帝大怒:處以極刑

若說時運不濟也不是,初建明朝時官府各個部門正急需人才來為朝廷效力。古時的科舉考試需要透過層層選拔才能入朝為官,對當時並不適宜。於是朱元璋頒佈相關推薦人才的機制,大力鼓勵地方官員推薦當地人才給朝廷。

曾秉正恰在此時被人推薦擔任海州學正這個九品芝麻小官。明朝的學正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局長,海州又極其偏僻貧困。曾秉正作為一位貧困縣的縣官,又未經過科舉考試,

被朝廷重用的機率是微乎其微

若如此下去,曾秉正的仕途就只能如此,想要平步青雲可謂是難上加難。但在明朝初建之時,朱元璋除任用賢能人才之外,他也頒佈各類相關政策來鞏固江山社稷。

清官回鄉告老,卻連回家路費也湊不齊,皇帝大怒:處以極刑

抓住時機從此平步青雲

洪武九年,朱元璋在文武百官中設定一個以

“天變”

為主題的辯論大會。天變就是天象發生異象,如日蝕,星隕等天象都被古代人視為將有天災人禍等重大事情發生。而剛當上皇帝的朱元璋面對天變更是驚恐不已。為穩固政權朱元璋遂下旨命天下群臣向自己提建議,以此來得到治國良策。

離皇城千里之外的曾秉正自然也得知朱元璋的這一詔令。不甘一生教書育人的曾秉正認為這正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但確實以曾秉正當時的處境唯有如此才能得到朱元璋的關注。

本博學多識的曾秉正握筆洋洋灑灑寫下長篇大論,文中給朱元璋提下很多建議。這要在平時,估計朱元璋也沒耐心閱讀曾秉正的長奏摺,可朱元璋整日憂心忡忡,

期望有人能替自己解答疑惑

清官回鄉告老,卻連回家路費也湊不齊,皇帝大怒:處以極刑

當他閱讀曾秉正的奏摺時發現他曾秉正所提觀點與自己不謀而合,當即朱元璋便將大賽冠軍定為曾秉正,還特別提拔曾秉正為思文監丞作為嘉獎。沒多久,曾秉正又從思文監丞做到刑部。

僅一年多時間,

他就擔任陝西參政

,參政在明朝是位階從三品的官職,升遷速度之快令常人是望塵莫及。後通政司成立後,曾秉正又擔任通政司正史。短短數年時間,曾秉正就從九品小官晉升為三品大員。

告老還鄉卻被處以腐刑

雖在朝中官居要職,

但終究是伴君如伴虎

。草莽英雄出身的朱元璋同樣是凡夫俗子,也有喜怒無常之時。起初朱元璋對官員們的意見是積極採納,但時日一長難免心中不悅。可曾秉正能飛黃騰達就是依靠自己的諫言才得到朱元璋的器重。

清官回鄉告老,卻連回家路費也湊不齊,皇帝大怒:處以極刑

擔任要臣之後的曾秉正仍繼續向朱元璋進獻直言,希望朱元璋能繼續將他委以重任。哪知忠言逆耳利於行,大多數人難以忍受直言不諱,朱元璋同樣如此。起初他對曾秉正的直言是勉強忍受,後乾脆下旨讓曾秉正告老還鄉。

對於皇帝的聖旨,忠心耿耿的曾秉正也不敢忤逆,辭官後他便收拾行囊決意回家。當時曾秉正雖位居正三品,但明朝官吏俸祿本來就微薄。曾秉正為官期間清正廉明,

不貪不佔盡心竭力為民服務

在朱元璋罷免曾秉正的官職時,曾秉正兩袖清風,連回家的盤纏都沒有。而他又剛正不阿,不結黨營私,再加上解甲歸田後基本有去無回,自然無人願借盤纏給他。萬般無奈之下,曾秉正只好把自己四歲的女兒賣掉才湊齊盤纏。

清官回鄉告老,卻連回家路費也湊不齊,皇帝大怒:處以極刑

誰知曾秉正賣女之事不脛而走,

一時街頭巷尾紛紛議論

,很快這件事傳到朱元璋耳中。本來就對曾秉正不滿的朱元璋得知曾秉正賣女之事勃然大怒。

朱元璋認為曾秉正為人父母做出如此有違人倫之事實屬大逆不道,當即下令把曾秉正捉拿回來並處以腐刑,這下曾秉正身心受到重創,從此都無法延綿子嗣對古時人來說真是生無可戀。

被朱元璋處以極刑的曾秉正從此再也未出現在史書上,相信他日後的下場也是極其慘烈的。朱元璋能如此痛下毒手也驗證一句話

“最是無情帝王家。”

清官回鄉告老,卻連回家路費也湊不齊,皇帝大怒:處以極刑

曾秉正恪盡職守,安守本分,對皇帝是忠心耿耿。如此一位清官卻因朱元璋的龍顏大怒而落得悲慼收場。在歷史上,力爭上游者不計其數,很多人被重用後最終卻慘遭毒害的不在少數,可如曾秉正那樣被皇帝下令處腐刑的少之又少。

腐刑對當時的男子極其傷尊嚴,或許受刑後的曾秉正也幡然醒悟,若當初不上奏摺提建議,

安守本分在海州當學正也並非壞事

他大可平安一生,晚年兒女繞膝,享受天倫之樂。也難怪古時不少才華出眾之人選擇淡泊名利,隱居山野,或許他們早已看透官場黑暗,帝王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