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典籍探源之《中庸》篇(一)

作者:由 周公禮樂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14

庸言庸行下一句是什麼

蔣志格

典籍探源之《中庸》篇(一)

影片載入中。。。

周孔子孫子思作《中庸》四十九篇,今為三十三章。

1、按《史記·周本紀》不載。 

2、按《孔叢子·居衛篇》:子思年十六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言學焉,朔曰:“尚書《虞》、《夏》數四篇善也。下此以訖於秦費,效堯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子思答曰:“事變有極,正自當爾。假令周公、堯、舜不更時異處,其書同矣。”樂朔曰:“凡書之作,欲以喻民也簡易為上,而乃故作難知之辭,不亦繁乎?”子思曰:“書之意兼復深粵,訓詁成義。古人所以為典雅也。”曰:昔魯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為知者傳,苟非其人道不傳矣今君何似之甚也。”樂朔不悅而退,曰:“孺子辱吾。”其徒曰:“魯雖以宋為舊,然世有讎焉,請攻之。”遂圍子思,宋君聞之,不待駕而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困於羑里,作周易,祖君屈於陳蔡,作春秋,吾困於宋可無作乎?”於是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公儀篇》:穆公謂子思曰:“子之書所記夫子之言,或者以謂子之辭。”子思曰:“臣所記臣祖之言,或親聞之者,有聞之於人者,雖非正其辭,然猶不失其意焉。且君之所疑者何?”公曰:“於事無非。”子思曰:“無非所以得臣祖之意也。就如君言以為臣之辭,臣之辭無非,則亦所宜貴矣。事既不然,又何疑焉?”

3、按朱子書中庸後,右中庸一篇,三十三篇,其首章子思推本先聖所傳之意以立意,蓋一篇之體,要而其下十章,則引先聖之所嘗言者,以明之也。

以情性言曰:中和以德行。言曰:《中庸》其實一也,

至十二章,又子思之言,而其下八章,復以先聖之言明之也。

十二章明道之體用,下章庸言庸行,夫婦所知所能也,君子之道,鬼神之德,大舜、文、武、周公之事,孔子之言,則有聖人所不知不能者矣。道之為用,其費如此,然其體之微妙,則非知道者,孰能窺之?此所以明費而隱之義也。第二十章,據家語本一時之言,今諸家分為五六者,非是然家語之文,語勢未終,疑亦脫博學之以下,今通補為一章。

二十一章以下至於卒章,則又皆子思之言,反覆推說,互相發明,以盡所傳之意者也。

二十一章承上章,總言天道人道之別,二十二章言天道,二十三章言人道,二十四章又言天道,二十五章又言人道,二十八二十九章承上章,為下居上,而言亦人道,三十章復言天道,三十一三十二章,承上章小德、大德而言,亦天道,卒章反言下學之始,以示入德之方,而遂極言其所至,具性命道教費隱誠明之妙,以終一篇之意,自人而入於天也。

熹嘗伏讀其書,而妄以己意分其章句,如此竊惟是書子。程子以為,孔門傳授心法,且謂使善讀者得之,終身用之,有不能盡是,豈徒以章句求哉?然又聞之,學者之於經,未有不得於辭,而能通其意者,是以敢私識之,以待誦習而玩心焉,新安朱熹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