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為什麼有些人咬牙切齒咒罵“傷痕文學”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作者:由 名都陽光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14

置之死地而後快置是什麼意思

粉碎“四人幫”後,中國的文學藝術迅即復甦,文學創作異常活躍。在揭批“四人幫”鬥爭中誕生了“傷痕文學”,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中又出現了“反思文學”,它們都使“文化大革命”中喪失殆盡的現實主義傳統得到了迴歸。

為什麼有些人咬牙切齒咒罵“傷痕文學”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是兩個相互銜接、逐漸深化的文學創作潮流,是粉碎四人幫以後,以反映“左”傾錯誤和極“左”給國家帶來的災難和對人性戕害為基本主題。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人民的覺醒,配合了全黨的總結歷史教訓、進行歷史反思的需要。這兩個文學潮流,一直從七十年代末延續到八十年代初期,是新的歷史時期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個輝煌階段。

為什麼有些人咬牙切齒咒罵“傷痕文學”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傷痕文學又稱為“傷痕小說”,它是以直接揭露文革災難為題材,描述知青、知識分子、受迫害的官員在文革中的悲劇性遭遇等內容為主。“反思文學”的出現稍晚於“傷痕文學”,它是從政治、社會層面上還原“文革”的本質,是以文學的形式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同“傷痕文學”相比,反思文學不再滿足於展示過去的苦難與創傷,而是力圖追尋造成這一苦難的歷史動因,其主題更為深刻、理性,是傷痕文學的發展和深化。

為什麼有些人咬牙切齒咒罵“傷痕文學”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當今極“左”分子為什麼把靶向指向“傷害文學”?

老作家劉心武1977年10月發表在《人民文學》刊物上的短篇小說《班主任》是“傷痕文學”的開篇之作。此後又有葉辛的反映了知識青年的生活長篇小說《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以及《蹉跎歲月》等大批反映知青生活的“傷痕小說”,這些文學作品的共同特徵是對過去極“左”思潮進行了的強烈批判與無情的揭露。

為什麼有些人咬牙切齒咒罵“傷痕文學”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班主任》講述了某中學教師在“文化大革命”中如何盡力挽救一個在“四人幫”毒害下不學無術的中學生的故事,作品透過“救救孩子”的呼聲,震動了被左傾教條主義麻木了的心靈,拉開了人們回顧苦難的序幕。

此後,反映“文革”歷史創傷的小說紛紛湧現,影響較大的有《神聖的使命》、《高潔的青松》、《靈魂的搏鬥》、《獻身》、《姻緣》等知青創作,還有馮驥才藝術成就相對較高的《鋪花的歧路》和影響較大的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等。

為什麼有些人咬牙切齒咒罵“傷痕文學”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上述文學創作主題是以反思文化大革命為歷史起點的,而這些正是極“左”分子所不能容忍的,因為這正是他們所“懷念”、“留戀”和讚美的,揭示、還原歷史真相,他們就失去了借古諷今、借屍還魂的依靠,所以,對過往歷史任何形式的自省和反思,都會讓他們氣急敗壞,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