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龐涓不殺孫臏的原因,司馬遷早已給出答案,只有區區四個字

作者:由 諸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14

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句式

龐涓將孫臏處以刑刑,還在他臉上刻字,差點毀掉了孫臏,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孫臏絕路逢生,在齊國得到重用,最終反殺了龐涓,上演了一出經典的復仇記。

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如果龐涓真的殺了孫臏,想必他的命運極有可能會改寫。問題在於,龐涓為何不直接殺了孫臏,以絕後患?

關於龐涓不殺孫臏的原因,後人有很多猜測,流傳最廣的莫過於“兵書說”,大致是孫臏有一本祖傳《孫子兵法》,或鬼谷子給他一本兵書,秘密收藏了起來,龐涓想要得到兵書,於是沒有直接殺死孫臏。

其實,司馬遷在《史記》中已經給出了答案,即“欲隱勿見”四個字。然而,由於時移世易,導致後人不瞭解戰國時代規則,沒能真正明白“欲隱勿見”的意思,於是才有諸多的猜測。

龐涓不殺孫臏的原因,司馬遷早已給出答案,只有區區四個字

“隱”字還代表一個特殊群體

所謂隱字,左邊的耳朵旁代表一道道山坡,山坡將某些東西隱藏了起來。因此,“欲隱勿見”的字面意思是將孫臏藏起來,不讓他見別人、也不讓別人見到他。

但接下來,兩足被砍斷的孫臏,拜訪了齊國使者,說明孫臏有一定的自由度,可見“欲隱勿見”不是字面意思這麼簡單。

上個世紀,考古先後挖出“雲夢睡虎地秦簡”、“張家山漢簡”、“裡耶秦簡”等,其中提到的“隱官”,或許就揭開了“欲隱勿見”的真正意思。

所謂“隱官”,既非官員,也非隱而不見,而是代表秦漢時代一個特殊的群體,即“曾經受到過肉刑,身體不完整,刑滿釋放的人員”,其中的“隱”是要隱去其身上的恥辱性標誌。雖然刑滿釋放,國家也給予編戶(大概屬於準自由民),但給予田畝、宅基地等都是自由民的一半,還是受到歧視的一群人,禍亂秦朝的趙高就是“隱官子”。

司馬遷的《史記》,是寫給漢代人看的,肯定使用漢代人能理解的習慣用語。戰國時魏國是不是有“隱官”制度,文獻上沒有記載,考古也未發現,因此不能說孫臏就是“隱官”的身份,但可以說司馬遷將孫臏理解為“隱官”。

龐涓不殺孫臏的原因,司馬遷早已給出答案,只有區區四個字

“身體不完者”一直備受歧視

身體不完整的人,至今在一定程度上還被歧視,而在春秋戰國時代,這種歧視就更嚴重了。

以叔梁紇的遭遇為例。叔梁紇是孔子父親,與正妻一連生下九女,怎麼招弟都招不來,家業沒人繼承,於是他就納了一門小妾,生了一個兒子孟皮,但孟皮“有足疾”,依然不能繼承家業。最終,70歲的叔梁紇娶了10多歲的顏徵在,“與顏氏女野合”生下了身體健全的孔子。

孟皮只是有足疾而已,按照後世看法,肯定不妨礙他繼承家業,但在春秋戰國時卻不行。當時的《左傳》中說“崔成有疾而廢之,而立明”,《公羊傳》中也說“兄何以不立?有疾也。”顯然,“身體不完者”,不能繼承家業,背後反映的是社會對殘疾之人存在一定的歧視。

王公貴族的“身體不全者”,都沒辦法繼承家業,那麼孫臏呢?孫臏遭遇刖刑,臉上又被刻字,更是淪為了“身體不全”的社會最底層,加上當時社會總體還是血統貴於才華,還處於“王侯將相真有種”的時代,那麼按照當時社會運轉規則,如此孫臏還有出頭之日嗎?在等級森嚴的戰國時代,身居高位的龐涓,還需要擔心社會底層的孫臏報復嗎?

《韓非子》記載:“孔子相衛,弟子子皋為獄吏,刖人足,所刖者守門。”在龐涓眼裡,孫臏最好的結局,大概只是做一個永無出頭之日的看門人。

龐涓不殺孫臏的原因,司馬遷早已給出答案,只有區區四個字

齊威王在人才使用上的突破

戰國之後,列國戰爭更為殘酷,倒逼列國不得不改革,其中一條是重視人才,最早始於魏國李悝。但這種重視人才,也不是什麼人才都要,還是要有一定社會地位才行。

比如,韓非子嘲諷秦國上卿、主管外交的姚賈為“世監門子,梁之大盜,趙之逐臣”,認為重賞這種人不利於“勵群臣”。姚賈本是魏國人,父親是管城門的監門卒,屬於社會底層,在魏國並未得到重用。韓非子如此鄙視、譏諷姚賈,反映出當時中原列國普遍的社會心態,而秦國能夠不拘一格用人才,這也是秦國能夠強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從姚賈身上可見,身體健全的社會底層,無論才華多麼橫溢,在魏國都得到重用,那麼“身體不全”的、曾經的刑徒孫臏呢?顯然,孫臏在魏國基本別想有出頭之日。

龐涓不殺孫臏的原因,司馬遷早已給出答案,只有區區四個字

屬於孫臏的機遇是,齊威王非常重視人才,重用了平民出身的鄒忌,更重用了社會地位更低的淳于髡(上圖,劇照)。

根據史書記載,淳于髡身長不滿七尺,是被人瞧不起的贅婿,還受過刑法處置,“髡”是先秦時的一種刑法,指把頭髮剃光,具有很強的侮辱性。

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齊威王重視人才,影響了齊國使者,齊使與孫臏聊過之後,覺得此人不凡,於是才會將他帶回齊國。換個角度看,孫臏為何不求見韓使、趙使、楚使、燕使等?固然與齊國可能是孫臏故國相關,但更大的可能是其他國家使者會無視他。因此,從孫臏遊說齊使來看,他肯定考慮過很多因素,覺得齊使幫他脫困的機率最大,可見孫臏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有一番計算的。

龐涓不殺孫臏的原因,司馬遷早已給出答案,只有區區四個字

更為重要的是,齊威王在崗位設定上非常有突破,這一點大概超出了龐涓的想象。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於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

齊威王準備任命孫臏為將,但孫臏認為刑徒之人不能為將,於是齊威王任命田忌為將,任命孫臏為軍師,相當於任命他為參謀長。

商周時的姜子牙,春秋時的范蠡,有人說他們也是“軍師”,職能上可能是,但史書上沒有明確他們的“軍師”職位。

實際上,以目前文獻來看,中國最早的“軍師”就是孫臏,特徵是“坐為計謀”。

也就是說,齊威王根據孫臏的情況,特別安排了一個職位,屬於為孫臏量身打造的軍職。

按照龐涓理解,孫臏已經不可能在軍界發展了,自然沒有機會報仇,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齊威王量才而用、按才設崗,激活了孫臏,也給了孫臏復仇的機會。

龐涓不殺孫臏的原因,司馬遷早已給出答案,只有區區四個字

以事後的眼光來看,所謂龐涓不殺孫臏,屬於典型的“斬草不除根”,是龐涓人生中的一大敗筆,但以當時的普遍社會規則來看,孫臏已經沒有出頭之日了,對龐涓毫無威脅,殺與不殺其實沒什麼太大的區別!只是,讓龐涓始料未及的是,出了齊使、齊威王這些變數。

或許,正是由於史書不停地渲染各種復仇記,夫差不殺勾踐,導致勾踐滅掉吳國;龐涓不殺孫臏,導致孫臏反殺龐涓……。最終,在這些殘酷的歷史教訓之下,於是乎“斬草除根”文化慢慢盛行了起來。

陪孩子環遊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故事,輕鬆讀懂中國智慧

一起看一起學課堂

購買專欄

參考資料:《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