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諸葛亮:寧死戰求生,不坐以待斃——再談蜀漢北伐

作者:由 書生季賽爭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15

坐以待亡出自哪裡

引言

諸葛亮在中國人心中是充滿智慧的形象,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忠君愛國也被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所推崇,在《三國演義》的描寫中,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無人能及,這當然是小說中的誇張成分,在實際的歷史記載裡,關於諸葛亮帶兵打仗的史實,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了。

諸葛亮:寧死戰求生,不坐以待斃——再談蜀漢北伐

諸葛亮

〈一〉六出祁山,屢戰屢敗

然而看諸葛亮在六出祁山軍事指揮過程中的表現,人們都會覺得諸葛亮其實軍事才能很一般,在《三國志》記載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敗得很慘,據《三國志》:

“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諸葛亮:寧死戰求生,不坐以待斃——再談蜀漢北伐

第一,二次北伐示意圖

雖然諸葛亮把失敗的責任歸到馬謖身上,但是作為軍隊總指揮,諸葛亮自然也難辭其咎,於是他上書劉禪:

“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第三次北伐是唯一可以稱得上是勝利的一次:

“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

奪取了魏國武都、陰平兩個郡的土地。其它幾次北伐則都是打成平手,蜀軍多是因為糧草用盡而退兵。最後一次北伐,

“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軍。”

由此來看,很多人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非要連年北伐,對於蜀國來說,北伐不僅幾乎沒有任何收益,反而以弱攻強導致勞民傷財,諸葛亮難道不知道這個道理嗎?

諸葛亮:寧死戰求生,不坐以待斃——再談蜀漢北伐

諸葛亮北伐

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可見評價非常高,所以諸葛亮雖然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的聰明絕頂近乎神仙,但是也絕對是智慧超群了,如果說諸葛亮看不清當時的形勢,非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未免想的太簡單了。

〈二〉了卻君王天下事,報得君王知遇恩。

仔細分析一下諸葛亮北伐的真實意圖,就不難得出結論,諸葛亮在蜀國明顯處於弱勢的情況下,屢屢出師北伐,其實是一個正確的決策,甚至可以說是當時形勢下最明智的選擇。諸葛亮六出祁山的主要目的有3個:

諸葛亮:寧死戰求生,不坐以待斃——再談蜀漢北伐

諸葛亮影視形象

1。以攻為守,牽制敵國,為勝利製造時機。

東漢末年,四方割據,群雄逐鹿,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先奪取荊州,又攻佔益州,自立為帝,建立蜀國政權,但是好景不長,劉備稱帝后沒多久,荊州就被吳國呂蒙以“白衣渡江”的計謀奇襲奪取,大將軍關羽也被吳國俘獲,之後被斬首,蜀國丟失了荊州大片領土,僅僅剩下益州一個州的土地。此時,蜀國成為三國政權中最為弱小的存在,它和吳國和魏國相比,差距有多大呢?根據史料記載:

當時吳國佔領揚州、荊州和交州三個州,人口52萬戶,換算成人數大約230萬人,魏國擁有十個州的土地,人口最多,有103萬戶,也就是443萬人,而蜀國只有益州,有28萬戶,約94萬人,

諸葛亮:寧死戰求生,不坐以待斃——再談蜀漢北伐

三國形勢圖

可見蜀國處於絕對弱勢,形勢非常不利。再加上劉備為了從東吳手裡奪回荊州,同時給關羽報仇,親自率領大軍出征東吳,在夷陵之戰中被吳國陸遜用計火燒連營,大敗而回,經過這場戰爭,蜀國不僅損失慘重,元氣大傷,而且張飛、劉備先後去世。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對諸葛亮委以重任,把蜀國大權交付到諸葛亮手中,並叮囑兒子劉禪: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從此蜀國“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諸葛亮:寧死戰求生,不坐以待斃——再談蜀漢北伐

諸葛亮與後主

諸葛亮雖然手握大權,成為蜀國朝廷的一把手,但是此時諸葛亮面對的是一個爛攤子,不僅面對著魏國大兵壓境的威脅,還要防止吳國在蜀國後主新立的時候趁火打劫,更為要緊的是,蜀國內部也面臨著土崩瓦解、分崩離析的擔憂,諸葛亮作為跟隨劉備的荊州軍團成員,進入蜀地為政,本來就是客人,自然有很多本地人不服。對於蜀國此時的內憂外患,諸葛亮《出師表》中有清晰的描述: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寧死戰求生,不坐以待斃——再談蜀漢北伐

諸葛亮 唐國強飾

由此可見,蜀國的處境之危險,使諸葛亮必須有所行動,與其等到敵人入侵的時候被動挨打,還不如主動出擊。因為從軍事理論上來說,

主動出擊,攻擊敵人,可以在戰爭中佔據主動,使敵人疲於應付,集中優勢力量,“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挑選敵人防禦薄弱之處進行打擊,往往可以更大程度上發揮出自己的優勢,達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目的。

另外,諸葛亮多次北伐,也是因為看到魏國制度上的一個漏洞。

魏國為了保持兵力,防止士兵逃走,規定國內士兵平時在家種地,一旦出現戰事,士兵就要遠赴他鄉參加戰鬥,如果士兵在戰爭中陣亡,士兵的妻子必須改嫁他人,以生育子女。

這項制度在施行的過程中,很容易招致不滿,引發社會不穩定乃至動亂。諸葛亮陳兵魏國邊境,對長安有著很大威脅,魏國必然不能坐視不管,必然要調集全國各地士兵遠赴關中地區駐紮

,這就給諸葛亮透過戰爭擾亂魏國的社會安定提供了條件。

諸葛亮:寧死戰求生,不坐以待斃——再談蜀漢北伐

三足鼎立

諸葛亮早在隆中對時就已經指出: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以蜀國的實力,想要成就霸業,興復漢室,需要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天下有變”,然而在魏蜀吳三足鼎立,

天下相對安定的時候,必須透過一定的手段來創造“天下有變”,

基於前面的論述,發動戰爭即是最有效的方式。

諸葛亮:寧死戰求生,不坐以待斃——再談蜀漢北伐

諸葛亮漫畫形象

2。高舉興復漢室大旗,宣揚蜀主的正統地位,增強蜀國國內凝聚力。

蜀漢政權在創立之初,

它的使命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不論是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還是諸葛亮、龐統、法正,這些蜀漢政權的核心人物,都是為了這一個理想而聚集在一起的,因此“興復漢室”作為蜀國的指導思想被一以貫之,成為蜀國所有仁人志士為之奮鬥的目標,也成為保持蜀國人心團結的一劑良藥。

前面說過,蜀國的建立是由諸葛亮、劉備、趙雲這些外來者完成的,他們率領大軍平定西川,在成都建立政權,本地的原有勢力雖然表面上服從,

但是一定不是所有人都完全忠誠於蜀漢。

再加上後來三分天下大局已定,蜀國偏居一隅,很難再有大的突破,面對著敵強我弱的局面,消極悲觀的情緒在蜀國軍民中逐漸蔓延,不僅有南蠻孟獲起兵造反,蜀國朝廷內部也發生了一些通敵叛國的事件,

諸葛亮作為傑出的政治家,縱然能壓的住一時,也壓不了一世。

諸葛亮:寧死戰求生,不坐以待斃——再談蜀漢北伐

老驥伏櫪

因此,

只有高舉興復漢室的大旗,不斷向魏國宣戰,才能向本國和天下人民宣示,蜀漢政權才是正統

,而曹魏政權不過是篡逆之賊,用這種方法可以振作蜀國人的精神,重整士氣,增強蜀國人的凝聚力,促使軍民團結。

諸葛亮:寧死戰求生,不坐以待斃——再談蜀漢北伐

收復中原

3。利用實戰培養和提拔人才,使蜀國後繼有人。

蜀國創立之初,可謂人才濟濟,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都是能征慣戰的良將,然而數十年之後,到了諸葛亮輔佐劉禪時,五虎上將只剩下趙雲一個,到後來趙雲也病故了,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蜀國面臨無人可用的境地,朝廷內部一些官員表現出頹喪之氣,開始不思進取。

諸葛亮:寧死戰求生,不坐以待斃——再談蜀漢北伐

姜維

諸葛亮清楚地認識到,此時如果不主動出兵攻打曹魏,無異於成全了看衰蜀國的勢力,相當於承認了蜀漢的失敗。諸葛亮採取北伐策略,不僅可以以攻為守,振作士氣,還能借助戰爭提拔主站派官員,鍛煉出更多軍事人才。

雖然一直到諸葛亮去世時,蜀國人才缺乏的局面依然存在,

但是諸葛亮畢竟成功培養了一位十分忠誠的接班人,那就是姜維。姜維跟隨諸葛亮北伐

,期間諸葛亮將他的平生所學,全部傳授給姜維,姜維也不負諸葛亮之望,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繼承了他的遺志,繼續北伐曹魏,成為蜀漢朝廷的中流砥柱。

諸葛亮:寧死戰求生,不坐以待斃——再談蜀漢北伐

姜維 劇照

結語:

對於諸葛亮在國力弱小的情況下,屢屢出兵北伐,歷史上褒貶不一,一種評價說諸葛亮就是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勞而無功,沒有給蜀國帶來任何好處,這種觀點比較片面,並沒有認清當時的形勢。

其實諸葛亮是非常具有智慧的人,他用戰略的眼光,為蜀漢政權選擇了一條最為正確的道路,

那就是主動出師北伐。

諸葛亮連年興師動眾,不斷出師北伐,並不能說明諸葛亮喜好戰爭,在他的《後出師表》中說到:

“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

諸葛亮:寧死戰求生,不坐以待斃——再談蜀漢北伐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顯然如果諸葛亮不進行北伐,而讓人民休養生息,和平發展,那麼

蜀國和魏國、吳國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到那時候,主動權將會由對方掌握,即使蜀國想要保持和平,敵人也一定不會同意的,蜀國面臨的將只有滅亡這一個結果。

諸葛亮身體情況不佳,卻不辭辛苦,堅持北伐,這是因為他知道,只有選擇主動出擊,才能給風雨飄搖的蜀國帶來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