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調腎”與“通胃氣”的關係

作者:由 玄幻雜談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08-19

腎和胃有關係嗎

“調腎”與“通胃氣”的關係

腎要納氣歸根,才能起到藏精氣,轉化先天的作用;而胃在中焦,胃氣以通降為順,如果胃氣失調,那麼,這種積滯的壓力又能阻礙氣機下行的傳導通路;所以,中焦不通的時間久了,很容易出現腎虛的局面,外在的表現是,腦力不足,容易疲勞;腰肌無力、勞損;腰部形態向內塌的生理曲度加大,經常感到空乏無力。

關於胃與腎的協調關係,在《黃帝內經·素問·水熱學論》篇中有一段:“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面板,故為浮腫。浮腫者,聚水而生病也”。這個說的是水腫的形成,最終腎影響到胃,因為從功能上腎主水液,胃納水谷;臨床中如果腎陽不化,水液氾濫,導致胃飲不下、肌膚水腫,出現胃脹氣、胃氣上逆的表現,我們最常見的尿毒症的病人,水液代謝不出去,開始不吐的,嚴重時候因小腹鼓脹的壓力頂著胃,胃氣難以下行且上逆。

“調腎”與“通胃氣”的關係

而上面這一段論述,後世醫家陳士鐸奇卻見解不同,他在《辨證錄·卷十·種嗣門》中認為:應該是“胃為腎之關”,並多次在其著作中提到,“胃為腎之關,非腎為胃之關,《黃帝內經》年久訛寫誤傳,世人錯認腎為胃之關門”。而比他要早一點的醫家張景嶽更是創立了一個“胃關煎 ”的方劑,用白朮、灸甘草、乾薑、吳茱萸等,溫中散寒,健脾益腎;著重點都是看重中焦脾胃和腎的關係;關於胃為腎之關的機理,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胃之降為順,乃自然規律,人體所謂的氣機升降都是這種規律作用下產生的自然現象,但它最終為什麼會失去常態?在臨床中發現因飲食等導致胃之溼濁過分糾結,必然會引起中焦樞紐不利;胃之關門不開,壓力阻隔,腎難納氣,腎之血流量必然減少,久之腎虛,腎之功能也難以正常發揮,所以,看腎必及於胃;這也是本文開頭一段所述的意思一致了。

這麼看來,胃和腎,誰是誰的關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會相互影響;也未必如陳士鐸所說的,黃帝內經“腎者,胃之關也”為後世訛傳了;他們兩者的論述,所針對的具體角度不同而已。我們所要熟知的要點是:氣機要通,胃氣要順;所以,做內家功夫的特別強調,練功時腸要空虛,使胃氣通調,腸中常清常清淨;這個腸也包括胃了;你飽食或厚膩,氣機運化慢吶。

“調腎”與“通胃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