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孔子與泰山——淵源深遠,千古絕唱

作者:由 謝士樂讀論語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0-27

泰山被孔子什麼傳為佳話

春秋時期,泰山是齊魯兩國的交界之地,孔子和泰山有很深的淵源。《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論語》一書中,有一處提到泰山:《八佾》篇: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在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資格祭祀名山大川。季氏只是魯國的大夫,竟然也去祭祀泰山,而冉有身為季氏的家臣卻不能阻止。孔子對這樣“僭越禮制”的行徑,不說季氏如何,也不再譴責冉有,而是唏噓感嘆:難道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懂禮嗎?

據《禮記·檀弓下》記載:孔子過泰山之側,聽到一位婦人哭得非常悲哀,就讓子路去詢問原因。原來,婦人的公公、丈夫和兒子先後被老虎吃掉了。孔子問:“何為不去也?”婦人說:“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孔子曾登泰山,考察封禪制度。封禪的內容,就是在泰山極頂築土為壇來祭天,以報答天功,叫封;在泰山腳下樑父山祭地,以報地功,稱禪。這種隆重莊嚴的封禪大典有一套神聖而嚴格的儀式,這對十分重視禮樂制度的孔子有極大的吸引力。孔子在泰山一帶從事政治活動,最著名的就是齊魯夾谷之會。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齊景公邀請魯定公在夾谷聚會,想趁機以武力使魯國屈服。魯定公答應赴會,孔子以司寇代行相事隨行,按照“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的方針,調集軍隊參與保護。孔子按照禮儀輔佐國君,態度嚴正,掌握禮節嚴密合度,軍事上又有充分準備,使齊景公感到魯定公不是可以輕易挾持的,只好歸還以前侵佔魯國的土地,表示謝過。

孔子在魯國做出一番成就,齊國害怕了,於是使出離間計,孔子被迫離開魯國。經過泰山以南的龜山,孔子胸中鬱憤難平,遂作《龜山操》一曲。歌雲:“予慾望魯兮,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大概意思是:“我想眺望魯國啊,可是龜山遮擋著它,我想把龜山搬走啊,可是手裡連斧柄也沒有,又能把龜山怎麼樣呢?”

孔子晚年自衛返魯,當他路經泰山,登高遠望時,不禁感慨萬千,遂作《邱陵歌》以抒懷,此詩歷代皆傳為孔子所作:

登彼邱陵,峛崺其阪。

仁道在邇,求之若遠。

遂迷不復,自嬰屯蹇。

喟然回顧,梁甫回連。

枳棘充路,陟之無緣。

將伐無柯,患滋蔓延。

惟以永嘆,涕霣潺湲。

孔子去世前七天,曾經歌曰:

泰山其頹乎!

樑木其壞乎!

哲人其萎乎!

這三句詩更是成為千古絕唱。

孔子與泰山——淵源深遠,千古絕唱

孔子與泰山——淵源深遠,千古絕唱

孔子與泰山——淵源深遠,千古絕唱

孔子與泰山——淵源深遠,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