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傳播覆盤與輿情觀察:速朽的《啥是佩奇》

作者:由 媒通社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1-21

速朽的文章是什麼意思

傳播覆盤與輿情觀察:速朽的《啥是佩奇》

一個講述春節團圓的故事,在網際網路上悄然釋出,並立馬火得一塌糊塗。這說明了什麼?拋開情感上的集中表達,這至少能夠說明,中國人太愛上網了,難怪人人都有搞社交媒體的野望。

從1月17日晚間到1月18日,一款名為《啥是佩奇》的電影預告宣傳片全網刷屏,即便未來所有影片網站都宣佈不再顯示流量,我們也能用直覺判斷,這是一個數據上億的爆款。

《啥是佩奇》中的佩奇來源於《小豬佩奇》,是一部學前電視動畫片,因為一句起源於快手、爆發於抖音的“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走紅網路。可以這麼理解,這是移動4G時代的《天線寶寶》。

幾乎是在一夜之間,中國人對這個來自大不列顛的卡通形象表現出罕見而旺盛的探索欲。微博上,明星大V紛紛轉發,連一貫以挑剔著稱的網路紅人,也堅決地豎起了大拇指。微信上,《啥是佩奇》首先攻佔了朋友圈,緊接著成為群聊熱門話題,最後成了無數公眾號的選題。

《啥是佩奇》影片的傳播路徑基本表現為:第一階段,發酵期,以利益相關方的發聲渠道為起點,獲得小範圍傳播。第二階段,高潮期,在著名KOL的轉發下,以點帶面,迅速走紅,爆發力強,刷屏持續時間長,無其它大事分散注意力。第三階段,下墜期,在一整天的“狂轟濫炸”後,輿論興趣驟減,討論急劇滑落。偶爾還會出現唱反調的聲音:難道啥事都得佩奇了?你真的看懂了嗎就瞎起鬨?

故而,或許仍有一部分對熱點不那麼敏感的網友在用心感受這場輿論盛宴的餘溫,但當多數人從聲勢浩大的追逐與解構中走出來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昨日流行的《啥是佩奇》已經在今天遭遇速朽。

簡而言之,其作為一款產品,傳播力異常強勢,但生命週期極短。

產品生命週期,即新產品從開始進入市場到被市場淘汰的整個過程。一部影片、一首歌或一檔節目一般擁有特殊的產品生命週期,可分為四種類型:風格型、時尚型、熱潮型、扇貝型。

15年前誕生的《小豬佩奇》是典型的風格型產品,風格一旦產生,可能會延續數代。而《啥是佩奇》則是典型的熱潮型產品,生命週期往往快速成長又快速衰退,主要是因為它只是滿足人類一時的好奇心,通常無法滿足更強烈的需求。

這種特徵對輿情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梳理發現,在《啥是佩奇》裡,有人看到了親情,有人看到了粉紅色小豬,有人看到了中國創意廣告的希望;也有人看到了刻奇,看到了消費貧窮,看到城鄉隔膜和年齡代溝。

人的好奇心是發散式的,但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個宣導片被賦予如此繁多的意義,這一方面助推其速燃,一方面決定了其速朽。

媒體人黃章晉說,“從此以後,就不要再說泰國的廣告比中國強一百倍了。”這是從欣賞廣告片的層面來談的,我覺得如果主流討論聚焦於此,《啥是佩奇》的生命力應該會更加旺盛些。

當然情感層面的昇華必不可少,只是,體現內心意志的東西其實不需要過度的公開渲染。強調親情與奉獻就得了,那些所謂的“生而為人”“最動人又最心塞”,反而有點誇張。

至於輿論中的一些質疑和祛魅,比如批評“消費農村”、“問個啥是佩奇怎麼可能這麼難”等,或來自專業媒體,或來自意見領袖。有些內容非常中肯,也有些文章,通篇是偏見和俏皮話。一個溫情的故事,一個創意十足的廣告,硬是要上價值到城鄉隔膜的高度,掃盲手法並不高明。而且根據輿論反饋,受眾並不買賬。

中國一部分城市精英似乎很喜歡將此類事件歸結到城鄉二元敘事中。一方面,他們對底層人士保持著真誠的高度關懷,另一方面,他們可能對包括中國農村老人在內的網際網路邊緣人群的文化生活所知甚少。

這就容易陷入到想當然的思維怪圈。導演張大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面對“消費貧窮”的質疑稱,“佩奇本土化後,我們都很喜歡,希望可以在春節傳遞出一份快樂。”潛臺詞是,我們只想創造快樂,而你們想多了。

實際上,作為一款宣導片,《啥是佩奇》的市場壽命預期的確不高。僅昨天一天就有近10家媒體釋出了關於導演張大鵬的採訪內容,對高曝光的半推半就,說明製作方本身也在消費這一爆款,並且樂見輿論的熱情追逐。從推廣宣發角度來講,這無可非議。

種種具備大眾傳播屬性的解構或者過度解讀,的確加速了這款產品的過氣。我們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知道了《啥是佩奇》,然後在下一夜忘記了它。早上起來,你甚至可能會想,小豬佩奇才不是社會人,×××大叔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