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道德動物》:我們為何如此思考、如此選擇?

作者:由 新京報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2-12-05

力量動物都有哪幾種

今天我們的評審書目——《道德動物》,來自美國作家羅伯特·賴特。

《道德動物》是《物種起源》《自私的基因》之後,進化心理學的經典之作。作者羅伯特·賴特以達爾文的人生經歷為案例,用進化心理學破解人類的情感、道德與責任困境,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基本的人性和道德準則,改變我們思考和感受生活的方式。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評審團”,我們將不間斷地為大家送上最新鮮的閱讀體驗。書評君期待,在這個新欄目下,向所有人提供關於閱讀的優質評價,也同新的優秀“書評人”共同成長。

本期書目

《道德動物》

《道德動物》:我們為何如此思考、如此選擇?

作者:羅伯特·賴特

譯者:殷融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22年7月

《道德動物》:我們為何如此思考、如此選擇?

羅伯特·賴特(Robert Wright),普林斯頓大學進化心理學教授,2009年《外交政策》雜誌評選的全球百位具影響力思想家之一。《大西洋月刊》《紐約客》《時代》等雜誌的撰稿人,他關於科學、技術和哲學的文章,曾多次獲美國國家期刊獎。主要作品有《神的進化》(入圍普利策獎)、《三個科學家和他們的神:在資訊時代尋找意義》(入圍全美書評人協會獎)、《道德動物》(《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圖書)、《非零和時代:人類命運的邏輯》(《財富》雜誌評選的“75本智慧之書”之一)、《洞見》(2020年度讀者“十大影響力好書”之一)。

評審員001 楊劍清

道德性的動物,還是動物的道德性?

何謂道德動物?羅伯特·賴特教授這本書名所指顯而易見:就是我們人類這個物種。作為進化心理學家,全書主要基於達爾文主義和進化心理學研究成果,圍繞達爾文所在時代背景及達爾文個人生活(重點是婚姻生活和研究發表進化論歷程),對男女兩性心理差別、個體情感動機、道德選擇等作了闡述。以往單純從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探討兩性心理差異,很容易被貼上種族主義、女性主義等各種標籤,即便研究者是以樣本調查、資料分析等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也很難獲得公允的“外衣”。

除極少數社會階段、極少數社會體系(如母系社會)外,在狩獵-採集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歷史長河中,女性在兩性中居於弱勢一方,這是普遍共識。如作者所說,在政治領域男性掌權的歷史脈絡下,這種不對等貫穿到了各方各面。正因如此,如果從生物進化角度來分析這種事實背後的心理差異,不單純以男性或女性站在各自立場去揣測對方心理,那麼進化心理學是消除性別分析可能存在的傲慢、偏見的有效理論手段之一,具有較高的公正性和客觀度。正如作者所說,目前並沒有更好的其他理論能讓進化理論湮入歷史塵埃。讀罷此書,個人有些粗淺感受分享。

一、人性的趨向是伴隨著適者生存而不斷變化的。

很顯然,包括進化心理學家在內的學界共識,人區別於和我們基因相似度達99%以上其他物種的最重要特點,在於人類的情感和道德,這也是作者在動物這個名詞加上道德這個字首的原委。書中討論的感激、羞恥、悔恨、驕傲、怨恨、榮譽感、同理心與愛等等人性特點,是人類這個物種在個體基因維護自身生存和繁殖利益和環境壓力驅使下形成的,我們之所以有這些道德情感,並非一朝一夕所得。進化論不等同於遺傳決定論,但進化心理學指出了我們某些心理的原始動機,儘管我們無法察覺和感受它的存在。書中第一章所述的男性相較主動、熱情,女性相較被動、靦腆等心理差異,以及現行的婚姻制度對兩性來講都並非最理想制度等,均是基因努力使自身走向繁榮的外在體現,要認識到這點,可比接受聖母-蕩婦這種粗鄙二分法的概念難太多了。

人類具有道德感的歷史與語言和文字的形成密切相關,但這個文明世代在語言文字形成之前的漫長人類進化史中太短暫了,所以動物性的原始力量遠遠大過文明社會影響個人的道德力量。如書中所述:“甜食偏好源自一種只有水果而沒有糖果的生存環境,而如今沉溺甜食則會帶來肥胖問題”。正因如此,道德要刻入DNA形成記憶,還有太多漫長的歲月要走,或者說,動物性要能完全與當前文明社會形成融洽的匹配,避免兩者激烈的衝突,文明社會能否減少我們那些“不道德”人性的展現?新的進化也許才剛剛開始。

二、認識人性的關鍵並非關乎善惡,而在於深刻的複雜性。

所有人性的面向都包含在每個個體中,無關性別,無關文化,無關環境,因為“進化沒有明確的方向”,同時“道德具有巨大的多樣性”。無論男性在短期擇偶策略所體現的“飢不擇食”,以及男人究竟會成為無賴還是慈父,抑或無論女人是靦腆還是奔放,這些特質“都不可能壟斷進化策略”。如書中所述,單一人格型別的基因,會輸給那些讓人格沒那麼固化的基因。每個人的人性包羅永珍,對人性的認識,不要限於善惡是非的判斷,而在於不要固化認知、自我設限,要避免排斥、拒絕人性的所有可能,避免把人性(道德)單一化、絕對化。從適者生存的角度看,生存和繁衍是基因的核心利益,弱肉強食是生命和生態系統重要的法則之一,進化心理學就是避免將其簡單冠以善惡與否的道德評價。我們當然不能掉入、甚至奉行社會達爾文主義當中,儘管基因有其“自私性”,但仍會在親代、家族兄弟、乃至無血緣關係的同類中以慈愛、同情、悲憫的方式表現出來,這些本質構成了人性深刻而難解難分的複雜性。

還需注意的一點是,人性雖由長期基因進化和環境影響而來,但最終是以當下的即時性來表達的。如果一定要對人性(道德)進行評價的話,我個人認為即時性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儘管《道德動物》一書並未討論道德時效性的問題。唯唯諾諾的好人,可能會做出罪惡滔天的事,惡貫滿盈的壞人,也會做出挽救眾生的善舉,這一切都取決於當下的行為。善惡一定是某人當下的、即刻的善惡,而非某人長期的、永恆的善惡。

三、把握整體、關切個體,不忘源頭、面向未來

縱觀本書,從基因和物種進化來闡述人類具有的某些與生俱來的心理和人性,為我們瞭解人類各種行為動機確實提供了一些理論。但重要的是,這些行為動機只是一種存在的可能性,正如作者所說,他們不帶有天然的道德價值評判。進化心理學和本書都重點涉及了兩性及婚姻的話題,這也是當下對每個人具有現實的、切身意義的論述。兩性的擇偶目的必然有基於長期基因選擇、心理進化下的生物屬性因素,但隨著社會發展和文明影響,當今的擇偶目的有了更多來自社會屬性方面的考量。儘管人類祖先最為注重的也許只有食物,但其本質上和當今人類注重的財富、地位、權勢等並沒有不同,我們每個生命個體既是生命數億萬年進化的“此刻”終點,但同時又是未來億萬年生命進化的“即刻”起點,生命進化成雌雄兩性,愛情是生命給我們最奇妙的饋贈。雖然《道德動物》一書始終都不支援文化決定論,但毋庸置疑,低結婚率、高離婚率、低生育率問題已是我們所處時代不可迴避的問題,也反映了當下社會文化環境對我們心理改造迅猛的影響,這種影響遠遠超過了生命進化的速度。我們唯一能做的也許是思考如何更好地把握今生,這比是否掌握了主宰“道德動物”的命運之劍更實際。

我們當然清楚,讓我們快樂的,同樣會讓我們痛楚,但我們仍應該去感受、去愛,敢於去追尋幸福,也要敢於去承受痛苦。書中最後一章給我最重要的啟發,是在愛情和婚姻選擇的問題上,在判斷一個人的道德可能性上,或許有兩個方面比較重要:人的自省能力和自控能力,這兩個能力同樣也是我們要擺脫基因對我們先天控制的救贖手段。自省要求我們不能停止感悟和思考,而且要懷著開放和包容的態度,這本身就是基因和生命進化的邏輯;而自控要求我們後天的“道德性”要能積極對抗先天的“動物性”,這正是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其他物種的特質。正如本書結尾所說,進化只是一個冷酷的邏輯,但人類的道德感是值得我們心存感激的奇蹟,我們如能遵循自己內心深處良知的引導,也許很容易頹喪的人生能多一點意義吧。

唯一需要提出商榷的是,全書四個章節中太多的篇幅以達爾文自身的人生軌跡為範例,這多少有失偏頗,儘管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但並不代表他本人的個案一定能驗證進化論的所有觀點。但本書還是強行認為進化論解答清楚了達爾文一生各個時期展示出的情操、性格以及行為,似乎強行要冠以達爾文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個人覺得,進化心理學應是一種宏觀性、長期性的理論,而並非一定要用在判斷某個人、某個時期的某個行為上。

閱讀評分:8。2分(滿分10分)

評審員002 崔克敏

人類的終極問題

不是某一種學說能解決的

美國作家羅伯特。賴特著的《道德動物》一書,如果說此書是一部傳記,那則是與眾不同的傳記,此書雖然以達爾文的作品與生平為脈絡,但不侷限於達爾文的生平,多方面地對達爾文的著作進行註解與分析,深入淺出地分析了一夫一妻制的進化淵源,對兄弟之情和父母對子女的偏愛進行生物學上的探討,將讀者帶到維多利亞時代,審視達爾文的新進化論,思考人之源和現代道德的起源以及人之進化到何處?

此書深刻見解與探討,讓我想到了南唐中主李璟的“菡菡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王國維用這兩句詞引出文學“感發”問題,此書思考維多利亞時期的道德觀,涉及內容之廣,產生的振撼之深,引發讀者的思考,走進了王國維《人間詞話》的“無我之境”,可謂經典之作,圓滿之作,給此書打滿分,10分。

此書開篇介紹了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從心理學和經濟學上對男性和女性進行分析,指出一夫多妻符合男性利益的設計,產生於極權社會,但對低收入男性來說,則是不公平的,對社會產生極大的破壞力,文明社會為避免動亂理智地選擇一夫一妻並形成制度。

達爾文生活的維多利亞時代在法律上規定了一夫一妻制,這讓達爾文在結婚與不結婚之間徘徊,最終選擇了結婚是怕年老後的孤獨,為人父的達爾文為失去小女兒而傷心難過,有著普通人喜怒哀樂,讓讀者感到了達爾文就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也有之不完美之處,為下文追問“他到底是一種什麼動物啊!”埋下伏筆。

此書在分析達爾文理論時,將人性的惡展現得淋漓盡致,透徹地分析了利他互惠性緣於親緣,一個人與周圍人相比較,長期受不公平代遇,其損傷是巨大的,社會在進化中應注重個體利益不受侵犯,在制度上保證其權益,避免為社會地位而發動戰爭,讓社會走向良性的軌道,是人類自然選擇的結果。

此書的結尾將新達爾文學說和其他學說進行比較,風格獨具,充滿智慧,讓讀者在享受知識的同時,引發思考,意識到哪一個學說,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侷限性,人類在發展中所面臨的終極問題不是哪一個學說所能解決得了的。

閱讀評分:10分(滿分10分)

綜合意見

綜合評審員的意見,《道德動物》得到了9。1分(滿分10分)的評價。羅伯特·萊特在本書中從進化論的視角為人類行為的動機作出一種可能性的解釋。本書巧妙的地方在於使用了大量達爾文字人的生活事例作為論據,名人瑣事往往比枯燥的論述更能吸引讀者閱讀,不利之處也如評審員所指出,缺乏普遍性的論證會讓說理失去力度。

你們如何看待這本書呢?覺得評審團的意見如何?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鼓勵與批評!

作者/評審員

編輯/李永博 青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