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珠海藝術節:讓群眾共建共享文藝繁榮

作者:由 南方Plus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06

博採眾長的採字是什麼意思

《只此青綠》刷爆朋友圈、《牡丹亭》勾起眾人懷舊潮、《楊匏安》社群演出現場火熱……在珠海,即將開幕的航展沒有淹沒藝術節的熱度。

珠海藝術節:讓群眾共建共享文藝繁榮

《牡丹亭》演出現場。 南方+ 錢文攀 拍攝

近期,第二屆珠海藝術季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名家名團、一流劇作等頂尖的藝術資源齊聚珠海,近百場文化惠民活動精彩紛呈,為群眾奉獻出一場場極具視覺衝擊力的藝術盛宴。有市民表示,“得益於這場藝術盛會,我們可以在家門口欣賞高水準的精品大戲,太幸福了!”

一場“出圈”的盛宴

“首屆藝術節邀請了5個國家級院團來珠海,今年也同樣是5個國家級院團。”珠海演藝集團藝術總監鄒建紅認為,藝術節不僅豐富了市民的生活,提高了市民的文化修養,更確立了珠海在大灣區乃至全國的文化地位,使這個城市能夠真正青春時尚、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

此前,珠海大劇院、華髮中演大劇院開放惠民藝術節門票,均在短時間內被預訂一空。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在珠海連演5場,場場爆滿;“鋼琴聖手”馬克西姆音樂會吸睛無數,更是一票難求;《大宅門》《天鵝湖》《沂蒙》等11月下旬的演出,也早早被觀眾鎖定票位。

一場藝術盛會,啟用一座城市的文藝基因。《只此青綠》舞臺上千回百轉的故事、絕美靈動的演繹,深深感染了臺下的每一位觀眾。謝幕時,掌聲久久不停歇。“真的好精彩”“值得N刷”……演出結束後,被震撼到的觀眾還在朋友圈紛紛發文盛讚。

前不久,崑劇青春版《牡丹亭》在珠海大劇院演出,還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關注。上個月剛去蘇州看完《牡丹亭》演出的王先生,是這部劇的資深戲迷。“珠海這個青春版的現場觀眾年齡比其他版本至少年輕了30歲,現場氛圍很有活力。青春版不管是唱詞、唱腔、服裝,都符合年輕人的審美,讓年輕人沉下心去看,藝術節選劇很用心。”

珠海藝術節:讓群眾共建共享文藝繁榮

《牡丹亭》演出現場。 南方+ 錢文攀 拍攝

一次源於生活的實踐

群眾文藝創作的魅力在於真實。在珠海藝術節的舞臺上,很多作品都來源於現實生活。

即將登演的互動體驗式話劇《語文課》將帶領觀眾一起回顧語文教育的12年曆程,從中體驗語言塑造思維的魅力。舞劇《龍·舟》是以龍舟文化為表達的現實題材作品,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共融為時代背景,講述新時代年輕人一路劈波斬浪、奮勇向前、為國爭光的故事。

來自北京的退休高校教師王晶,觀看開幕演出歌劇《僑批》之後動情地說,“歌劇的配樂很有廣東特色,演員的感染力又特別強,一下就把我代入到這個年代,沒想到一紙僑批的背後承載著這麼厚重的歷史。”王晶稱,《僑批》選取廣東地方故事,融合了傳統的中國民樂,演繹的氣勢磅礴,充分展示了文藝創作者的心目中的家國情懷。

和男朋友一同來觀看演出的楊小姐告訴記者,出現在文學課本上的湯顯祖和《牡丹亭》故事如今近距離看到,令她驚喜不已。“細緻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唱詞將《牡丹亭》這場穿越生死的愛情淋漓盡致的展示出來,我才知道為什麼《牡丹亭》中的愛情會成為經典。和愛人一同來看演出,劇中情和現代情彷彿也在相互呼應。”她說。

一個全民參與的“聚會”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藝術節遵循社會效益優先,市場運營為主,全面落實文化惠民政策,努力實現全民參與、全民共享。

在家門口看話劇、去書店參加沙龍、到規劃館欣賞畫展……值得注意的是,本屆藝術節惠民活動也被觀眾親切地稱為“沒有圍牆的劇院”。鄒建紅介紹,本屆珠海藝術節加入了惠民演出專場,讓話劇、歌舞、民樂走出劇場,走進社群,走到百姓身邊,“藝術節要真正辦成人民的節日,讓市民享受文化。”

珠海藝術節:讓群眾共建共享文藝繁榮

古箏音樂會演出。 南方+ 錢文攀 拍攝

11月5日,由珠海演藝集團打造的實景沉浸式話劇《楊匏安》在新村社群嶺南世家榮景園廣場上演,這是第二屆珠海藝術節進行的首場惠民演出。演出前,社群廣場上的觀眾位置早已座無虛席,不少觀眾表示是第一次在現場看到如此高水平的演出。

珠海藝術節:讓群眾共建共享文藝繁榮

惠民演出現場。 南方+ 錢文攀 拍攝

據介紹,話劇《楊匏安》以革命先驅楊匏安為原型,展現動盪亂世裡的家國情懷。談及現場的演出感受,珠海話劇團演員景慧琳表示,“無論是在大劇院還是小劇場,對於演員而言並沒有差別。我們會用心對待每一次演出,全身心的投入角色塑造中,用心的與觀眾交流。”

觀眾辛玉平告訴記者,他看完話劇後深受感動。“之前我在劇院也看過一次,沒想到社群門口的演出效果也這麼好。作為一名退休黨員,應該多為社會發揮餘熱。”

珠海藝術節:讓群眾共建共享文藝繁榮

惠民演出現場。 南方+ 錢文攀 拍攝

珠海演藝集團藝術總監鄒建紅表示,“原本我們計劃在藝術節期間做10場,現在看來還不夠,群眾對藝術的需求量很大。未來我們還要把精品演出帶到金灣、斗門甚至海島,讓百姓真正感受到藝術給生活帶來的變化。 ”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吳楓

【圖片】錢文攀 孫澤鑫

【作者】 吳楓;錢文攀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