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讀書 | 以“小”人物視角洞察紅樓大世界

作者:由 文匯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11

致仕的年齡一般是多少歲

讀書 | 以“小”人物視角洞察紅樓大世界

《細品紅樓小人物》

田崇雪 著

東方出版中心出版

《細品紅樓小人物》圍繞19位邊緣人物,以“小”人物視角觀紅樓世界,對映自身情感經歷及個體命運,娓娓道來,足見真章,還整部《紅樓夢》以詩之氣質、情之真摯、靈之感悟,氣韻生動而貫穿始終,是一本難得的另闢蹊徑的紅學佳作。

>>內文選讀:

林如海:飛紅萬點愁如海

在至愛親人相繼離去的當口,在林如海心目中,林黛玉成了他僅剩的擔心、唯一的牽掛,他怎麼可能不為她操碎了心?沒媽的孩子像棵草,無關窮富,越是大家,越是不能忽視孩子的教養,而母親之於兒女的教養,這一角色是其他任何人所無法替代的,那些從小失去母親教養的兒女鮮有健全的人格就是明證。

是的,林如海有一百個理由不把林黛玉送走。他多金,完全可以聘請更多的保姆、西賓,讓林黛玉接受更好的看護、教育;即便是沒有了母親,畢竟還有父親,對林黛玉來說,歸宿和依賴依然存在。林如海公務再繁忙,案牘勞形之後回到家中,畢竟還能看到女兒的乖巧可愛,何嘗不是一種撫慰?天倫之樂依然存在!他有什麼理由非得選擇別離呢?

也許,我們能考慮到的,林如海都考慮到了。然而,我們沒有考慮到的,林如海也考慮到了。那就是上文我們所提到的:林如海可能時時處在危險之中,原因在於其職責所繫。他如果貪,在貪得不離譜的情況下,信任他的朝廷興許可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同僚不放過他,尤其是政敵不放過他;他如果廉,不要說在一個大染缸、大醬缸裡的同僚不放過他,甚至連信任他的皇帝也未必放得過他。“用貪官、殺貪官”早已是專制威權時代的政治平衡術、遊戲潛規則。踏入專制官場,就意味著你要別無選擇地在這些潛規則的條目後面默默地選擇了畫個勾;投身於專制官場,就不得不首先納下投名狀:你不首先把自己染黑,同僚如何敢與你為伍?朝廷怎麼能放心用你?所謂“十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並非只是一句民謠。

所以,為緩解其後顧之憂,林如海不得不把林黛玉託孤於尚處於安全期的賈家。

讀書 | 以“小”人物視角洞察紅樓大世界

是的,選擇讓林黛玉留下來,父女相依為命當然可以:窮日子、富日子,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才是真幸福,即便是死也要死在一起,這當然是一種選擇,是一種幸福觀,但是殘缺的家庭、姬妾的爭寵、殘酷的政治鬥爭讓林如海憂心如焚:能保全一個是一個吧。這才有了父女的灑淚而別,才有了林如海託孤般的沉痛:“汝父年已半百,再無續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正好減我內顧之憂,如何不去。”每每讀此,都不免淚目。所謂“年已半百”,也不過五十多歲,按照大清官員致仕的年齡、待遇等諸多規定,五十多歲的年齡遠未退休,縱然是退休之後,自身待遇、子女待遇也還是比較豐厚的。但在林如海那裡,“年已半百”四字似有千鈞之重,其憂患之深可想而知。“再無續室之意”首先讓我們想到的當然是忠貞,忠於先妻賈敏,但又何嘗不是一種心灰意冷、消極躺平?何嘗不是一種人生如夢、已知天命?超脫與憂患並存。“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正好減我內顧之憂,如何不去。”雖然出發點是“減我內顧之憂”,但卻處處為女兒著想: 年幼!多病!無娘!無姊妹!倘若不去?又將如何?是勸!是勉!是一顆慈父的憂患之心!

林如海願意送出,也得賈母願意收留才行。因此,一送一接之間,林如海與賈母之間應該是達成了一種默契,或者乾脆說是達成了一種沒有落墨的“君子協定”。這裡邊除了林黛玉的撫育、教養,林家部分家產的轉移、撫養費補償外,還應該有一種更為遠見的設想,那就是林黛玉的終身大事問題。正好,賈家有個表哥賈寶玉,姑表親、輩輩親是那一時代比較理想的婚姻模式。倘若沒有這種“默契”,也就不可能有王熙鳳明目張膽地公然打趣林黛玉的“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兒?”更不可能有在得知林如海病故之後,王熙鳳公然的不悲反喜,“你林妹妹可在咱們家住長了”,所謂“住長”並非明面上的意思,實指“長期住下”,是“婚配”的另一種說辭。至於後來寶、黛之間並沒有像林如海與賈母所達成的“默契”那樣的“劇本”而出演,實在是計劃不如變化,賈母臨時修改了劇本。一來林如海早喪,二來林黛玉多病,三來賈家的頹勢的確需要一場更加強悍的政治聯姻來中興家道,所以,寶、黛之間的“君子協定”只能暫且擱置,或者說修改,賈寶玉的婚姻物件必須首先是基於家世的利益,因此不得不食言毀約、再作他計。薛、賈結為秦晉之好的訊息,當然也就成了林黛玉的催命符。鬱鬱而終、溘然長逝的林黛玉,只好追隨林如海逝去的身影,林家從此絕戶,真真應了葬花詞中“花落人亡兩不知”的句子。

讀書 | 以“小”人物視角洞察紅樓大世界

林黛玉託孤於賈家的事實證明: 賈母對林黛玉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在親情的基礎上也沒有爽約,但對林黛玉的終身大事上卻並沒有踐約。

林如海之於林黛玉來說,牽腸掛肚,撫孤託孤,離合皆愁。

林黛玉之於林如海來說,身影模糊,再無依傍,伶仃孤苦。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這是宋人秦觀的一首《千秋歲·水邊沙外》。從林如海的名諱聯想到其典故來歷,應該就是這首《千秋歲》中的“飛紅萬點愁如海”,一點都不亞於李後主的那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的,對林如海來說,的確是離合皆愁。但是上文我們說過來,分析林如海不能只著眼於其為林黛玉的父親、背景、背影,更應該著眼於整個專制威權時代官場宦海的榮辱規律。

如果說甄家一段小榮辱是賈家一段大榮辱的預演,那麼,林家一場小滅門又何嘗不是賈家一場大抄家的預演呢?

專制威權之下,寵辱皆驚、廉貪皆恐、離合皆愁,沒有誰是安全的,沒有誰是超脫的,沒有誰是自由的。

作者:田崇雪

編輯:周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