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易中天老師對“諸子百家”的解讀

作者:由 仁仁閱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12

百家爭鳴是什麼意思解釋

《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易中天老師對“諸子百家”的解讀

我們認識易中天老師,大都是從《百家講壇》開始的。他的《品三國》系列,詼諧幽默,講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觀點。

這本《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延續了這個特點。

“百家爭鳴”著實是個大話題,講出新意來並不容易。易中天老師對“諸子百家”的解讀,有三個特別之處,很能抓住讀者的胃口。

第一個特別之處是講故事。用畫面感很強的故事,表明諸子百家的觀點。

以儒家為例。話說孔子周遊列國,到了一條河邊,要過河啊,可渡口怎麼找也找不到。

孔子自己駕車,讓學生子路去“問津”,古程式碼頭就叫“津”,在這裡“問津”就是問碼頭在哪兒。

子路走到一處農田裡,看見兩個耕地的農夫。子路就說:“請問在哪能過河?”

《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易中天老師對“諸子百家”的解讀

這兩個農夫一看子路,反問道:“那邊兒拿韁繩的那位是誰啊?”

子路回答:“孔丘 。”

農夫又問:是魯國那個孔丘嗎?

子路說:“是的。”

農夫說:“那他知道渡口在哪兒!”

子路碰了個釘子,又問另一個農夫,農夫說:“天下無道就像洪水來了一樣,誰也拯救不了。與其像孔子一樣拒絕壞人,改變世界,還不如像我們這樣與世隔絕,自在逍遙。”

兩人說完埋頭幹活。子路很受打擊,回去報告孔子。孔子感嘆說:“天下如果太平,我又何必東奔西走呢?”

這個小故事說明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那就是拯救天下,然後創造一個沒有戰爭的世界,即使知道做不到也要做。

孔子給出的“藥方”則是我們大家熟悉的“禮樂”和“仁愛”。

《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易中天老師對“諸子百家”的解讀

第二個特別之處是國際化。這個“國際化”不僅是指諸侯之間,也是指不同思想的碰撞。

話說趙王沉迷舞劍,甚至影響國事了,誰勸也不聽。太子請莊子來,讓莊子向趙王進諫。

莊子穿了一身劍客的衣服,大步流星走到趙王面前。

趙王手裡握著劍,問:“先生有何教導寡人?”

莊子只說一個字:“劍。”

趙王問:“先生之劍如何?”

莊子說:“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即使隔十步站一個人,排上一千里,依然擋不住我的劍。”

趙王感嘆說:“天下無敵!”

這番話夠霸氣,但是莊子的劍術並不是真的這麼高。他接下來解釋,他的劍,並不是真的劍,而是天子劍、諸侯劍、庶民劍的結合。

這是在勸趙王放下手中的劍,去修煉無形的劍,才能天下無敵。

除了諸侯國之間的故事,易中天老師還把“百家爭鳴”與同時代的希臘文化相比較。

比如,把孔子和猶太先知、釋迦摩尼、畢達哥拉斯,放在一起分析,他們都是同時代的人,同樣擁有偉大的思想。

還有把墨子和蘇格拉底相比較;把希臘文明的衰落和法家在中國的崛起,放在一起討論。

這些角度很有意思,興許你也能延展出去,想到很多東西。

《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易中天老師對“諸子百家”的解讀

第三個特別之處是現代化。

易中天老師討論“諸子百家”,最後總要落到現代人身上。

話說楚國宰相的兒子殺了人,楚王寬恕他,把他赦免了。

這宰相信仰墨家,說我們墨家的原則就是有罪必罰。他回到家後,親自把兒子處死了。

很多人讚賞這個宰相的行為,說人家就是講規矩,犯了罪就是犯了罪,該受罰就要受罰,即使是宰相的兒子。

但易中天老師駁斥說:“以現在的眼光看,這是不是太殘忍了,而且這是無視法律、私自執法。”

處死犯人,並不在這位宰相的職權範圍內,而且他有什麼權力,越過君主的決定,去處死一個人呢?

我們現在時不時也曝出一些暴力事件,一個小偷、劫匪或者詐騙犯,被人發現了,當場抓住了,群起而攻之。

好像這些人做了壞事兒,就有了打他的理由,這些人活該被打。

但在法治社會,他們的過錯,自有法律來懲罰,你可能來龍去脈都不知道,又有什麼權力,來懲罰他們呢?

這本書三個特別之處,故事化、國際化、現代化,能吸引我們,把大部頭的歷史讀下去。

希望你也能從中發散思維,找到屬於自己的觀點。

(圖片來源你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