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長江南京段的生態協奏曲:“進退之間”譜寫和合共生

作者:由 中國新聞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12

沐雨梳風代表什麼動物

中新社南京7月21日電 題:長江南京段的生態協奏曲:“進退之間”譜寫和合共生

中新社記者 楊顏慈

浩蕩長江悠悠而下,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溼地公園是其進入江蘇的第一站。時值盛夏,茂密的綠林環繞著一汪汪碧水,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細果野菱鋪滿整個水面。夏候鳥水雉不時翩翩起舞,抑或在江畔安靜孵蛋。

這片26。81平方公里的江中洲島綠茵蔥蘢、人跡罕至。飛鳥群魚悠然地奏響著夏日協奏曲:蟬鳴鳥叫時,魚戲蓮葉中;百禽爭豔時,江豚躍水間。

“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溼地公園是目前南京唯一一個國家級溼地公園。公園建成後,極大豐富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公園管理中心辦公室主任李全文向中新社記者講述起這裡的生態蝶變。新濟洲原是南京市江寧區的一個行政村,村裡1100餘戶居民以捕魚、農耕為生。2000年以來,透過生態移民,居民全部離島上岸定居。洲島透過綠化建設、水系溝通、溼地修復等一系列措施恢復原生態。煥然一新的洲島,吸引無數“新居民”在此安家。

“以維管束植物來說,2016年只有354種,到了2021年底增長至555種。據生物多樣性調查,這裡有國家保護動植物55種:其中植物10種,比如粗梗水蕨、蓴菜、細果野菱等;還有國家保護動物45種,有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黑臉琵鷺、江豚等,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等。去年冬季,上萬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花臉鴨從西伯利亞遷徙至新濟洲溼地越冬,場面十分壯觀。”李全文介紹。

為了讓鳥獸可以在此自由自在地安居,溼地公園把人類活動對動植物的干擾降到最低,同時進行實時監控和及時救護。

“整個公園設有71個監測監控點位,實時監測水土、水文、氣象、空氣質量、生物多樣性狀況等。監測的資料每時每刻上傳至中樞平臺,進行資料儲存與分析。19個高畫質攝像頭、20個紅外相機交織成網實時監控溼地上的‘新居民’生活狀況,可以清楚地看到鳥類在這裡棲息繁衍的過程,掌握植物的分佈現狀。”該公園生物多樣性展示館講解員潘小玲說。

汙染退、生態進;人類退,魚鳥歸。進退之間,碧綠的江中洲島再現藍天白雲,勾勒出和合共生的美好畫卷。

保護長江,不僅在江中,更在江岸。南京是江蘇省唯一跨江佈局的城市,長江南京段全長97公里,長江岸線總長280多公里。

沿著新濟州一路北上,數十公里的濱江風光帶沿江岸鋪開,濱江公園貫通南北,長達58公里的慢行綠道如地毯般鋪展。從曾經的“化工圍江”“親江不見江”,到如今人在畫中游,岸邊的農田、採砂礦場早已變成濱江公園、高樓社群,吸引著當地市民親江而居。

一江清水、兩岸蔥綠,山水城林間的美好生活,不僅是當地居民的真實感受,也吸引著一度瀕臨滅絕的“微笑天使”江豚在此安居。

長江水清“豚”先知,江豚的生存狀況是長江水質好壞的一面鏡子。從工業“鏽帶”變生態“秀帶”後,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江豚結伴而來。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姜盟十餘年來用鏡頭記錄了江豚從罕見到聚集。“在很多老一輩南京人的印象中,兒時經常在江中看到江豚戲水。但隨著化工廠聚集,生態遭到破壞,江豚逐漸不見了蹤影。直到近些年來長江大保護的深入推進,江豚重現江面,成為‘水中網紅’。現在不僅是攝影愛好者來拍攝江豚,很多外地遊客也慕名而來,只為一睹‘水中大熊貓’的風采。”

鳥飛豚躍成為南京江邊的生態“新名片”。經過十餘年的整治,綠色已成為南京江畔最美麗的底色。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南京大地上生根。

據統計,南京共梳理整合長江岸線專項整治清單226個專案,2020年已全部完成整治。累計清退生產岸線37。6公里,南京市長江生態岸線比例從2017年的66。2%增加到目前的80。2%。

未來南京還將推動創造性轉化,實施長江文化研究工程,建設南京長江文化遺產基礎資料庫;推進海上絲綢之路遺址修繕等保護專案、越城遺址等地域文明探源專案,打造有代表性的長江文明“大遺址”和風貌群等,讓長江沿線文化遺產“活起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