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書法家王鐸:儒家道德影響下的人生歷程

作者:由 漢府古文化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13

敲骨剝髓什麼意思

書法家王鐸:儒家道德影響下的人生歷程。明末清初, 風雲激盪, 很多人寫下了詩文史上悲壯濃重的一筆。但在易代之際, 有不少重要人物都有貳臣的行跡, 如錢謙益、王鐸、吳偉業等, 從明末政壇上的館閣重臣, 到清初為官的欲語還休, 他們經歷了複雜的心路歷程。從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來衡量, 身仕二朝則大節有虧, 是士人階層所排斥的人生汙點, 王鐸等人也是心結百轉。

書法家王鐸:儒家道德影響下的人生歷程

王鐸 (1592—1652) , 字覺斯, 號痴庵、別號煙潭漁叟等, 河南孟津人, 明末著名文學家, 書畫家。天啟二年 (1622) 進士, 翰林院侍讀。崇禎十七年授禮部尚書, 未赴任而明朝滅亡。後任南明王朝東閣大學士。順治二年 (1645) 同禮部尚書錢謙益等降清為禮部尚書管弘文院學士, 《明史》副總裁, 加太子太保, 晉少保。順治九年卒於家, 諡文安。王鐸在詩文、書畫方面造詣甚深, 其一生的出處糾結也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切體現。

王鐸先世以耕種為生, 不廢儒業。祖父王作“讀書一過終不忘, 好古文辭”伯祖王價, 萬曆二年 (1574) 進士, 官至刑部郎中, 有詩文二卷。王鐸自謂少年家貧, 衣食為艱, 但恪守父訓, 讀書不懈。以“孝悌”、“謹言”為誡, 一生感念祖宗之薪膽艱難, 深憫民生悲苦。

書法家王鐸:儒家道德影響下的人生歷程

明末朝綱盡馳, 黨爭迭起, 戰事不斷, 大明王朝在內憂外患中苟延殘喘。王鐸“少年學書劍, 有心擁八騶。”用志慷慨豪邁。從天啟二年 (1622) 中進士開始, 所見皆邊患、寇患、朝政之患。崇禎十年 (1637) 的增兵加餉, 使百姓雪上加霜。王鐸在侍經筵時, 直奏“賦外加賦, 白骨滿野, 敲骨剝髓, 民不堪命。”遭致皇上責難而無懼, 因剛毅果敢而名動天下。倪元璐稱其“為喉舌”之“忠義魂”。

面對政治腐敗、寇盜橫行和外敵壓境, 王鐸或激烈抨擊以求治亂, 或提刀躍馬以求肅敵, 但面對百姓水深火熱的苦難, 他更多鬱結於胸的痛楚嘆息。“骨肉自炊食, 催租勞縣官”, 連年旱蝗寇盜肆虐, 官兵橫徵暴斂, 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而在清軍不斷攻陷各地之際, 南明福王卻在大肆選秀女入宮;朝中大臣分派而立, 黨爭又起。

書法家王鐸:儒家道德影響下的人生歷程

有識者認為, 明朝覆亡, 非亡於清, 而亡於上層官場私憤重於國難的傾軋和內耗, 誠然不無道理。此時的明王朝如一朵怒放的惡之花, 殘缺的軀體陷在泥沼裡, 泛著腐朽的慘綠, 百般救治已無法自愈。南明弘光元年 (1645) , 即順治二年、大順永昌元年、唐王隆武元年, 風雨如晦, 天崩地解。四月二十四日, 清軍破揚州, 大肆屠城, 史稱“揚州十日”。五月南京陷落。在王鐸看來, 時局危墮, 已達極致, 守不能守, 徒殺百姓。而天下大勢, 治亂千年, 世事翻覆乃是必然, 使得“數萬蒼生全魂魄”才是他的最大願望。

書法家王鐸:儒家道德影響下的人生歷程

降清之後的王鐸, 內心深處的悲哀無時不在:“客問興朝事, 緘心獨不言。” (《與宜甫宗侄》) 盡嘗孤臣飄零的況味。入清八年之後, 王鐸因病逝世, 年六十一歲。他本“許身終稷契, 寄志亦漁樵” , 如其偶像杜甫“許身一何愚, 竊比稷與契。”然明末戰亂“猶如天寶盛烽燧, 破屋不聞犬與雞。”故他“半夜誦讀哭子美, 此道千年交有神。” (《哀半生》) 這兩位相差880年的中州詩人, 對國計與民生有著共同的憂患意識, 而杜子美對“夷夏之辨”的篤守和王覺斯對“今古升沉”的通脫, 也許是他們人生分途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