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知青歲月:為愛留守五原縣,他說自己娶了一個非常賢惠的老闆子

作者:由 草根故事茶社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19

星星不亮了是什麼意思

趙方海趙師傅是地地道道的天津人,他說話的口音卻不像天津人。第一次去他家,他指著一位老大姐對大家說:“這是我的老闆子,她老家是內蒙古的。”弄了半天大家才明白,那位大姐是趙師傅的老伴,老闆子就是老婆的意思。

之前只知道趙師傅是一位老知青,曾在五原縣下鄉插隊生活了幾十年,我們卻忘了他是在內蒙古插隊落戶的。在內蒙幾十年的生活經歷,趙師傅已被烙上了深深的內蒙古印記,他的生活習慣和口音也多了一些內蒙古的鄉土元素。

說起當年到到內蒙古插隊落戶的往事和自己的情感生活經歷,趙師傅說自己當年在內蒙古插隊落戶吃了不少苦頭遭了不少罪,也娶了一個賢惠的老闆子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這叫有失有得,先苦後甜。時隔這麼多年,當年在內蒙古插隊落戶的情景趙師傅還記憶猶新,他說彷彿就像發生在昨天的事情。

據趙方海回憶,他是1968年7月8日離開天津的,那天車站裡外都是送行的人群,滿載知青的列車啟動的那一瞬間,哭泣聲和哽咽聲連成了一片,十七歲的趙方海朝車窗外的父親和姑姑揮揮手,轉過臉去抹起了眼淚。趙方海說,有生以來,他第一次體會到了和親人分別的痛苦滋味。

第二天午後,滿載的列車像一頭疲憊的老黃牛,喘息著停靠在劉召車站(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趙方海他們走下火車,坐上了前來接應的汽車,快黑天的時候,他們來到了五原縣縣城。

吃過晚飯,大家在五原縣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又坐上了前來接應的馬車,中午時分到達了插隊落戶的目的地——楊家圪旦大隊。趙方海他們九名天津知青(五名男生四名女生)被分派在楊家圪旦大隊第一生產小隊,他們住在了大隊部後邊的三間土坯房子裡。

知青歲月:為愛留守五原縣,他說自己娶了一個非常賢惠的老闆子

圖片來源網路

趙方海他們居住的那三間房子雖然破舊,但房間裡有現成的土炕,中間房子裡有鍋灶,最便利的條件是院子裡有一眼壓水井,吃水非常方便。

聽一隊的楊隊長說,那三間房子是原來大隊的大隊部,後來大隊又在前面蓋了新房,那三間房子就成了閒置房。幾年前縣裡派下來的四清工作小組在那三間房子裡住過一段時間,院子裡的壓水井就是縣裡一位姓張的幹部操心為村裡打的,壓水井的裝置也是那位幹部從縣裡弄來的。在當時,楊家圪旦周邊還沒有壓水井,周邊的鄉親們都跑來看這稀罕物。

四清工作組撤走以後,那三間房子裡還住過公社下派的幹部,公社幹部走了,這三間房子又成了天津知青的臨時住所。

幫助知青們做飯的是一位大嬸,不到四十歲的年紀,腿腳不利索,據說是小時候患過小兒麻痺疾病,落下了後遺症。那位大嬸的丈夫也姓楊,知青們都喊她楊大嬸。楊大嬸是個寡婦,她丈夫八年前死在了黃河水利工地,楊大嬸和她女兒楊春玲是一隊的特殊關照物件,她娘倆就算不參加生產勞動,也照樣分口糧。

每次來給知青們做飯,楊大嬸都是和她閨女一起來,別看楊大嬸的閨女楊春玲剛滿十六歲,可她什麼都會幹,會和麵蒸窩頭,會推磨羅面,還能挑水擔柴。楊春玲不光是勤快能幹,她長得也很漂亮,高挑的身材,一雙眼睛清澈又明亮,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楊春玲看到女知青就叫姐姐,見到男知青就喊哥哥,知青們都很喜歡她。

知青們安頓好了吃住的地方,歇了兩天,跟著楊隊長到公社供銷社買了鐮刀鋤頭等勞動工具,趙方海他們就開始跟著鄉親們參加生產勞動了。

麥收是比較緊張又繁重的生產勞動,早晨天不亮楊隊長就敲響了掛在隊部院子裡的那口大鐵鐘,每當聽到隊裡出工勞動的鐘聲,又困又乏的知青們真的是閉著眼睛穿衣服,迷迷糊糊拿起鐮刀扛著扁擔就往麥田走,走到了地頭,好像還沒睡醒。

麥收那段時間,早飯和午飯都是送到田間吃,每天還不到吃飯的時間,趙方海他們就忍不一個勁往村子的方向看,他們的肚子早就餓得咕咕叫了,重體力勞動再加上他們的伙食沒啥油水,知青們都不經餓,感到肚子餓的時候,他們就盼望著楊春玲的身影早點出現,盼著楊春玲快點送飯來。

那時候的飯菜很簡單,說是飯菜,哪有菜啊,有點鹹菜吃就不錯了。按規定一人兩個蒸饃,一桶綠豆湯隨便喝,有的男知青兩個蒸饃不夠吃,還可以再吃一個。偶爾也能吃一頓菜,那就當是改善伙食了。

麥收快結束的那天晌午,楊春玲挑著一隻水桶和一個大筐(荊條筐)來給知青們送飯,吃飯的時候,楊春玲從筐裡端出一碗(搪瓷碗)煮熟的雞蛋,笑著說:“今兒給你們改善伙食,韭菜盒子隨便吃,每人還有一個煮雞蛋。”

自從來到楊家圪旦大隊,知青們那是第一次吃到煮雞蛋。事後知青們才知道,烙韭菜盒子的雞蛋和煮雞蛋都是楊春玲家的,她家就養了一隻老母雞,積攢了半個月,才給知青們改善了一次伙食。平時她家的雞蛋都積攢起來賣錢,楊春玲娘倆從來沒捨得吃過雞蛋。

麥收結束後,楊大嬸就不來給知青們做飯了,只讓她閨女楊春玲一個人來給知青們做飯,做九個人的飯也不費勁,知青們也能幫著生火拉風箱,楊春玲一個人完全可以。

每天晚飯後,楊春玲給知青們刷洗完鍋碗回家的時候,她都要挑一擔水回家。楊春玲每次挑水回家時,趙方海都會走過來說:“我幫你挑水吧,順便消化消化食。”剛開始楊春玲還有些不好意思,她不好意思麻煩趙方海,後來看趙方海執意要幫她挑水,楊春玲也就不好再拒絕了。

時間久了,趙方海和楊春玲漸漸熟悉起來,趙方海還經常幫著楊春玲家幹一些力所能及的零活。對於趙方海的熱情幫助,楊大嬸和楊春玲都很感動,她們從心裡喜歡這個大城市來的年輕人,家裡有點什麼好吃的東西,她們也會留給趙方海吃。

1969年秋後,上級為知青們撥下了安家費,隊裡為知青們蓋了三間新房子,兩邊的房間裡壘砌了土炕,中間的房子裡搭建了灶臺,等把土炕燒乾後,知青們就搬到新建的房子里居住了。

在楊家圪旦大隊勞動鍛鍊了一年多,知青們都學會了燒火做飯,學會了幹各種農活,他們的身體也強壯了,隊裡也就不讓楊春玲給知青們做飯了。十七週歲的楊春玲也和知青們一起,開始下地幹活參加生產勞動去了,隊裡一天也給楊春玲記六分工,和女知青掙一樣的工分。

每天上工或收工回家的路上,楊春玲都會和趙方海走在一起,讓趙方海教她識字,聽趙方海給她講天津的故事。楊春玲還天真地問趙方海:“汽車跑得快還是火車跑得快?火車能開到咱楊家圪旦大隊來嗎?”對於楊春玲的問話,趙方海也不知道該怎樣回答。

看趙方海天天和楊春玲有說不完的話,一起插隊的天津知青王振平偷偷問趙方海:“方海,你不會是喜歡上楊春玲了吧?你可要想好了,你爸絕不可能讓你和一個農村姑娘結婚,你可要把持住了,不能傷害了這麼善良的女孩。”“你思想咋這麼齷齪呢?人家還是一個小姑娘,我也就勉強算一個小夥子,她就是想讓我教她認識幾個字,你咋能往其他方面想呢?”趙方海的一席話,說得王振平面紅耳赤,王振平也說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1973年夏天的一個上午,一隊的幾名年輕社員和知青們一起給村東的那片茄子地澆水,半晌的時候,大家都坐在地頭休息,趙方海見幾名年輕社員一人摘了一個茄子,吃得津津有味,他也順手摘了一個茄子,坐在地頭,在衣服上擦了擦,剛咬了一口,突然被楊春玲搶了過去,順手扔進了茄子地裡。

趙方海把嘴裡的茄子嚼碎嚥下去,擦了一下嘴,回頭一看,只見楊隊長從那邊走了過來。楊隊長徑直走到那幾名年輕社員身邊,非常生氣地說:“茄子還沒長大呢,你們這不是禍禍嗎?一人扣兩分工,以後我看誰還敢禍禍隊裡的東西。你們看看人家城裡來的知青,哪個像你們,你們也好好跟人家學學。”

等楊隊長轉身離開了,楊春玲衝趙方海做了個鬼臉,小聲說:“以後可小心點,你可是知青,這丟臉面的事情咋能做呢。”那一刻,趙方海臉上火辣辣的,她很感激地看了楊春玲一眼,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也不是因為什麼特殊的事情,趙方海卻漸漸喜歡上了聰明機靈又美麗大方的楊春玲。那年秋天,他專程跑到公社供銷社,給楊春玲買了一塊絨線的圍巾。

很快,趙方海給楊春玲買圍巾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趙方海和楊春玲戀愛的事情也就公開了。有一天楊春玲的母親楊大嬸找到趙方海說:“方海,我是個殘疾人,春玲沒有父親,你可想好了,以後不許後悔,也不能傷害我娘倆。”

那天,趙方海啥也沒說,也沒表態,他心裡也在糾結,因為同學們都勸他不能感情用事,這可是終身大事,不能當兒戲。再說了,當時已經有兩名知青招工進城了,要是在農村戀愛結婚,以後想回城也就難了。

趙方海心裡雖然很糾結,可他對楊春玲的喜歡是發自內心的,他真的是放不下楊春玲。最後,趙方海去了楊春玲家,他對楊春玲的母親說:“嬸子,你放心,我會一輩子對春玲好的,我說到做到。”

過了幾天,楊隊長又找到了趙方海,對他說道:“方海,你和春玲戀愛我不反對,春玲可是好孩子,也是個可憐的孩子,她媽是個殘疾人,你可想好了,絕對不能傷害了人家。”“隊長,你放心,我不會拿婚姻當兒戲的。”趙方海在楊隊長面前也表明了態度。

那年年末迴天津探親過春節,趙方海把和楊春玲戀愛的事情告訴了他爸和他姑姑(趙方海的母親多年前就去世了),他爸雖然沒說反對,但也沒說同意這門親事。趙方海的姑姑堅決不同意他在農村戀愛結婚,還說要是不聽姑姑的話,她以後就不認這個侄子了。

知青歲月:為愛留守五原縣,他說自己娶了一個非常賢惠的老闆子

圖片來源網路

1974年初夏,趙方海被招工到公社郵電所當了一名投遞員,工作雖然很辛苦,可那是正式工作,掙工資吃國庫糧,是農村青年非常羨慕的工作。這份工作是楊隊長為趙方海爭取的,他說趙方海和楊春玲戀愛了,讓他在公社工作,離家不遠,以後結婚了生活上也方便。

1975年秋後,趙方海在他姑姑的強烈反對下,他和楊春玲領取了結婚證,住在了楊春玲家。婚後的生活很簡單很快樂,每月開了工資,趙方海留下幾塊錢的零花錢,剩下的都交給岳母。每天下班後,不管是颳風下雨,他都蹬著腳踏車回家(楊家圪旦離公社駐地十二里地)。

兩年後,楊春玲生下了一個白胖的兒子,起名趙陽(陽是楊諧音),這個名字趙方海起的,楊春玲也很喜歡這個名字。趙陽五週歲的時候,趙方海的父親再婚,趙方海帶著他的老闆子和兒子回到了天津,一是祝賀他父親再婚,二是給他姑姑道歉。他姑姑非常喜歡楊春玲,還給了趙陽三十塊錢,趙方海和姑姑的隔閡也就化解開了。。

那次從天津回到楊家圪旦,楊春玲享受了知青家屬待遇,她被招工到供銷社系統的國營飯店(在公社駐地)工作,也轉成了非農戶口成了掙工資的人。自從楊春玲當上了工人,逢年過節她都想著讓趙方海給他父親和姑姑寄一點錢,她說不管錢多少,什麼時候都不能忘了自己的親人。

1999年春天,趙方海的父親因為記憶力嚴重衰退,檢查出了小腦萎縮的病症,他的繼母不辭而別,捲走了家中所有的錢物。當時楊春玲正好下崗了,她就回到天津,把趙方海的父親接到了楊家圪旦,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著的公公生活起居。

2012年春天,在郵政部門工作了幾十年的趙方海光榮退休。那年初冬,楊春玲的母親去世了,趙方海料理完岳母的後事,就帶著老父親和他的老闆子(趙陽大學畢業後留在了石家莊)回到了天津,他想讓老父親在天津安度晚年,因為他父親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

當下,趙方海九十三歲的老父親還健在,除了不認人,身體沒啥大毛病。趙方海的老闆子就像女兒伺候父親一樣,二十幾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公公的生活起居,從無怨言。左鄰右舍和親朋好友沒有不誇獎她的,大家都說趙方海找了一個賢惠的老闆子,他的老父親也跟著享福了。

一段感人的故事就這樣講完了,趙方海師傅說:“有萬貫家財不如有個賢惠的老闆子(妻子),我這輩子最正確的選擇就是娶了楊春玲,這也是我人生最大的收穫。我最愧疚的就是沒能為姑媽(姑姑)盡孝,姑媽就像我的母親,除了我的老闆子,她是最疼愛我的人(趙方海的姑媽1997年意外去世),我卻沒有機會更好地孝敬她了。”

知青歲月:為愛留守五原縣,他說自己娶了一個非常賢惠的老闆子

圖片來源網路

是啊,老話說家有賢妻勝過良田萬頃,這話一點都不假,趙師傅娶了一位賢惠的老闆子,他的老父親真的是跟著享福了。在這裡,衷心祝福楊師傅一家人都幸福快樂,都平安健康。也祝願善良美麗的楊春玲大姐青春不好,歲月靜好,好人有好報。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