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窮秀才”真的很窮嗎?政府給了很多福利,為啥他們還喊窮?

作者:由 浩然文史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19

小豬古代叫什麼

“窮秀才”真的很窮嗎?政府給了很多福利,為啥他們還喊窮?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社會選官制度,同樣也對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比如今天我們祝賀別人高考順利都說高中進士,省市縣第一名統稱狀元,這是因為狀元、進士那是經過層層選拔最後的科場贏家,意味著學問、官職和前途。那些科場未能通關的人顯然就有幾分尷尬,比如窮秀才、酸書生、迂腐文人、兩腳書櫥,這樣的稱呼盡顯揶揄。那麼在明朝秀才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是否真如士人所說皆為寒士,食不果腹,屋中漏雨?

其實在明朝能考上秀才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屬於光宗耀祖。不要說秀才,哪怕科場一日遊都很不錯,清末俗語說:“考場放個屁,祖宗爭口氣,要是哪個佃戶的孩子去參加過科舉,地主對他們家都要高看一眼”。在識字都不容易的時代,秀才那可是身份的象徵,在當地那就是有頭有臉的人物,遠比今天985的含量高,相當於學歷、學位、級別、待遇、工資一步到位。面對長官,秀才可以稱兄道弟,禮見長官,免受官府責問,就算是犯了事也是請到官府瞭解情況;面對百姓,秀才那就是官員預備隊,老爺的化身,普通人不能和秀才平起平坐,只能“惟秀才之容止是觀,惟秀才之言語是聽”。那麼為什麼大家還說“窮秀才”呢?秀才的收入有多少?又有什麼特殊待遇呢?

01

特殊待遇

超級特權:免稅。

是個人就要納稅,古往今來沒幾個人能逃出這條鐵律,但是秀才就不用,秀才也是科場考出來的老爺,屬於官僚隊伍預備隊,自然成為統治集團的一份子,不需要納稅和服徭役。

朝廷還反覆強調“

生員之家,並以洪武年間例,除本身外,戶內優免二丁差役,有司務要遵行,不許違背

”,不僅自己免徭役,還能免二丁之役,甚至免糧二石,地方在執行過程中更是充滿人性化。例如浙江淳安,免五丁,北直隸雄縣免四丁,種田免糧,不用服徭役,這要是不多買幾畝田,完全對不起這浩蕩皇恩啊。沒錢買田?那你不會把免糧、免徭役的指標賣出去、租出去?這待遇不僅自己有用,家族都可以沾光,所以我們看到書香門第往往詩書傳家、田多地廣,這是有原因的,不服徭役不上稅,專心讀書考試,考取功名後繼續不服徭役不上稅,形成良性迴圈,妥妥的人上人啊。

“窮秀才”真的很窮嗎?政府給了很多福利,為啥他們還喊窮?

鐵桿莊稼:廩糧。

一提到鐵桿莊稼,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八旗,然而明朝秀才早就實現了“鐵飯碗”。洪武初年,朝廷就反覆強調,要保障師生米、肉、玉等物資供應,並制定伙食標準和配套人員,伙伕二人、雜役二人。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家感覺到天天到學校食堂吃飯不太方便,自己吃飽了一家老小怎麼辦?於是地方政府很人性化地從集體食堂改為發放物資,例如蘇州,廩膳生每人每月一石米,遇到閏月還多發一石,各地還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放現金,補貼秀才生活,最多的是南直隸上海縣,一年18兩,這可是人在家中坐,工資天上來。不要說明朝,就是在今天,有幾個人能享受到呢?看得我口水不爭氣地流下來,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這些穩定的收入可是絕大多數人想都不敢想的。

“窮秀才”真的很窮嗎?政府給了很多福利,為啥他們還喊窮?

生活保障:學田。

雖然秀才免徭役、有工資,但是依舊有很多秀才生活不是很富裕,為了讓士子體面生活,傳承文脈,各地紛紛成立集體資產“學田”用於補助秀才。

學田就是由官府將國有田地指定用途,或者大善人捐出田地,其土地不可買賣,所有收入用於補貼士人生計。為了妥善管理學田,往往還會設立嚴格制度,推選專人管理經營。

學田收入主要用於助貧和賓興諸禮。助貧即助喪(父母或本人不幸去世,貧不能葬,出資助之)、助婚(本生貧不能娶,出資助之)、接濟(貧生好學而困頓,或疾病等無妄之災,出資助之)三種。而士人貧困程度分為三等:全貧則助喪七石,助婚六石,賙濟五石;半貧則助喪五石,助婚四石,賙濟三石;稍貧則助喪四石,助婚三石,賙濟二石。賓興諸禮包含範圍很廣,主要包括:生員應試、舉人捷報、郊迎、赴宴、會試、進士。簡而言之,就是和考試相關的費用都可以得到資助,讓秀才在求學之路上沒有後顧之憂。

除了以上大宗收入,秀才還有一些日常補貼,稱為膏火,也就是晚上看書的燈油錢。地方官府為了表達體恤愛民之情,崇禎中期開始給秀才“膏火需”。廣西各府按地遠近,遠者每人日給薪燭錢三分,近者日給薪燭錢一分五釐,而南直隸靖江縣直接每人每年燈油十斤,助力每一個秀才成就夢想。

“窮秀才”真的很窮嗎?政府給了很多福利,為啥他們還喊窮?

秀才在每月開討論會的時候,還會得到餉銀,或者得到紙筆文具,還能聚餐,要是答卷優異,還有額外獎學金白銀二錢以資鼓勵。

朝廷每年還會組織學業水平測試,在測試過程中不僅全程公費,考試排名靠前的還有多重獎勵,真是書中自有黃金屋啊。

最後,秀才一旦獲取鄉試資格,即可得到盤纏銀、酒席銀作為資助。要是考上了,那可了不得,除了親朋鄰里的賀禮,官府也會發放花紅、盤纏、匾額銀,少者10兩,多則120兩。

“窮秀才”真的很窮嗎?政府給了很多福利,為啥他們還喊窮?

匾額:這都有專款支援

這些都是官府明確的福利待遇,秀才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也有自己的生活和額外收入,例如田地收入、教書的課酬、幫人草擬訴狀打官司、承攬地方公益事業,甚至代繳田地稅款,由此可見秀才的生活並不困苦。那為什麼又有窮秀才的揶揄呢?為什麼文人墨客又會各種生計無法維持,稱自己是貧寒之士呢?

02

秀才為什麼生計艱難?

窮其實是相對的。

很多時候窮和富是一個相對概念,秀才作為考取功名的人,作為官僚集團預備隊,他們自身比較的物件就不再是貧苦大眾,而是各種官員和老爺們,相比於各級在職官員,這些福利待遇還真不算什麼。

“窮秀才”真的很窮嗎?政府給了很多福利,為啥他們還喊窮?

並且古代士人擁有書寫能力,佔據了歷史的話語權,他們的訴求和經歷被書寫和儲存下來,因此我們今天會看到許多士人生活艱難的記載。試想一下,免徭役免糧有膏火計程車人生活都如此艱難,那納糧、服徭役的農民又如何維持生計?其次就是秀才作為士人群體的底層,也在廣義的官僚系統內,更容易得到官僚集團的重視,對其訴求和生計問題有更多的考量,例如崇禎朝中期就多次增加秀才的膏火錢,但是崇禎朝的百姓恐怕是沒有這樣的待遇,反而要承受膏火的負擔。所以對自己的經濟狀況不滿意大概是每個朝代所有人的共同感受。

“窮秀才”真的很窮嗎?政府給了很多福利,為啥他們還喊窮?

再就是官僚集團系統性腐敗。

雖然秀才擁有功名,享有很多特權,但是理論上功名不是終身的,還需要定期接受考核才能維持功名的有效性,這樣一來秀才就會受制於人,隨著明朝吏治的不斷腐敗,學校教育自然不能獨善其身,學官對待士人只問幣金、束脩多寡,不問生員家境如何。生員沒有束脩去拜見學官時,

頭卷卷加重,足僵僵不敢前。

學官面對這種貧苦學生自然沒有好臉色,

往往以怒容盛氣臨之。

要是收了禮物,那就是

漸降顏色相遇。

另一方面則是原有的福利政策難以為繼。一來,學田制度崩潰,被權貴、奸詐士人霸佔,收入銳減;二來,秀才人數暴漲,蛋糕不夠分了,而且明朝科舉相對公平,大量出身貧苦的讀書人獲取功名,但是膏火、廩糧名額有限,往往需要漫長地排隊,等到佔據名額的人高中狀元、因病去世、或被奪取功名才能依次遞補。生計艱難,只能請求官府多加體恤。很多士人難以為生只能寄宿於寺廟、神閣和學社,寄人籬下,冷暖自知。

生活開銷大也是秀才窮的原因。

作為士人,要維繫自身社交網路,除了定期的學校會客、考試,往往還有士人一起出遊,吟詩作賦,每逢同地士人高中、娶妻生子都要準備賀禮,這種開銷極大地加重了普通秀才的生活負擔,但是迫於社會壓力,很多秀才都是頻繁出入當鋪勉力維持。

“窮秀才”真的很窮嗎?政府給了很多福利,為啥他們還喊窮?

秀才身份帶來榮耀的同時也帶來束縛。

作為讀書人,謀得一份生計還是不難的,可以出任幕僚、賺取潤筆、從商等等,但是明朝理學盛行,對於道的追求嚴格束縛了士人的選擇範圍,讀書人要恪守清貧、安貧樂道,同時大多數秀才生活的地區經濟並不發達,潤筆也多是魚兩條、酒一壺的水平,難以養家餬口,倒是可以出任私塾師傅,即傳承文道又有課酬養家,不過一般秀才在鄉間的課酬無非也就是每日素菜兩盤,每年紋銀幾兩,拿來養家真是十分吃力。

“窮秀才”真的很窮嗎?政府給了很多福利,為啥他們還喊窮?

03

文史君說

其實貧富是一個相對概念,秀才作為官僚集團預備隊,從整體上來說生活水平並不差,但是因為其對比的物件是官僚集團,自身認同也是士人,所以相對來說處於困窘狀態。並且受到自身身份的束縛,秀才擇業也受到很大限制,致使相當多秀才處於相對貧困的生活狀態。但是,相比於同時代的勞苦大眾,秀才的生計恐怕和窮、酸並不匹配。

04

參考文獻

陳寶良:《明代秀才的生活世界》,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

蔣波:《生機與道德:明代中後期江南秀才徐渭的治生選擇》,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作者:浩然文史·我好餓好餓)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