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心理學:為什麼對方不願意“回你微信”?

作者:由 亦開懷說心理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25

狂轟濫炸式訊息怎麼發

心理學:為什麼對方不願意“回你微信”?

在微信聊天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對方給你發“在嗎”?

你回覆:“在”。

你沒有多說什麼,只是等待對方的下文。

可你等啊等,發現對方就像消失了一般,沒有任何訊息。

過了一段時間,對方又給你發“在嗎”。

你迴應:“在”。

如此,又重複了一次同樣的經歷。

沒過多久,對方就質問你:“你為什麼不回我訊息呢?我問你在不在,你為什麼不理我?”

你很懵啊,明明回覆你了,你卻不說你有什麼事情,還要我怎麼做?

我們之所以不回對方訊息,就是因為厭倦了這種“無意義的溝通”方式。

心理學:為什麼對方不願意“回你微信”?

-01

“自我資訊封閉”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自我資訊封閉”。

可以理解為:

在聊天中,其中一方不斷地設定“防備機制”,導致對方也跟著有了防衛的心理。

比如:

在嗎?

在。

最近過得怎麼樣?

一般吧。

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情嗎?

沒事。

很久沒有見面了,週末有空的話,一起吃個飯嗎?

沒時間,再說吧。

你給對方發訊息,卻遭到了對方的抗拒。

言語和態度上,對方表現得如此冷漠,就打消了你的聊天積極性。

下一次,如果對方給你發訊息,我們往往會想到自己被對方敷衍冷漠的經歷。

一方以“查戶口的聊天形式”給對方聊天,導致對方內心出現防衛機制;

而對方的防衛機制,語氣冰冷,態度敷衍,又容易引起我們內心的反感。

所以,想要改變發微信不回的社交狀態,不妨試著換一種聊天的方式。

比如:試著引導對方表達,而不是你一次次追問。

心理學:為什麼對方不願意“回你微信”?

-02

在聊天中,感受到社交壓力(社交疲憊)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超限效應”。

可以理解為:

當一個人經歷了過多的外部刺激,就容易引起這個人的逆反心理。

舉個例子:

父母不斷教育孩子,不斷講道理,不斷說說說,就像唐僧一般每天唸經;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起到“相反”效果。

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迎接叛逆期的階段,他們更無法容忍每天被說教。

這種“超限效應”,不僅體現在父母與子女身上,也體現在親密關係裡,更表現在社交之中。

你經歷過被對方“狂轟濫炸式”的微信訊息嗎?

對方連著給你發幾十條上百條訊息,手機不斷震動,讓你的情緒逐漸焦慮、暴躁。

如果你開啟聊天對話方塊,發現對方給你發的是“長語音”,恐怕那一刻,你都想要把對方拉黑刪除。

心理學:為什麼對方不願意“回你微信”?

而這也是一種社交壓力。

在當下,我們每天都要在網際網路中接收太多資訊。

過度的碎片化資訊,已經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社交壓力。

而過多的微信訊息,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社交壓力。

即使是熱戀期的情侶,也需要有屬於自己的“空檔期”。

社交關係裡,一定要有分寸感;過度的熱情,過度的冷漠,都不可取。

心理學:為什麼對方不願意“回你微信”?

-03

無法建立“情緒共鳴”

對方給你發的訊息,讓你不知道該如何迴應。

比如:

你們關係一般,他上來就找你借錢,你是回覆還是不回覆?

你們關係挺好,但對方提出的要求,說出的話,讓你情緒不適;礙於面子,你又不想毀掉他的自尊,你是回覆還是不回覆?

這種時刻,以冷漠迴應,也是一種好的選擇。

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無法跟對方建立“情緒共鳴”。

就好比:

女朋友跟你說:“大姨媽來了,肚子痛”。

男生說:“牛啊,多喝熱水。”

女生需要的是什麼?

是關注,安慰,心疼,陪伴。

但男生的表現卻是:敷衍。

兩個人無法建立起情緒共鳴,也就導致這天沒法聊了。

心理學:為什麼對方不願意“回你微信”?

什麼是好的聊天?

是你們邀請彼此進入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裡,讓對方感受到了足夠多的情緒價值。

這份情緒價值,讓你們的感情不斷升溫。

如果你的聊天物件比較單一,總是那麼一兩個人,就說明你們之間能夠建立起足夠多的情緒共鳴。

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正常的社交關係裡,不回微信,也未必是兩個人的感情不夠,只是兩個人沒有太多的共同話題可以聊下去。

你想要共鳴,他給你冷落;

你想要支援,他給你潑冷水;

你想要理解,他說你矯情。

這就是情緒需求的偏差。

心理學:為什麼對方不願意“回你微信”?

今日話題:

你為什麼不回微信?

(文章配圖來源網路)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亦開懷說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