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明朝官員為何反對下西洋:勞民傷財、入不敷出的面子工程

作者:由 一樹江南煙雨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29

入不敷出的敷是什麼意思

鄭和七下西洋,一直是國人津津樂道的史實之一。畢竟,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這是唯一一次國家支援的大規模海外探索行動。

明朝官員為何反對下西洋:勞民傷財、入不敷出的面子工程

不過在當時,朝廷的大臣們對下西洋的行動多有異議。不僅是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就連明成祖時期,面對那個出了名的冷血皇帝朱棣,都有正直的大臣出面反對。到了明憲宗時期,皇帝還想派人再下西洋,有大臣乾脆就說卷宗資料都沒了,再加上眾多大臣反對,明憲宗才改變了主意。

那麼,為何有那麼多大臣都反對下西洋呢?

第一,耗費巨大。

鄭和下西洋的規模之大,令人匪夷所思。鄭和所率的最大寶船,“長44丈,寬18丈”,船有四層,九桅十二帆,錨重數千斤,至少也要二三百人才能駕駛。規模巨大的寶船共計六十二艘,造價高昂。此外,隨行人員多達27000人,每次出航動輒兩三年才回國。再加上船上攜帶的絲綢、瓷器、茶葉、金銀以及必需品,還有隨行人員的薪資與賞賜,耗費極大。據記載,僅前三次下西洋,就花費白銀600多萬兩。

明朝官員為何反對下西洋:勞民傷財、入不敷出的面子工程

第二,帶回的東西對帝國沒多大好處。鄭和帶回國內的,除了珍珠、寶石、一些國內少見的動物(獅子、大象、長頸鹿)等,就是當地的土特產了,象牙、犀角、羚羊角、藥材之類,最多的就是香料:安息香、乳香、丁香、木香、海紅、龍涎香、降真香、紫檀香、迷迭香、伽蘭香、蘇合香、篤耨香、金銀香、肉桂香等等,量最大的就是蘇木和胡椒。珍珠寶石是給皇室的奢侈品,動物只有觀賞價值,數量最大的香料,除了藥用,一部分是拿來焚燒薰香,一部分是燒菜用的調料。蘇木和胡椒這兩種東西,數量大到擺滿了皇宮的倉庫,實在用不了,就拿來給官員們發工資!沒看錯,就是當工資發給官員們,那些官員們再賣給商販換來錢買生活用品。最損的是,皇帝髮香料當工資,還有溢價,官員們叫苦不迭!這種“工資”一直髮了四十多年,才把那些該死的胡椒和蘇木用完!

明朝官員為何反對下西洋:勞民傷財、入不敷出的面子工程

第三,入不敷出。鄭和下西洋是帶著政治任務的,一般認為,除了尋找建文帝,就是宣揚帝國威名,鼓吹朱棣的正統地位。所以鄭和在購買當地的土特產時,付出了遠高於市價的金銀;出售本國的瓷器絲綢茶葉時,又遠低於成本價;尤其是賞賜當地的所謂“國王”、“酋長”“部落首領”時,出手大方,刁買人心。所以,明帝國和朱棣的名氣有了,卻是白花花的銀子買出來的。

第四,確立“藩屬國”地位後的朝貢制度,讓明帝國虧本,不勝其擾。鄭和下西洋,跟屁蟲一樣一起回來的還有那些“藩屬國”的使臣們,帶著土特產,美其名曰朝貢,實際上就是來賺錢了。偏偏朱棣特別吃這一套,萬國來朝讓他虛榮心爆棚。不僅免去了那些“使臣”攜帶貨物的關稅,花費數倍於市價的銀子購買下來,還有大筆賞賜。此外,大明朝還完全擔負了這些“使臣”們的食宿費用。“藩屬國”使臣相當於免費旅遊,好吃好喝還可以掙大錢、得賞賜。這麼好的事,那肯定多多益善。所以“朝貢使團”絡繹不絕,大發橫財,而明朝不堪其擾。

最後一點,下西洋這件事,是由鄭和率領的。鄭和雖然是朱棣的心腹,而且在靖難之役中立下了功勞,但是他是個宦官。在儒家學問占主導地位的明代,宦官是地位低下的。而數次下西洋,都不用文官武將,反而讓一個宦官領隊,這顯然讓文臣們難以忍受,直言反對在所難免。明成祖朱棣時期,文官備受壓制,反對無效。到了明仁宗登基,夏原吉直接就反對再次下西洋;明宣宗雖然力排眾議,組織了最後一次下西洋,但規模遠比前六次要小;明憲宗時期,皇帝昏庸,朝政混亂,國力衰弱,明憲宗還惦記著下西洋帶回的奇珍異寶,所以想再下西洋,官員劉大夏直接回復卷宗資料都沒了!絕了明憲宗的念想。,

後人非常惋惜明朝下西洋的活動沒有繼續開展,其實沒什麼必要。這種海洋探索除了滿足皇帝的虛榮心,沒有什麼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