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靠信仰活命,以至於瘋魔,我帶你看看名教信仰與兩漢政治生活

作者:由 三個教書匠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30

草芥之民什麼意思

三、名教信仰與兩漢政治生活

在這裡,我們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名教信仰籠罩下的兩漢政治活動,給大家一個具象化的情景。

1、漢代政治運作,以《五經》為絕對真理。

在君主和大臣的日常政治活動中,動輒引經據典。

君主依據《五經》下詔書、大臣依據《五經》上奏摺、朝廷的施政方針、獎懲措施,無不以《五經》為依據。

乃至於形成了:《春秋》決獄、《禹貢》治河、《三百篇當諫書》的情況。

注:《五經》是《詩經》、《尚書》、《周禮》、《易經》、《春秋》,相傳是孔子整合的西周禮制的典籍大成。上文中的《禹貢》,是《尚書》裡面的一篇;《三百》,是《詩經》別名。】

靠信仰活命,以至於瘋魔,我帶你看看名教信仰與兩漢政治生活

皮錫瑞說,到了西漢的漢元帝、漢成帝以後,刑名學逐漸不用了,改用《五經》斷獄,循吏大多能引經據典,為自己的斷獄提供理論依據。

在士人心中,儒家經典成了終極真理,而自己成了終極真理的代表者。他們的內心世界,一定很篤定。

又如餘敦康所說,兩漢士人,成日研究五經,用陰陽、術數、讖緯之學,闡釋五經,穿鑿附會,用以指導政治,指導生活。雖然也把《五經》闡釋得支離破碎,幾個字都要用數萬字來闡釋,並且遵循師說,各家歧義叢生。

但是這也是應用層面的分歧,實操層面的分歧,而不是理論前提的分歧,大家對儒家基本的綱常倫理信條,從無懷疑。

2、士人心中對君主的絕對忠誠。

雖說《五經》是孔子編纂的,孔子具有神聖的地位,但漢代士人對《五經》的傳承,實際上是以董仲舒帶頭,做了一個關鍵性的修改:

就是大臣對君主的忠誠,從有條件的,變成了絕對無效條件的。

靠信仰活命,以至於瘋魔,我帶你看看名教信仰與兩漢政治生活

在先秦,孔子主張的君臣關係,是條件性的:

孔子說: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如果君主對待大臣不以禮呢?則臣可以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

而孟子更說過:

君使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心腹;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路人;君事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按:這其實是一種類似於當代西方經濟學裡面的水平制衡關係:如同我們日常所體驗到的餐館和顧客的關係:餐館的飯菜價效比高,服務熱情,顧客就追捧你;反之就棄之不顧,讓你門庭冷落,等著收拾攤子關張。】

但是到了董仲舒,則把孔孟理解的君臣關係篡改為君權的絕對化,變成了:

天---君主---大臣---民

上述序列是一種單向度的統治秩序。

(1)君權是絕對的,能管住君主的,只有老天爺。

就是天降異象,比如地震、雷電、水災、蝗災、瘟疫,當然也有民間大暴亂。等等。但是後來的君主也很雞賊,把這種天降異象,歸罪於三公。出現異象,就把三公撤職,自己卻躲開了。

(2)那麼大臣呢?他對君主的忠誠就變成一種絕對的、無條件的義務和終極信仰,終極價值:

有句話叫做:

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是為不孝。

【按:有人專門考證了這句話的出處,發現這並不是董仲舒說的,而是在明朝的戲文小說中才大量出現的。但是,類似的意思,卻的確在漢代文獻中比比皆是。】

漢代是這樣說的:

君不名惡,臣不名善;善皆歸於君,惡皆歸於臣。

西漢大學問家劉向(前

77-

6

年)寫的《說苑

臣術》裡面,羅列了六種大臣:聖臣、良臣、忠臣、智臣、貞臣、直臣。

其核心思想是說,不管君主多麼昏庸,多麼對不起大臣,大臣都要做到忠誠於君主和國家社稷。大臣受到了冤屈,不公平對待,也雖死而無恨。

又如漢哀帝時候的宰相王嘉,政績卓著,後來就因為勸諫漢哀帝不要縱容男寵董賢為非作歹,就被治罪。當獄卒凌辱他的時候,他說,我罪當死,死而無恨。我當宰相,活著的時候不能進賢退不肖,這是我的罪過,我該死。

看看,大臣被昏庸的君主折磨成那樣,心裡想的還是自己的錯。

(3)士人對待百姓,就是廉潔奉公,勤政愛民。做個循吏。

百姓是天子的百姓,是天子委託給他們治理的。

4、士人的私人生活:克己復禮,安貧樂道。

士人在私生活中也保持克己復禮,有時候達到了不近人情的程度了:

如範冉,以清廉著稱,姐姐生病,範丹前去探望,吃了她家的飯。但是,因為姐夫品行不好,範丹臨走的時候堅持留下菜錢才走。姐姐派人堅持追著送來,結果他把錢扔了。

如張湛(王莽至東漢時期的人),克己復禮,遇到妻子、和鄉親們,也是極其謹言慎行。有人懷疑他是虛偽。他說:我確實是裝的,別人是詐惡,我是詐善。

【按:從人之常情來說,關係越親近,禮數越少。而張湛對親屬也像對外人一樣恪守禮儀,可見士人經學人格的執著程度。】

周澤(光武帝漢明帝時候的人),做太常,負責管理社稷宗廟等祭祀場所,忙於公務,經常住在裡面不回家。有一次他生病了,妻子好心來看他。他大怒,認為祭祀的地方不能有女人,被玷汙了。於是把妻子送到法庭治罪。

靠信仰活命,以至於瘋魔,我帶你看看名教信仰與兩漢政治生活

5、西漢、新朝、東漢前期政局對名教信仰的支撐:

雖然在西漢前期君臣的制度化誘導下,名教變成了士人的

習慣成自然

;雖然兩漢經學把儒家綱常倫理打扮成絕對真理。

但是,所有的

絕對真理

,都要面對現實的碰撞,如果現實大致是與

真理

相契合的,則真理就從現實中得到了支撐,從而加強士人對真理的信仰。反之則反。

而在整個西漢到新莽時代,再到東漢前期,相關的政治現實,還算是

逢迎

了士人心中的名教信仰的。

西漢一共

200

年曆史,其中前

140

年的八個皇帝,基本上算是好皇帝。

到了後面,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和孺子,共

5

個皇帝,又維持了

50

多年,都是弱主,在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主持下,王氏外戚專政;王政君也就是王莽的姑姑,後來藉助這個關係,王莽篡權,西漢滅亡。

然後是王莽建立的新朝,維持了大約

15

年的時間,然後天下大亂。

但是,在從王莽篡權到後來的天下大亂的整個過程中,士人對名教的信仰並沒有什麼變動,為什麼呢?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靠信仰活命,以至於瘋魔,我帶你看看名教信仰與兩漢政治生活

首先,王莽是經生出身,他的篡權,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把自己裝扮成名教的道德典範,“以德服人”,從而實現了對西漢政權的所謂禪讓。

也就是說,王莽篡權,其實很符合士人心目中的儒家內聖外王的理想。

後來的民國學者錢穆先生就執拗地認為,所謂的

王莽篡權

,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一場

堯舜禹

禪讓制的偉大實驗!只可惜他失敗了。

其次,王莽篡權後,為啥又造成天下大亂呢?

因為王莽自己也入戲了。他用《五經》裝扮自己,得到了天下,就認為用《五經》也真的能夠治國平天下。於是,在上位以後,就生搬硬套地用《五經》中的制度規範現實,試圖回到西周的理想社會去。

而西漢君臣引用《五經》行政,實際上是

創造性地發揮

《五經》,而不是生搬硬套。

第三,但最有意思的事情來了,王莽引起天下大亂後,出現了一個奇怪現象。

我們比較一下:

在戰國七雄時代,秦統一戰爭中,各種士人穿插其中,可謂精彩紛呈。

在秦滅漢代的楚漢戰爭中,儘管剛經歷過焚書坑儒不久,但還是有許多士人冒出來從中縱橫捭闔,很是活躍。

再說到東漢滅亡後的三國紛爭中,士人的表現更加活躍,否則《三國演義》絕對不會那麼膾炙人口。

而唯獨,在從西漢到東漢過度的新莽時代的戰爭中,看這段歷史,總會感覺很有點沉悶,好像不大精彩啊。

裡面怎麼全是農民起義軍,沒飯吃的流民。比如河北的銅馬、山東的赤眉、河南湖北的綠林軍 。沒有精彩的方略,也沒什麼權謀,就是蠢蠢的那種,

……

靠信仰活命,以至於瘋魔,我帶你看看名教信仰與兩漢政治生活

仔細一琢磨,怎麼這裡面的

陰謀

陽謀

那麼少啊?再一琢磨:怎麼很少有士人參與呢?

原因(一個推測):

從王莽篡位到王莽亂政,用的全都是儒家名教的東西,結果不僅沒有破壞名教的信仰,反而強化了名教信仰。

所以士人們還沉浸在名教信仰當中做夢,不願意出來。

所以士人心中的名教信仰,成功地度過了西漢,延續到了東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