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成語

《雨後山潤》與張大千的八德園時光

作者:由 古泉說 發表于 成語日期:2023-01-30

何為天道寧論

1949年,年屆半百的張大千離開中國大陸,他先是在香港、印度大吉嶺等地逗留,並舉辦畫展。1952年張大千透過變賣畫作及藏品等設法籌措旅費,8月與香港各界友好及弟子道別後,張大千攜夫人徐雯波及子侄舉家飛赴南美洲阿根廷,從此開啟了海外遊歷的後半生。

《雨後山潤》與張大千的八德園時光

1952年,張大千全家在香港青山別墅

然而由於阿根廷的永久居留證遲遲辦不下來,1953年10月,張大千訪問美國返回阿根廷途中,經過巴西短暫停留訪友,在當地眾多僑民友朋勸導下,張大千決定遷居巴西聖保羅。當此之時,聖保羅附近有一地正待出售,遠望酷似故鄉成都平原,張大千遂購置下來,並投入龐大資金佈置園林,按照自己的規劃及設計建造了一座完全中式的莊園,命名為“八德園”。

張大千的一生都在追逐自己的世外桃源,八德園如其所願,他有詩云:“亦無煙瘴亦無塵,雞犬桑麻亦有鄰。萬里投荒差自喜,亂離仍作太平人。”自1954年至1970年,全家在此地居住長達十七年,此間也是張大千繪事歷程的變革期、豐產期,令世界藝林耳目一新的潑墨、潑彩繪畫就誕生於此,藝術史家一般將這一時期稱為張大千的“八德園時期”。

《雨後山潤》與張大千的八德園時光

張大千在八德園筆冢

1957年6月,張大千在八德園中指揮工人堆置假山時,因猝使猛力導致眼底毛細血管破裂,自此以後視物模糊。在眼疾困擾之下,加之年事漸高,張大千此後不得不放下工細一路的繪畫創作,轉向粗筆寫意畫。

《雨後山潤》與張大千的八德園時光

開拍國際2022春拍 張大千《煙嵐雲岫》

成交價:RMB 4,427,500

1959年秋,張大千在八德園以潑墨法作《山園驟雨圖》,拉開了晚年變法的宏偉序幕。他說:“在此之前,我完全臨摹古人,一點也沒有變。從這張畫之後,發現了不一定用古人方法,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來表現。”此後,張大千又將潑墨技法向潑彩技法發展,為中國畫的創新變革開啟了新紀元。六十年代中後期,經過近十年的反覆試驗,張大千對材料和技法的變革走入成熟期,潑墨、潑彩實現了創造性突破,戛戛獨造,震爍寰宇。

《雨後山潤》與張大千的八德園時光

張大千 雨後山潤 設色紙本 鏡心

鈐印:大千唯印大年

題識:咸和仁兄方家正之。丙午(1966年)夏,爰翁大風堂寫。

出版:1。《張大千畫集》(下卷),第304頁,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

2。《碎金集》(二),第114、115頁,許禮平主編,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8年。

本幅《雨後山潤》即屬於張大千八德園時期潑寫結合的佳制,畫面呈橫幅映入眼簾,首先,按照張大千一貫的手法,作畫之前先用清水將紙面均勻打溼,略微沉思後大筆蘸墨從上部稍偏左位置起手,按照心中預想的大致山體形狀在畫面上落筆,蠕動筆頭,起伏轉折,並蘸清水引開,濃淡變化,一任自然。待墨色稍微固定之後,再潑灑上少許的石青、石綠,與墨色相互交融在一起,類似於傳統山水畫中巨然、范寬的結頂法,一般象徵著山頭茂密的樹叢。

《雨後山潤》與張大千的八德園時光

張大千《雨後山潤》區域性1

等潑墨、潑彩將要乾透之際,紙面上已經出現比較模糊的形象,此時趁溼補景。張大千用他嫻熟而酣暢的筆法在紙上盡情揮灑,沿著潑墨、潑彩形成的塊面形狀,隨形賦勢,以屈曲交錯的皴線勾勒出山體的大致峰脈走向,略加擦染,因此時紙張並未完全乾透,所以出現了墨色滲化、自然斑駁的肌理效果,有蒼蒼莽莽之感。

《雨後山潤》與張大千的八德園時光

張大千《雨後山潤》區域性2

在畫面中央稍左處,臨近山坡位置畫一間草堂,施以淡赭,後有翠竹一叢,茂密蔥蘢。草堂之前,則是開闊的山間平崖,山石磊落,其狀如拳,互動嵌疊。平崖之上,有主僕二人,主人席地而坐,童子側立一旁。左側一友人前來造訪,正躬身問候。畫面左下方山石上是茂盛鬱勃的樹木,粗筆勾勒後點綴深淺不同的墨點,大片花青暈染,中有少許石綠,與右上方潑彩形成的山頭相互呼應。

《雨後山潤》與張大千的八德園時光

張大千《雨後山潤》區域性3

從平崖處向右下澗谷,以淡墨染雲氣,山中溪流在雲氣掩映中,隨著山石曲折蜿蜒而下,注入深潭。畫面右下方空白構成的深潭在畫面構成上,正好與左上方的天空留白相互呼應。這幅畫在構圖上非常注意四角的經營,虛實互動,變化巧妙。左下角與右上角為實處,右下角與左上角則為虛處,四角互相呼應,畫面在平衡中有動態,統一中有變化,可謂匠心獨運。

藉著淋漓的墨、色,畫家巧妙表現出山色空濛、林木蔥鬱、煙雲變幻的迷人意境。在一片朦朧之中,風吹雲湧,水氣四溢,山間草堂前,隱居的高士坐觀天地之間神奇變幻,既延續了中國傳統繪畫的主題表達,又在潑墨潑彩的技法運用下開出了新面。

《雨後山潤》與張大千的八德園時光

張大千《雨後山潤》區域性4

由題識可知,此畫作於丙午(1966年)夏,受畫人“咸和仁兄”。這年張大千諸事忙碌,先是4月在巴西聖保羅舉辦近作展,遊覽巴西名勝地石瀨,然後5月赴紐約與諸友人相聚,5月末由美國返回巴西。約7月又由巴西飛赴香港,與香港諸友好歡晤,約8月返回巴西。結合題款所言的“丙午夏”推測,《雨後山潤》極有可能是張大千在港期間酬贈“咸和仁兄”所作。

《雨後山潤》與張大千的八德園時光

黃山雨霽

此圖畫雨霽之後山容滋潤、水氣朦朧的清新之景,仔細端詳,頗似張大千魂牽夢縈的黃山景觀。聯絡到不久前的2月下旬,大千因思念家鄉親人,在八德園曾作《黃山舊遊圖》寄贈內江四哥文修,並附家書一封。圖上畫四人立於黃山山頂,有三人聚於一處談心,另一人孤立坡頂之上,與《雨後山潤》頗有幾分相似。

大千一生遍遊名山大川,五洲尋勝,其遊歷的廣袤程度,同時代很少有其他畫家能望其項背。就國內山水名勝而言,他最喜愛的、亦是對他影響最深的當屬黃山,他認為黃山山勢最奇,最富變化,故曾三遊黃山,縱觀大千一生描繪如始信峰、蓮花峰、九龍潭等黃山名勝的佳作數不勝數,1969年曾為老友張目寒作《黃山前後澥圖》長卷,是其一生可數的傑作之一。另外他的山水畫是從黃山畫派的石濤、弘仁和梅清起家的,實地的遊歷和繪畫師承兩相激發,所以繪畫興致始終不減,黃山諸景是他創作靈感不斷迸發的源頭活水。

《雨後山潤》與張大千的八德園時光

張大千夫婦與畢加索

《雨後山潤》與張大千的八德園時光

張大千夫婦與高居翰

《雨後山潤》與張大千的八德園時光

1967年7月張大千在斯坦福大學博物館笑答蘇立文夫人吳環問“您入寢時鬍子放被子裡邊還是外邊?”

20世紀以來,隨著東西方文明的互通,不同藝術之間逐漸展開交流對話,1950年代的張大千躬逢其盛,呼應時代潮流,在前半生“血戰古人”的基礎之上,以世界性的眼光、百川歸海的胸懷、縱橫捭闔的手段創造出震爍寰宇的潑墨潑彩繪畫,以如椽巨筆,囊括東西,他以氣度恢弘的磅礴鉅製向世界鄭重宣示,中國繪畫歷久彌新,獨步古今中西。先生曾說:“我所有的僅是幾支羊毛筆,我就靠手中這支筆,玩弄乾坤,為中國藝術在海外打天下!”誠然如是,張大千以畢生精力勠力前行,高揚中國繪畫的精神氣魄,巧妙銜接了東西方不同的畫種和藝術風格,為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鑑作出了突出貢獻。而當我們站在21世紀的今天回望張大千所走過的道路時,潑墨潑彩繪畫無疑是他一生最波瀾壯闊的璀璨華章!